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硯內硯外皆功夫——訪全國人大代表、歙硯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祖偉

      來源:中國藝術報 | 蒲波  2018年03月11日23:10

      夢里徽州 王祖偉

      “一生硯雕,兩條硯道,三頂桂冠,四件珍寶,五大硯著” ,全國人大代表、歙硯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祖偉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從1986年考入安徽歙縣行知中學工藝美術班以來,王祖偉與歙硯為伴已然30余年。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蘇東坡贊之“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 。歙硯中的金星、金暈、眉紋、玉帶、角浪、刷絲等名硯,歷來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對于王祖偉來說,歙硯不僅給他的人生帶來了愛情、事業,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和精神家園的歸宿。

      半生的實踐摸索,讓王祖偉堅定地形成了自己的制硯體系。他的硯道倡導“以硯為根、以道為魂” ,硯學遵循“固本流遠、承古啟今” ,硯藝踐行“取精用宏、盡微致廣” ,硯風突顯“以文入硯、器道交融、緣石賦藝、天人合一” 。他最為滿意的硯作“四件珍寶” ——《蘭亭雅集》 《虛中潔外》 《楓橋夜泊》和《棹歌圖》 ,都創新性地用硯語完成了過往歙硯創作中難以或者未曾實現的出色畫面。

      新近制作完成的代表作《夢里徽州》中,為了用硯的語言去表現徽州人文美麗的夢幻感,王祖偉把淺浮雕、深浮雕、半圓雕、鏤空雕以及線刻、薄意等手法綜合地加以運用。“其實,我在創作中也有遇到瓶頸的時候。當創作遇到瓶頸,我們要從傳承和創新入手、理論和實踐入手去嘗試解決問題。 ”王祖偉舉例道,當年創作《蘭亭雅集》 ,就是本著在硯的藝術表現形式上突破古人去創作的。“我把蘭亭雅集的盛況放在一個平面上加以表達,如果用一張宣紙拓下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蘭亭雅集的盛況。 ”他認為,做硯原創精神很重要,但原創要來源于生活。

      作為手藝人,王祖偉談到自己對于傳承和創新的理解。他認為,傳承和創新是辯證的關系,創新是最好的傳承,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只有兩者結合好,中國的傳統工藝才能在當下和未來煥發出更多生機。“傳承人一方面要注重創作和理論的協調和同步,讓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去提升理論。另一方面,既要注重硯內功夫的純正,還要旁涉文學、美學、藝術等硯外功夫的修養,像青銅器、紫砂、瓷器、建筑等各種工藝,都能拿來為硯雕服務。 ”王祖偉歸納到“真正的傳承是傳精、傳實、傳真” 。傳精,就是把經典、精華傳承下去;傳實就是做人實在,秉持工匠精神;傳真就是技藝純正,保證材料和程序的真實性。

      非遺的保護、傳承,一直以來是王祖偉最惦記的事情。在今年兩會上,他提交的三份議案都與非遺有關。他建議,加快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設置黃山行知非遺技藝學院和進一步推進徽州文書申報聯合國《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工作。

      “黃山,有著獨樹一幟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作為第一個跨省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已然經歷了十個年頭。十年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取得了不少階段性成果。 ”就此王祖偉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強各方政府和民間形成常態化的行之有效的協調合作機制,以解決管理和協調上的困難;二是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補償機制,包括建立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設立國家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補償專項基金,以及給其所屬區域企業或環境提供財政補貼和稅費方面的一些優惠措施;三是期待實驗區能“正名”為保護區,使之更有利于探索非遺整體性保護。

      就非遺人才培養而言,王祖偉認為黃山在非遺教育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黃山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人,省級非遺傳承人145人,市級非遺傳承人466人。在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歙縣創建一所非遺技藝學院,培養非遺傳承人才,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王祖偉建議,創建黃山行知非遺技藝學院,填補非遺高等教育在全國尚屬空白的缺憾。

      對于徽州文書申報《中國文獻檔案遺產名錄》 《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王祖偉建議,國家檔案局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整合全國各地各類徽州文書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打好申遺組合拳。“應繼續加大資金投入,推進徽州文書的保護、整理和研究,在黃山市投資建設徽州文書數據庫,將徽州文書整理出版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助推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 ”

      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傳承,與手藝人的回歸和堅守休戚相關。寄語青年歙硯傳承人,王祖偉鼓勵青年人勇于創新,以特色硯石去承載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藝術需求。“歙硯石料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物質價值的稀缺性,也是歷代文人墨客賦予它重要的人文價值和收藏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歙硯除了收藏,還有許多使用上的需求。新開采出來的硯石,也會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