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老子》版本說略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孫明君  2018年02月22日18:44

      《老子》版本之蕪雜,在中國學術界罕有出其右者。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嚴遵《老子指歸》、傅奕本合稱傳世本中的四大體系。其中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的影響尤其廣泛。河上公本多被道教人士和下層民眾所推崇,王弼本則廣為文人學士所喜好。此外,還有唐代景龍碑本等版本也有一定影響。20世紀以來,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簡本、西漢竹書本(又名北大竹簡本)等文獻資料先后問世,為老學研究增加了新材料,帶來了新活力。以下依據學界現有研究成果,撮其要點加以綜述,旨在為初學者提供一個參考坐標。

      《漢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河上公又稱河上丈人,姓名不詳,其生活的時代有秦、西漢、東漢、魏晉諸說。“詳其詞旨,不類漢人,殆道流之所依托歟?相傳已久,所言頗有發明,姑存以備一家可耳。”(《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934頁)《老子河上公章句》把《老子》分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合稱為《道德經》,并在每章的前面冠以章題。這是現存最早的《老子》注本。今傳有敦煌六朝唐寫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稱河上本。現有中華書局“道教典籍選刊”本。河上公注中用“氣”來充實“道”,其中多有神仙思想,如第六章注“谷神不死”曰:“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第十三章注“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曰:“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升云,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反映了東漢黃老思想的特征。

      推薦閱讀:(漢)河上公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2009年。

      嚴遵《道德經真經指歸》。嚴遵(或曰嚴尊),字君平。漢成帝時成都人。生平事跡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此書又名《老子指歸》《道德指歸論》,史籍多有著錄,然卷數、版本頗有差異。《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分別著錄為十一卷、十四卷、十四卷、十三卷,宋以后則多為十三卷。據《君平說二經目》可知,此書原分《老子》為上下篇、七十二章;《德》經四十章在上,《道》經三十二章在下。此書融通《易》《老》,不僅以陰陽之數裁制經文,亦以《易》理解之。……旨在勸誡天下君臣、父子尊道行德,無為守分,以使上下玄通,四海平和。”(傅璇琮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9頁)

      推薦閱讀:(漢)嚴遵著,王德有譯注,《老子指歸譯注》,商務印書館,2004年。該書注釋詳細,便于閱讀。

      《老子想爾注》。該書作者一說是張陵,一說是張陵之孫張魯。《老子想爾注》早已散失,《隋書·經籍志》和新、舊《唐書》都未記載,《道藏》中也未收錄。清末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經想爾注》殘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注與經文連寫,字體不分大小,章次不分,過章不另起一行。據考證,它是六朝鈔本。此殘卷在1905年失竊,現收藏在大不列顛博物館,編號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該殘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終至第三十章“無欲以靜,天地自止(正)”,大致反映了《想爾注》的基本思想內容,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珍貴資料。今人饒宗頤據《河上公注本》分章排列整理。

      推薦閱讀: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弼《老子注》。王弼(226—249),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金鄉一帶)人。魏晉玄學家。《隋書·經籍志》:“《老子道德經》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經》二卷,張嗣注;《老子道德經》二卷,蜀才注。亡。)”王弼的《老子注》也分為81章,但沒有章題,現在的傳本也是在古本基礎上經后人加工調整過的版本。學界認為從版本的角度看,王弼本與河上公本區別不太大,王弼本的字數雖然多于河上公本,但多出的字主要是虛詞。河上公注以修身煉氣為本,王弼注以談玄說虛為主。王弼不是通過文字訓詁力求恢復《老子》的本義,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進而成功地構筑了一個玄學化的老學體系。

      推薦閱讀: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或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中華書局,2011年。

      傅奕《道德經古本篇》。唐初傅奕據北齊時項羽妾墓出土的“項羽妾本”,與幾種流傳版本參合校訂,組合成《道德經古本篇》,人稱“傅奕本”,學界稱之為善本。傅奕本保存了較多的古句、古語、古字。傅奕本有許多優點,但因其是根據幾個舊本參校的,這些舊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訛誤,且傅奕本在流傳過程中,被后人改動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訛文、衍文、脫文、倒置的情況,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內容也非《老子》原貌。

      推薦閱讀:傅奕《道德經古本篇》,見劉笑敢《老子古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景龍本《道德經碑》。唐代道觀中流行刻立《道德經》,現存最早的是唐景龍二年(708)河北易州龍興觀的《道德經碑》。該碑簡稱景龍碑本、景龍本、碑本、易州本。此碑正面(陽面)刻道經,陰面刻德經。嚴可均《鐵橋金石跋》謂:“世間真舊本,必以景龍碑本為最。其異同數百事,文誼簡古,遠勝今本者甚多。”

      推薦閱讀: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該書在選本方面以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文為主,次取敦煌寫本與遂州碑本參訂。此外還參考舊抄本、佚本、正統《道藏》本諸刻本共100余種。本書校勘精審,訓詁嚴謹。

      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宋范應元字善甫,號果山,又號谷神子。此書依范氏所藏古本《老子》作注,其經文上《道》下《德》,作八十一章,各章次序與通行本相同。該書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訓注釋凡40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見解。其內容體現由精氣至性命,最后歸結為修心的解《老》思路。此書《道藏》失收,焦竑《老子翼》采摭時也沒有涉及。現存版本有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續古逸叢書》所錄宋刻本等。

      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甲乙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兩種抄本,分別被稱為甲本和乙本。專家認為:兩種抄本內容大體相同。甲本不避諱“邦”字,其抄寫年代應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避諱“邦”字而不避漢惠帝劉盈之諱,其抄寫年代應是劉邦在位之時。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標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計5467字。甲本尾題殘缺不明。兩本都不分章次。帛書《老子》保留了許多虛詞。馬王堆本雖是全本,但殘破較甚,在甲、乙兩本可互為補充的情況下,仍有不少殘缺的文句。西漢時期,《老子》中《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有人認為道上德下出自西漢劉向之手。西漢時期的《老子》乙本無分章,甲本有劃分章節的符號。此時的《老子》并非八十一章。到了西漢時期,《老子》文本基本定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序》曰:“帛書《老子》甲乙本在當時只不過是一般的學習讀本,皆非善本。書中不僅有衍文脫字、誤字誤句,而且使用借假字也極不慎重,出土時又因自然損壞,經文均有殘缺,但是,它的珍貴,主要是抄寫的時間早,近古必存真,因而較多地保存《老子》原來的面貌。尤其是同墓出土兩個來源不同的古本,不僅可相互印證,而且同時用兩個古本一起勘校今本,對訂正今本訛誤,更有價值。”(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

      推薦閱讀: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該書將甲、乙兩本的文字,逐句與王弼注本及敦煌卷本、道觀碑本、歷代刊本(共33種)相互參校,最后復原帛書甲、乙本《老子》,堪稱這一版本研究的壓卷之作。

      楚簡《老子》摘抄本。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一號楚墓出土三種《老子》摘抄本。專家認定:墓主人入葬于戰國中期,大約為公元前300年左右。郭店楚簡《老子》書寫于形制各異的甲、乙、丙三組竹簡上。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看見的《老子》一書的最原始的文本。郭店楚簡本的簡文不分章,次序和文字與通行本有較大差異。郭店本的內容僅為傳世本的五分之二。思想上并不激烈地抨擊儒家的仁義觀念。郭店楚簡本是戰國時期《老子》的三種全文本的摘錄本呢?還是當時并沒有完整的文本?在今天依然存在爭議。有人認為當時已經有完整的《老子》全文本,也有人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老子》,在起始階段只有一些簡單的格言,后人慢慢添加,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全文本。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推薦閱讀:《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李若暉《郭店竹書老子論考》,齊魯書社,2004年。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西漢竹簡本。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是北京大學于2009年1月接受捐贈的一批從海外回歸的西漢竹簡。據介紹北大簡本《老子》經拼綴后共有完整簡218枚,保存近5300字,對理解文意有影響的闕文僅占全書篇幅的百分之一。其中還保存了“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上經”相當于傳世本《德經》,“下經”相當于傳世本《道經》。北大簡本《老子》每章之前均有分章符號,其章節劃分與傳世本有所不同,為探討古本《老子》分章問題提供了最為齊備的資料。西漢竹書約抄寫于漢武帝時期。

      推薦閱讀:韓魏編《北京大學西漢竹書(老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十世紀以來,我們有幸發現了帛書本竹簡本和西漢竹簡本等出土文獻,對于《老子》研究來說,值得慶賀。在看到出土文獻與傳世本的不同之時,也要看見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對于《老子》研究而言,探尋不同版本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同樣重要的。

      20世紀以來,眾多學者賡續傳統進行考據釋義的工作,出現了一大批《老子》整理本和譯注本,例如馬敘倫的《老子覈詁》和《老子校詁》、楊樹達的《老子古義》、高亨《老子正詁》和《老子注譯》、蔣錫昌《老子校詁》、于省吾的《老子新證》、任繼愈的《老子今釋》、嚴靈峰的《老子達解》和《老子章句新編》、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后改為《老子注譯及評介》)、陸永品的《老子通解》、王凱《老子〈道德經〉解釋》、牛貴琥《老子通釋》等。

      推薦閱讀: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2015年。該書是一本經過作者數十年反復打磨的老學著作,已行銷四十余年,成為人們研習老子的經典讀本。該書先后多次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北京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出版。原文部分以中華書局張氏所刊王弼注本為底本,參照帛書及郭店本等做了校對。對于初學者是一本入門的必讀書,對于老子和道家思想研究者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參考書。需要說明的是該書附錄三為“《老子》校定文”。作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構建一個理想的文本,作為《老子》研究的定本,其想法可以理解,其做法讓人欽佩,但所謂理想的定本目前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