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以開放包容的文化思維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

      來源:中國文化報 | 范玉剛  2018年02月11日16:49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的貢獻,它體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人胸懷世界的文化自信。人類社會史發展表明,歷史并未終結,而是在合力作用下不斷邁入新境界;世界文明并非必然相互沖突,而是在文明互鑒的包容共在中催生“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彰顯的是“天下一家”的和平理念與世界情懷,這是一種開放的文化觀,更是一種新的文明觀。它是對傳統上西方中心論、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等思想觀念的超越和揚棄,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積極探索,這是最好的中國故事。要講好這個中國故事,一定要找準道義制高點,這是講好故事的邏輯起點。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文明型崛起,它成功開創了一條走向現代化、走向復興、有新貢獻于世界的獨特道路,這條道路立足本土、關懷全人類,具有世界情懷和開放包容意識,以中國立場與世界眼光的視域融合而超越了中西、傳統與現代,把人類引向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前瞻未來,它帶給世界的是一種新型文明觀,其核心思想即道理、道義之道的根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這是人類文明的價值制高點,也是世界道德輿論優勢制高點。只有以開放包容的文化思維才能講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故事。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人類對未來的美好追求中,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隨著中國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倡導的和平與發展主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共識,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期待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等進入聯合國文件,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中國的發展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在應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公共衛生、減貧脫貧等全球性挑戰中,同樣作出了中國貢獻。在世界秩序重構中,人類文明往哪里走?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亮出了中國主張: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愈加深入,世界多極化愈加顯著,但世界并不太平,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局部戰爭此起彼伏、恐怖主義時有抬頭,全球治理面臨難題和困境。面對世界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中國需要發聲并擔負起大國的責任。作為對國際社會期待的積極回應,習近平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新內涵,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方案得到全球許多國家政要的認同和點贊。以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為核心的中國方案,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全球治理思想的重要體現,這既是一種新的世界觀,也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和新的價值觀。它廣泛汲取了中華文化的智慧,在現代轉化中揚棄了華夏中心論的局限性;也在積極借鑒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中,超越了西方中心論,形成了一種超越既有文明范式——人類中心論的新的文明發展模式。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是這種新的人類文明發展模式的生動體現,中國文明型崛起的世界意義,是將建構一套新的全球價值體系,它凝練為以生態文明為底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新的價值體系將以集體主義替代個人主義、以開放自由替代封閉保守、以團結協作替代排他性競爭、以共存共榮替代霸權統治,民族復興與個人出彩相統一的中國夢,使中國發展道路既尊重個人權利、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又注重社會和諧、國家富強。這為人類和平發展、國際關系的有序化注入了新的理念和發展經驗,重構了一種不同于“國強必霸”邏輯主導下,西方強國殖民弱國的人類文明交往新模式,它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力量”思維,又融合了西方文明累積的“軟實力”思想,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人面向世界的從容自信,這種創新性思想的集成將會深刻影響世界思想體系和全球戰略格局。

      面對人類價值制高點,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現代意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超越世界歷史上任何一次文明復興,特別是超越了現代化進程肇端的西方文藝復興,以其包容互鑒、持久地貢獻于、豐富于人類多樣化的文明體系,而孕育出一種新質的文明形態,這種新的文明觀聚焦于正在建構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講好價值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既要依托中國傳統文化“軟力量”的吸引力,體現大國心態和文化包容特質;更要依賴文化“軟實力”的輻射力,充分展示中國當代文化的創意創新能力。因此,講故事要體現中國文化的使命擔當和價值先導,展示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尤其是作為美美與共內核的“價值共享”的前瞻未來,這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要遵循的前提。中華民族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只有講出中國歷史發展的真相與源流,才能消除外部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及其發展道路的誤解,從而增進外國民眾對中國歷史和傳統的親和力。中華文化主張的“和而不同”處事原則,可以為世界各種利益糾紛與沖突提供實現各得其所的選擇。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這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相比從中國看世界,更需要從世界看中國和中國的未來。

      文藝是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故事的最佳方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藝有著獨特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用文藝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故事,要著力傳播中國主流文化包容的價值觀,以情懷感召天下。文藝并非風花雪月,而是要在書寫時代強音中把中國的發展與人類進步的大勢關聯起來,以文藝的價值傳播潤澤人心。世界互聯互通在于民心相通,當代文藝要在精品創造中關注普通人的情感與社會心理訴求,真實地反映中國人生活、情感和價值追求,形象地傳達中國人的生命律動、心路歷程與價值訴求,張揚中國人在回應自然、社會、自我挑戰中的積極努力,既描摹傳統意義上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也寫好自由職業者、打工者、創業者的精彩故事,向世界傳達他們的心聲,富于感召力地向世界說明當代中國人創造的奇跡和精神追求,以增強世界對中國的親近感。實踐經驗表明,文藝的低視點、小切口講述故事,往往會收到良好效果,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鄉愁》《舌尖上的中國》是最好的案例。

      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故事,要著力塑造文明型崛起的中國形象。毋庸諱言,國際社會特別是在某些西方人心目中,中國形象是“古老的、陳舊的、歷史滄桑的,文化上神秘而難以接近的”,盡管中國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但中國給外部世界的印象始終較為單調刻板,很大程度上緣于文藝作品形象的單調化、扁平化。流行的藝術形象,主要是熊貓、孔子、太極、長城和功夫等,多樣性不足,尤其缺失當代文化創造,可喜的是網絡文藝和網絡文學正在扭轉這一局面,中國當代文藝的活力刺激著西方文化的神經。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故事,就要展示多樣化的中國,變“復雜”中國為“多彩”中國,發掘并塑造全面、多元、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不斷豐富更新中國的標識性符號,在故事的接地氣中表現中國的活力和生氣,積極傳播那個已在世界中并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樣化中國形象,向世界展現一個多彩生動、擔當有為的中國。“命運共同體”意識要落實到人世間,書寫人世間至愛情感中的真善美,就要講出屬于全人類的中國故事,把公平、正義、真理、公道、自由等出于人類良知及理性的共同價值表達出來。中國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就顯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美美與共”的文化心態。在世界舞臺上,G20峰會主題晚會《最憶是杭州》以《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梁祝》《高山流水》《天鵝湖》《月光》《我和我的祖國》《難忘茉莉花》《歡樂頌》等曲目,所展現的就是一幅幅“美美與共”的畫面,藝術地表達了天地和諧、勞動之美、愛情不渝、知音相遇、摯愛祖國,以及向往自由、追求和平的情愫,這些審美共通感和共享價值,就是“命運共同體”的藝術效應。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展示了中國大國外交理念,還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的共同價值規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說:“中國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積極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信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承諾,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在文明互鑒視野中以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達成共識,它不是某種強勢文化或者文明的單一覆蓋,而是凸顯文明的豐富多彩、平等、包容的文化價值追求,張揚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正確方向。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湯姆森甚至認為,“這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