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如何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來源:人民日報 | 丁國旗  2018年02月02日09:12

      從熱愛人民、表現人民、服務人民到反映時代、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寫出時代新史詩,再到以人民為文藝的評判者、鑒賞家,習近平文藝思想為我們構建出“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創作的立體圖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正確理論遵循,為建設新時代文藝高峰指明方向

      重視文藝與人民的密切聯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以貫之的重要特點。結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理論論斷,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文藝“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提出,既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關于文藝問題的一個重要理論突破與思想創新,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結合新時代特點,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人民觀”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過程中,“人民”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概念。馬克思很早就提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對于“諸侯等級的辯論人”的“不合心意”,并認為出自英法兩國下層人民新的散文和詩作,即使沒有批判神圣精神的直接庇佑,“也能把自己提高到精神發展的更高水平”,他還鮮明提出“人民歷來就是作家(是否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的重要論斷。

      列寧進一步發展馬克思這一思想,認為革命文藝屬于人民,由人民享受,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合中國實際,更加明確地把列寧思想發展成“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從而將文藝與人民大眾和革命時期黨的歷史任務有機結合起來,使為人民服務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界定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繼承文藝服務人民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豐富與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系,藝術生命就會枯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他還提出“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的重要論斷。江澤民同志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則強調“一切進步的文藝創作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黨的十八大之后,“以人民為中心”成為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標識性概念,成為文藝創作者永遠不能忘記的初心所在。今天“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決定著我們對人民地位的理解,決定著我們對人民關系的認識,決定著我們服務人民的態度和立場,方法和手段。可以說,“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成為新時代最為鮮明的特點之一。

      著力理論突破,勾勒“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活動圖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闡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一思想,使人民真正成為文藝工作的中心所在。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要解決的是“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要解決的是文藝工作者與他們所要描寫的對象之間“不熟,不懂”的問題,即“人不熟”“語言不懂”的問題。新時期之后,我們黨所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口號,對走出“極左”文藝的束縛與影響,解放思想,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起到重要作用。這一口號希望糾正過去偏頗,有著較明顯的時代特點。

      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將文藝與人民關系擴大到文藝創作各個方面和文藝工作各個環節,“講話”中仍然談到文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習近平同志將“二為”方向作為“以人民為中心”整體文藝觀念中一項需要繼續堅持的重要部分,并進一步對“文藝為人民”理念做了十分透徹的闡釋和與時俱進的豐富。不僅如此,由于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文藝思想,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所提及的許多內容都具有新涵義、新特征,具有劃時代意義。比如,其內涵從“文學藝術”的生活來源問題變為“文學藝術”的人民中心問題。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在有關文藝問題的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從熱愛人民、表現人民、服務人民到反映時代、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寫出時代新史詩,再到以人民作為文藝工作的評判者、鑒賞家等,為我們構建出“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活動立體圖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正確理論遵循,也與各種非社會主義文藝劃清了界限。

      我們知道,任何文藝作品都要涉及四個要點,即作者、社會、讀者、作品,這在“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觀中發生重大變化。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重新勾勒文藝活動“五要素”圖景。在這個圖景中,“人民”處于中心位置,獨立于其他四個要素,同時又將其他四個要素緊密地團結在自己周圍。以人民為中心的“五要素”說,非常直觀地展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所在,是一次鮮明理論突破。

      與人民心意相通,創作求真向善、震撼人心之作

      習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這句話為我們具體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指明方向。

      首先,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行動上接近人民,情感上與人民相通。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顯然,“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離開了人民,離開了現實生活,文藝創作將無所適從。在實際創作中,文藝工作者應該“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要真正讀懂、讀透社會這本大書,要切實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同時還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不能機械地反映生活。當下很多文藝工作者犯了閉門造車的毛病,住在大城市,躲進高樓里,上網、聊天、敲鍵盤,然后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夠流傳久遠,只能是黃粱一夢。沒有各行各業的社會閱歷,創作難免以管窺天,作品必將落入咫尺之義;沒有真切與人民相通的情感體驗,創作難免隔靴搔癢,作品也終將是蜻蜓點水。

      想要創作出優秀文藝作品,我們必須做到“永遠不要中斷和你描寫對象的聯系,要永遠生活在你所描寫的對象之中”(王愿堅語)。在這一點上,很多老一輩作家為我們樹立榜樣。1948年,為創作《銅墻鐵壁》,柳青用8個月時間深入米脂縣,只為搜集到第一手素材。1952年起,為寫出老百姓真情實感,柳青扎根長安縣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在這14年間,他慢慢地從“作家”轉變為“莊稼漢”,他用“作家”的頭腦思考這個世界,用“莊稼漢”的身體體驗這個世界,用“作家”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用“莊稼漢”的心靈感受這個世界。正是有著這種“雙重身份”,他筆下人物才會栩栩如生,他筆下喜怒哀樂才能真實可信,他的《創業史》也才會成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

      與行動上多接近人民同等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情感上與人民心心相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重在“深”“扎”二字,思想上不融入,感情上不相通,“深”“扎”也就沒有完成,就會犯形式主義毛病。因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絕不是簡單采采風、與群眾座談。文藝工作者只有在情感上視人民為母親,視人民為姐妹兄弟,視人民為生死攸關的自家人,才能真正做到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才能真正實現替人民書寫、替人民抒懷、替人民抒情,作品也才能真正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老舍《月牙兒》一萬多字,將一位底層純真少女在舊社會的希望、掙扎和理想破滅娓娓道來。這篇小說之所以能力透紙背、擲地有聲,就是因為在創作中,作家不是旁觀者,而是經歷者。他把自己當成主人公韓月容,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喜一怒都仿佛是自己的親歷和感受。由于在情感上與主人公高度契合,才把一位受傷害女性情感刻畫得細膩深邃、惟妙惟肖,才使這篇看似平常的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其次,多創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人們求真向善的文藝作品。今天,謳歌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英雄事跡,不斷發現生活中的人性美、真精神、正能量,已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共識。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切實處理好文藝的真實性與傾向性關系。“為什么人”和“如何為”問題一直都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重要命題,這是我們判斷文藝傾向性以及文藝價值和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桿。我們既不能“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為傾向性而傾向性,同時也決然不能忽視文藝的傾向性,甚至以真實性代替傾向性。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學家、藝術家“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這里“真實的歷史”和“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指的就是文藝創作中必須重視和把握的思想傾向和精神容量。

      當然,文藝創作不是歌功頌德。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求我們,在創作中既要積極肯定人民的智慧、社會的進步,同時又要對落后的、反面的東西持有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贊美和批判,猶如社會的左膀右臂,只有同時發力,才能所向披靡,不斷推進人類社會更加文明,社會更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