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創造充滿自信的當代新文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汪聚應  2018年01月24日16:31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充滿生機活力和創造力的精神動力,是文學表現壯大氣象和高遠理想的價值指引,更是其實現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人文支柱。文化自信不僅在彰顯民族風格、民族精神上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民族文化構成和文藝創作實踐影響深遠,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之源,就體現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也體現在中國文學的創作精神中。

      探究創作規律和美學特征

      聯系古今中外一切文學創作實際,大凡優秀的文學創作,其題材內容必扎根于深厚的現實土壤,而其風骨神韻又根植于民族精神文化的沃野。它既是優秀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與呈現者,又是優秀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弘揚與創造者。從詩騷傳統到唐音宋調,從宋元戲曲到明清小說,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經典文學創作都與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傳統血脈相連,都與風云變幻的時代要求相融與共,都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都以無比的文化自信,標注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高度。

      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新時代開始強起來,其間波瀾壯闊的社會巨變和深厚的現實生活,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比豐富的主題與題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大地天翻地覆的生動實踐和新時代中華民族強勢崛起的現實,更為新時代文學創作灌注了無比自信的中國力量、中國氣派。而文學作為時代的表征,就應該記錄社會人生的風云際變、時代發展的精神記憶。同時作為時代的號角,文學創作更應該吹響時代發展的進行曲。

      中國當代作家應走出狹隘的個人主義和民族主義小圈子,走出書齋狹小的藝術天地,投身深化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火熱的現實生活,重新認識和把握文化自信與新文學創作的關系,在新的視野和新的理論境界下,放眼文化復興和民族復興之大任,展開對文學藝術創作規律和當代文學藝術美學特征的深入探究,提高偉大時代產生偉大作品和偉大作家的文化自覺,挖掘、闡釋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在中西文化激蕩與融合中形成強大的文化自新力量。努力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實現文學價值和文化引領,在使命擔當和新文學創作中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建立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實現自在的、自足的文學創新。

      實現自我轉型和創新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為我國新時代文學指明了以人民新的審美需要為中心的創作方向。時代要求文學必須扎根人民,努力汲取源于生活、源自人民的養分,努力發掘創作新素材,創作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以滿足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高質量期待和高水平需求。而我國文學和作家也要在中華民族崛起的偉大時代,站在我國新時代文學創作的新起點,展望我國新時代文學創作的美好未來,以新的理論不斷提升自我創作境界,在新時代的文學創作熱潮中不斷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歷史時期,中國作家更應緊貼時代要求,溝通歷史、現實和未來,聯系個人、民族和時代,以“縱深的歷史觀照、清醒的現實觀照、真誠的靈魂觀照”主動表現出文藝創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賦予真善美以偉大時代的藝術創造,自覺摒棄低俗、庸俗、媚俗和以偽為真、以惡為善、以丑為美的態度,提高文學創作者對建設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自覺,對創作真善美作品以滿足新時代大眾審美需要的自覺,對突出表現新時代生活脈搏與民族風格的自覺,真正實現自我的轉型發展和文學的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新文學才不會在社會轉型中無所附依,在創新發展中才會不斷地汲取民族文化的精神營養,不斷感受歷史與現實的呼喚,不斷獲取充沛的文化自信。

      貢獻東方智慧和中國價值

      文化自信與實現文化繁榮的偉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緊密相連。在引領世界經濟,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時,需要向世界展現中國形象、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這對當代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和正在崛起的中國來說尤為重要。文學是溝通民心的重要文化工程,更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和責任擔當。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敢于表現、善于表現時代新氣象的中國文學,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文學創作,使其成為謳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時代號角和文化先導。文學創作者要通過偉大的藝術實踐,凝聚中國精神,匯集中國力量,為時代和人民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時代精品。

      中國文學也要在新時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既要把新文學創作自覺融入“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偉大實踐中,更要放眼世界,立足人類共有的生活家園,發揮文學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的精神力量,敢于直面人類共同的困難和問題,善于發現和表現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價值。在體現中國元素的同時,必須與世界相融共振,宣揚和貢獻以中國價值為核心的東方智慧,構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只有這樣,中國文學創作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學話語體系,中國的文學理論也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學理論體系,中國故事也才能擁有更多的世界聽眾,產生世界影響。

      書寫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

      文化自信是文學創新的驅動力。在“追夢時代”和“崛起時代”,國人的思想、精神和生活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信息和速度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人們對美好生活更是充滿了各種各樣豐富的夢想。一切充滿了挑戰,一切充滿著機遇。而我們所期望的新文學就是對這個偉大時代的嚴肅思考,對這個朝氣蓬勃、豪情萬丈的時代精神的建構與表達。新時代的中國作家就應以強烈的現實感和歷史責任感,以精湛的藝術塑造這個偉大時代的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為民族復興提供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事實上,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每一個特殊時代,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都能夠積極主動地發聲立意,推陳出新。諸如“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漢魏風骨”,“既筆力雄健,又氣象宏厚”的“盛唐氣象”,都是當時作家以敏銳的時代意識和充分的文化自信,將自己和詩文創作融入偉大時代而努力創新的結果。“漢魏風骨”和“盛唐氣象”那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力量和永久的藝術魅力,呈現的恰恰是明朗剛健、充滿鮮明時代色彩的藝術風貌,是那個時代氣吞山河的精神寫照。宋代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表現出的就是我國古代文人的使命擔當和文化自信。

      從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和文藝爭鳴看,20世紀的中國文學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言白話”之爭到現代文學的“為人生派”與“為藝術派”的論爭,從崇尚歐風美雨到特色的民族形式,從魯迅的“吶喊”到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討論,中國現當代文學觸及靈魂、砥礪精神,“在自覺中發展,在發展中自信,在自信中自強。自覺于國民性的改造,自信于中華文明的重生,自強于世界文學之林”。如今,一個昂揚奮進走向民族復興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文學創作者清醒的現實意識和偉大的使命擔當,需要的是文學藝術強烈的時代性,需要的是與今天偉大時代相匹配的偉大作品。

      新時代的中國作家要自覺勇立潮頭,把出精品作為新文學創作的責任和擔當,努力構建現代的、民族的、科學的文學新理念、新價值和新表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學理論話語體系,樹立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以昂揚向上的文化心態,面向新時代大眾的審美需求,將中國精神作為新文學創作的靈魂,努力刻畫中華文化中積淀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描繪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家園。以典型的民族形式和風格反映和表現中華民族的輝煌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變化,譜寫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中國經驗、中國精神。用更多更好的文學精品構建和展現中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將創造偉大作品、成為偉大作家的“文學夢”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書寫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