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化自信:當代文藝工作的底氣與靈魂

      來源:《學術前沿》 | 丁國旗  2018年01月02日15:24

      內容提要:文化自信為文藝工作注入了底氣和靈魂,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時代精神已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識。近些年來,一些綜藝節目和影視作品掀起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潮,而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涌現出來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也正在以藝術的形式得以再現。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對民族精神充滿崇敬。文化自信正在推進文藝的繁榮與發展。

      關 鍵 詞:文化自信/傳統文化/時代精神/藝術再現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理論突破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5AZW002,以及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專題項目“傳統文化是當代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丁國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丁國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研究室主任,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美學、文學基礎理論研究。主要著作有《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參著)、《中國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發展史》(參著)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出系統闡述,尤其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放在一起而成為“四個自信”,引發了國內學術界和文藝界探討研究的熱潮。可以說,文化自信為文藝工作注入了底氣和靈魂,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時代精神已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識,他們正通過自身的文藝創作,以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吹響振奮民族精神的時代號角,以新的氣象揭開了中華民族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的新篇章。

      不忘初心,用文藝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用文藝作品弘揚民族精神已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追求的目標。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國文藝界出現新氣象、新面貌,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評論、群眾文藝、藝術教育等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魅力。”①當然,好的作品只有通過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才能為群眾所喜歡,才能真正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由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每天獲得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量大,因此,如何以既好看又有趣的藝術形式吸引群眾的關注,就成為文藝創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由于對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從現有的傳播途徑來看,除文學作品外,宣傳與弘揚傳統文化比較快捷方便的方式還有電視、電影作品和互聯網。因此,這里就主要從電視節目設置與電影作品創作方面對此作一粗淺的分析。

      人文精神的堅守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和義務,時下文化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熒屏的“國學熱”在傳承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方面發生了重要的作用,一些綜藝節目掀起了弘揚中華文化的高潮,在社會上激起了熱烈的反響。諸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3年8月2日于央視一套與央視十套播出)、《中國成語大會》(2014年4月18日于央視十套播出)、《中華好詩詞》(2013年10月19日于河北衛視播出)、《中國謎語大會》(2014年2月11日于央視一套播出)、《中國詩詞大會》(2016年2月12日于央視十套播出)、《中國民歌大會》(2016年10月2日起于央視一套播出)等中國傳統文化真人競技類節目,通過比賽的形式,在觀賞性和趣味性的基礎上,增加節目的文化含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節目都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漢字、成語、詩詞、謎語、民歌等,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從不同角度講述這些文化背后的歷史蘊涵及精神訴求。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在舞美視覺包裝上做了不少文章,運用舞美、動畫、音樂等視聽技術手段,對演播室進行360度意境營造,讓詩詞在演播室中具象地靈動起來。每期大會基本都以古詩詞朗誦開場,在聲光舞美的配合下,別有一番韻味;賽制中的“戰船”“射箭”則借鑒了草船借箭的典故,充滿了歷史文化氣息;舞臺設計以及后期花字配以卷軸等元素,為整場大會增添了許多美感;邀請國內相關學者作為嘉賓,在遇到詩詞中的難點或者典故時,專家便會“說文解字”,或巧妙地把題目引申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或深刻解讀詩人創作的社會文化背景。總之,《中國詩詞大會》以多媒體手段,將原本有些生冷的內容,通過豐富多元化的方式“熱”呈現,生動再現詩詞背后的故事,挖掘其深處的精神內涵,引導觀眾真正感悟中華詩詞的精髓、中華文化的魅力。②此類競技性文化節目通過比賽形式,帶領參賽隊員和屏幕前的觀眾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好的傳播效果。

      除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節目外,許多地方臺也在這方面做出了貢獻。浙江衛視舉辦的《中華好故事》(2014年首播)跨越時空,以文化回溯的形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容穿梭,以電視熒屏為媒介,構建著“古”與“今”的新型文化銜接關系。故事被分為不同的篇章講述,從宏觀的“愛國勵志”“道德禮儀”過渡到“民俗親情”,由關注家國天下走向關照自身,從細小的文化切口體現出人文之美。北京衛視推出的《傳承者》(2015年首播)則為近年來在社會上已漸受冷落的中華文藝遺產傳承者保留了一席之地,通過一批身懷絕技的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演示與表演,弘揚與凸顯了傳統文藝,為推動瀕臨絕失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承傳做出了努力。

      除電視綜藝節目外,近年來出現的一些電影作品,也有意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方面作出探索。如微電影《二十四孝》系列根據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改編還原,將歷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以真實性還原再現,呼喚孝德的回歸,以古代先賢的孝道故事引發人們對當下人文倫理的深刻反思。《二十四孝》系列的開拍既是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國學精髓作出的貢獻,也是源于一種責任,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為下一代的教育偉業留下了可以圈點的經驗。電影《百鳥朝鳳》從表層看講的是學吹嗩吶的故事,但從深層看,歌頌了民間藝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這部充滿濃郁地域色彩的作品,將我們的思考帶向了對諸如嗩吶這樣具有中華傳統藝術特色的民間藝術存亡的命運上。當全球化已經毫不留情地將任何一個偏遠的山村都裹挾在它的世界之內,當代表著最為時髦的西洋樂器與西洋音樂以其有力的節奏和震撼的音符吸引著當代年輕人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本土音樂文化究竟該如何自處?《百鳥朝鳳》在此無疑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值得重視的嚴峻課題。還有動畫電影《大魚海棠》,該故事脫胎于《莊子·逍遙游》,角色名稱、想象構思都取材于這部名作,同時還融合了《山海經》《搜神記》等古代神話以及“女媧補天”等上古神話的傳統元素,是中國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現。《大圣歸來》作為“現象級”國產動畫,其票房口碑雙贏的背后也緣于作品對古典名著《西游記》的有效改編,以及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修身”“濟世”的價值觀念。而借助好萊塢的資本、技術和班底打造出的《長城》這部電影,是用商業電影載體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作品。正如導演張藝謀在接受采訪時所說:“這不是一個誰拯救誰的好萊塢英雄主義故事,而是一個講述中國傳統價值觀里的犧牲精神、家國情懷的中國故事。”③

      上述影視作品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顯出中國人近些年來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對西方文化的反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精神的凝聚與培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經歷了一個長期向西方學習的階段,我們不僅引進他們的技術而且引進了他們的文化,時至今日,中國的文化變遷與生活方式幾乎與西方同步,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對自身的文化傳統、精神價值卻棄之如敝履,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建設并沒有隨著物質的豐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時建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⑤因此在今天讓傳統文化和中華精神深入人心,深入生活,就是順應時代發展,順應歷史潮流,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和反映。不僅在影視作品當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人們的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弘揚傳統文化,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近年來,“國學熱”“傳統文化熱”也推動了文化傳統儀式活動的重現與興起,一些傳統禮儀活動得以復興。如“祭孔活動”“成人禮”的出現,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及民俗文化在長時間受到冷遇之后,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國務院還將端午節和中秋節定為國家法定假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重視佳節習俗,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葉、紀念屈原等民俗活動也逐漸興起。這些活動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同時也把紀念屈原、弘揚愛國主義以及挖掘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古老的傳統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繼續前進,讓文藝彰顯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將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在一起來談,并認為這三種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⑥由此來看,彰顯文藝的時代精神,除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外,我們還要特別重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價值與作用,大力弘揚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挖掘它們的精神內質,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結合重大歷史事件,主動設置議題,進行藝術創造,在這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從中央臺到地方臺,從影視劇到紀錄片,創作出不少這一題材的作品。這里以中央電視臺所打造的八集大型紀錄片《長征》(2016年10月央視一套首播)為例,談談《長征》的播出對于我們重新認識長征與長征精神所具有的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紀錄片《長征》分為《英雄史詩》《路在何方》《偉大轉折》《戰史奇觀》《民心所向》《跨越極限》《百川歸海》和《永遠長征》共8集,采用大量一手鮮活而珍貴的歷史資料和素材,其中包含600多個小時的影像資料、對50名近百歲親歷長征老紅軍的搶救性采訪和700多條親歷者、目擊者的采訪等,重現了紅軍長征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長征》每集各有主題,但又服從總體結構,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和感染力。筆者認為,《長征》的最大亮點就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清楚詮釋了“長征精神”的四大價值內涵,這就是“理想信念”觀、“群眾路線”觀、“艱苦奮斗”觀、“黨的領導”觀⑦,而正是這四大觀念將成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繼續新的長征的精神動力。長征永遠在路上,習近平同志講,“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⑧,而要走好新的長征路,我們就要切實踐行“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中華民族不怕困難、不畏犧牲、追求理想、崇高向上的“當代精神”。今天,有關“長征”題材的書籍和文藝作品很多,人民群眾早已將長征精神溶化到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人們心中的一種精神支撐,成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各種各樣的回憶錄,詩詞書畫,影視作品,音像資料,歷史名勝,紀念館、紀念碑、博物館,以及民間傳說等,已經形成一種立體的“長征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圍。因此,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傳遞長征精神,使長征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為“新的長征”的精神動力,成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靈魂,同時也為世界人類精神寶庫提供了新的精神資源。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財富,只要我們的事業還在,長征精神就要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

      抗戰和紅色經典題材,在弘揚革命精神方面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來紅色題材的作品以長征題材、抗日題材、解放戰爭題材居多,當然也有不少如《潛伏》這樣優秀的敵后題材作品,以及有關根據地建設方面的作品。就電影創作而言,如電影《南泥灣》(2012年上映)將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既展現出陜西悠久的歷史文化生態景觀,同時又通過真實感人的故事,塑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群的光輝形象,很好地宣傳了三五九旅官兵們所締造的“南泥灣精神”。該片巧妙地將“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與當今社會價值觀緊密聯系,既有正確的價值觀,又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底。電影《智取威虎山》則再現了解放軍小分隊在東北山林與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以嶄新的形式塑造了楊子榮的英勇事跡。中國情懷里的情義江湖、解放軍的英勇與無私奉獻貫穿全劇,信仰的力量盡在不言中,堪稱近幾年紅色經典作品中的優秀之作。《黨的女兒尹靈芝》(2016上映)以“劉胡蘭式”英雄少女尹靈芝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西省壽陽縣趙家垴村的普通女孩尹靈芝如何從一個懵懂少女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并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故事。影片以“心中有信仰”為主線,深度展示尹靈芝堅如磐石的理想追求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深層傳遞共產黨員特有的精神能量,深情表達“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的歷史真理。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始終保持革命的浪漫主義與樂觀主義精神,這就是這些作品傳遞給我們的精神動力。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雄的事跡、革命的情懷繼續鼓舞著我們,涌現出了許多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廣大文藝工作者也以藝術的方式,將這些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表現了出來。這其中既有領袖也有普普通通的人民群眾,2016年播出的41集電視劇《海棠依舊》講述了周恩來同志從新中國成立到逝世這27年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跡,生動再現了共和國首任總理以中華崛起為己任,為國家操勞、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壯麗一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關鍵就看我們能不能繼續奮斗,繼續真心實意地依靠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務人民,而這正是《海棠依舊》發出的熱切呼喚。電影《老阿姨》(2016年)則根據93歲高齡的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真實事跡改編,“采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統一的表現手法,通過真實的敘述,藝術的渲染,讓我們看到了國內電影人對英模人物塑造的探索和突破”。⑨在隨波逐流,經常忘記初心的今天,細細品味《老阿姨》,的確可以讓我們浮躁的靈魂得以平復,得以凈化,讓我們不忘初心,繼續朝著信仰和理想前行。習近平同志講:“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⑩與革命時期的英雄人物不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人物雖然不需要上戰場打仗,但他們的犧牲、付出和奉獻與戰場上的英雄別無二致,他們的英雄壯舉同樣令人感動,他們的精神追求同樣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2011年開始正式排練并不斷打磨的大型現代豫劇《焦裕祿》之所以廣受歡迎,大獲成功,并先后榮獲第十二屆河南省戲劇大賽“河南文華大獎”、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劇目一等獎、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戲劇組第一名等多個大獎,并進京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優秀劇目展演,除該劇以新的視角、新的素材再現了半個世紀前那段獨特的“蘭考往事”外,更為重要的是該劇深度挖掘了焦裕祿同志身上“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就是后人所稱頌的“焦裕祿精神”。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一文藝創作的中心思想,現代豫劇《焦裕祿》選取“火車站訪災民”“瓦窯村搞調查”“登封買糧食”“為女兒換工作”“痛斥浮夸風”等幾個典型故事,體現了焦裕祿“心中裝著老百姓”這一主題,很好地踐行了文藝創作“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思想。《焦裕祿》之所以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和歡迎,正是因為該劇提出了人民群眾對于“好干部”的時代要求和呼喚。“焦裕祿精神”也就是時代精神,在焦裕祿逝世50余年后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這種精神。這就是該劇獲得成功的真正秘訣。

      當代精神的弘揚,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人的英雄事跡,存在于不同的工作領域。有許許多多的人雖然默默無聞,卻在為國家的繁榮發展、文明富強貢獻出巨大的力量。他們兢兢業業,不求回報,同樣創造了精彩的人生,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奉獻的詩篇。2016年1月7日,在央視九套首播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重點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紀錄片展現出來的文物修復工作的精心、專注,甚至小小的浪漫化,往小處說,是對職業的自信;往大處說,是對國家、民族的文明的自信”(11)。《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大師們由幕后走向了前臺,讓靜態的歷史文物真正地在當代活了起來,既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呼應了今天國家對于“工匠精神”的提倡。“工匠精神”體現為一種敬業精神,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除了這種“工匠精神”外,還有“航天精神”“航母精神”等,這些都是當今時代精神的典型體現。

      堅定信心,構筑文藝新的輝煌

      無論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弘揚與宣傳,還是對革命和建設時期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的展示,這其中都反映出我們對自古以來所形成的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觀、文化觀、人生觀、價值觀、國家觀、歷史觀的自信,對新時期以來所形成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自信。習近平同志說:“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2)在歷史和當代之間,我們傳承著性質相同的文化,也傳承著內質相同的精神;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創造了這種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豐富資源,也在創造著世界文化。曾幾何時,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而今天我們分明從文藝作品當中看到了這種自信,也讓更多的人從中獲得了這種自信。正是這種自信,又進一步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將更多的中國元素融入創作之中,融入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推動文藝發展。鐵凝提出,文化自信是對過去的認同更是對未來的承擔,中華文化如同呼吸和血液在我們身上暗自運行,它從根本上、從最深處指引、滋養、塑造著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還有更大的輝煌、更多的奇跡等待被創造。(13)近年來,學術界也越來越感受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4)有了這種自信,我們也就有了宣傳的底氣,有了真正接通中華大地上各種優秀文化的地氣。筆者相信,文化自信應該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讓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行為中的自覺展現。唯其如此,才能切實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讓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煥發出熠熠光彩,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展示中華文化無窮魅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英雄,而這些英雄又創造著每一個時代的精神。不同的時代或許有不同的精神,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大寨精神、工匠精神、航天精神、航母精神等,但這些精神在本質上卻是一樣的,這種精神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形成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根脈相連,是中華文化精神的思想精髓。“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15)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時代的根本任務,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弘揚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創造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②相關信息可參見《央視推出〈中國詩詞大會〉》(《京華時報》,2016年2月6日)、《詩情畫意電視表達〈中國詩詞大會〉臺前幕后的溫暖》(《廣電時評》,2016年4月10日,作者張新、肖雙丹)、《央視綜藝節目文化四連炸〈中國詩詞大會〉來襲》(網易娛樂)等相關文章。

      ③《借助好萊塢優勢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張藝謀解讀新片〈長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6-12/16/c_1120127607.htm。

      ④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⑤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頁。

      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頁。

      ⑦參見丁國旗:《發掘長征精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文化報》,2016年11月14日。

      ⑧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1/c_1119765804.htm。

      ⑨何慶如、段黎亮:《真實地還原藝術地呈現——談電影〈老阿姨〉的人物塑造》,《江西日報》,2016年7月20日。

      ⑩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11)王穎:《〈我在故宮修文物〉:手藝的魅力和文化自信》,《海南日報》,2016年4月18日。

      (12)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13)鐵凝:《堅定文化自信攀登文藝高峰》,《中國藝術報》,2016年12月12日。

      (14)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15)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