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次沙場點兵,一封千里回信——訪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副隊長扎那

      來源:文藝報 |   2017年12月08日06:39

      12月5日早上不到8點,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副隊長扎那與隊員們照例背起行囊出發,趕往距離縣城約40公里的額仁淖爾蘇木黨員中心戶的蒙古包進行“新時代 新征程”文藝演出。此次演出將十九大的內容編排入部分歌曲與器樂節目中,扎那告訴記者:“這次演出是小分隊作業,雖然只有11個人,但我們帶去了小戲、器樂、舞蹈、聲樂等13個精彩各異的節目,其中有的隊員身兼數職,一人掌握多種藝術門類技藝,從開場到節目演出完畢同牧民互動,全程共計70分鐘。”蒙古包外,零下14℃的嚴寒;蒙古包內,旋轉的舞步、悠揚的琴聲溫暖人心。牧民們全神貫注地觀看演出,用心領會十九大的精神。行動是最好的貫徹——皚皚白雪上有他們前行的扎實腳印,凜冽寒風中有他們無怨無悔的偉岸身影,這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一直行進在路上。

      在生活的沃土里成長、進步

      一次沙場點兵,一封千里回信,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草原的寄掛、對基層的惦念、對年輕一代的鼓勵以及對文化藝術事業的殷殷囑托。隊員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58歲的瓦·剛寶力道在11月21日收到總書記回信的當晚,披著被子即興創作了“好來寶”《總書記來信記心中》,作品中寫到:“十九大報告繪藍圖,總書記的囑托牢記住;草原作舞臺,藍天為幕布,新時代開啟人人夸,扛起紅旗再出發”。

      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更是這一傲人群體中的排頭兵。扎那等年輕一輩烏蘭牧騎隊員從老一輩烏蘭牧騎隊員那里得知,20世紀50年代,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農牧區受自然因素與經濟因素的共同制約,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極為匱乏,特別是居住在牧區的牧民,長期看不到電影、圖書、展覽與文藝演出,也聽不到廣播,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的烏蘭夫在去北京開會時向周恩來總理反映了這一情況。周總理指出,是否可以研究一種能夠滿足基層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辦法,建立相應的隊伍。1957年6月17日,旗領導決定成立一支專業演出隊,隊長由原文化館館長出任,兩輛馬車、4件樂器、9個人,就此構成了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隊伍——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扎那告訴記者,起初的幾名烏蘭牧騎隊員一人多能,例如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伊蘭既擔綱報幕員,又會化妝,還擅長跳舞。老一輩烏蘭牧騎隊員下去演出的時候,會攜帶展示報紙、書籍的圖書架,文化水平較高的隊員自覺為當地農牧民讀報紙,傳遞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方針;有時也會攜帶半導體收音機,通過廣播的方式為農牧民送去黨的聲音。

      今天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較之往昔又有了成長與進步。扎那說:“現在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伍壯大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作為隸屬于蘇尼特右旗文體廣電局的二級單位,現有隊員共計47人,蒙古族38人,漢族9人,其中黨員13人。隊長由孟克吉日嘎拉擔任,副隊長2名,分別由我和塞希雅拉圖擔任。孟克隊長是1997年來到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的,10年后,也就是2007年,我以鍵盤、鋼琴專業考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專業方面則由聲樂隊、器樂隊、舞蹈隊與創編組構成,我主要負責的是作曲、編曲、配器、混音等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則在財務、信息檔案管理、后勤等方面妥善做好管理、保障工作;我們的演出條件與之前相比也有了明顯改善,樂器、音響設備、燈光效果、舞臺置景等都有了基礎保證。如今我們還配備了流動舞臺車,在草地上搭臺也不再是難題”。

      用實際行動書寫文化自信

      扎那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遷,農牧民的個人需求發生了些許改變,他們的服務內容也在進一步擴展。“我們不僅帶去政策、知識,同時也開始從專業角度出發,義務幫助農牧民們更好滿足其精神需求。例如農牧民中不乏音樂、舞蹈、相聲等門類的藝術愛好者,我們會將其組織起來,進行專業上的輔導。現在我們有了業余烏蘭牧騎隊,他們會在重要的節日里針對農牧民們的實際生活自發組織小型節目進行慶祝表演。除此之外,業余烏蘭牧騎與我們專業團體也有業務上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縣城舉行的春節晚會上,除了專業烏蘭牧騎團隊演出為主外,還會穿插農牧民表演節目,其中有很多演員都是從業余烏蘭牧騎隊員中推選出來的”。

      日益壯大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已走出國門,享譽全球,就在兩個月前,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受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委托剛剛完成了非洲的演出訪問。通過訪問,扎那深深地感受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烏蘭牧騎隊員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文化自信的華章。扎那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器樂組為例,向記者講述了民樂隊的構架。“民樂隊共計27人,排演的節目全部由民族樂器演繹。例如交響樂中的弦樂部分,分為一提、二提、三提等,我們則用具有高音與中音的馬頭琴替代了提琴;再如管弦樂中的木管和長笛等,我們使用竹笛替代;交響樂中的彈撥樂器如豎琴等,我們則使用古箏來替代;打擊樂中的鼓,我們使用的是頗具民族特色的圖瓦鼓。今年1月1日,我們自編自演了一臺新春音樂會,共編排了14首歌曲,其中包括《卡門》《梁祝》《藍色的愛》等大型樂曲,此次演出也是旗縣級烏蘭牧騎第一次自主編排演奏的音樂會”。

      扎根基層、面向群眾的初衷不改

      烏蘭牧騎走出國門,不忘國家;走進城市,不忘牧場。烏蘭牧騎隊員一直與農牧民情相依、心相連,用實際行動回答了藝術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在扎那看來,人民與藝術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60年來,烏蘭牧騎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扎根基層、面向群眾的初衷始終沒有變,一如那口見證烏蘭牧騎隊員與人民群眾情深誼長的老井,至今仍舊涌動著清洌的井水。1965年盛夏,烏蘭牧騎隊員經渾善達克沙漠,來到阿其圖公社烏日根大隊。這里位于沙漠邊緣,氣候干燥,人畜飲水都很困難。隊員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決定晚上演出,白天為當地牧民打井。這口井旁樹立著一塊石碑,上邊刻著“烏蘭牧騎井”五個鮮紅的大字,這是農牧民對烏蘭牧騎最高的獎賞。記者還了解到,其中參與打井的老一輩烏蘭牧騎隊員巴圖朝魯,還創辦了第一支蒙古語木偶劇團,牧區當時沒有幼兒園、托兒所,很多孩子只得待在家里,木偶劇團的成立為孩子們的童年帶去了歡樂與陽光,許多牧民家長們將之親切地稱為“流動的幼兒園”。

      吃水不忘挖井人,人民忘不掉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作出的努力。2016年,賽漢烏力吉蘇木額很烏蘇嘎查被確定為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的精準扶貧對象,在保證完成演出任務的同時,隊里派出3組人員走訪了全嘎查的144個牧戶,挨家挨戶了解他們的生產情況及困難,做筆記、立檔案,把困難群眾和貧困戶的實際一一上報。在得知嘎查里的6000多畝共用草場因為沒有水井一直沒能有效利用的情況后,孟克隊長主動協調,從水利局爭取了一口機井,蘇尼特右旗隊拿出自己的辦公經費自付支出3萬余元打了一口120米的深井并配備機井全套設施,實現了牧民們多年的愿望。

      烏蘭牧騎隊員在與農牧民的長期交往中,一直秉承著這樣的信條,即“五不走”:水缸不滿不走,院子不干凈不走,不征求意見不走,飯費不結清不走,服務項目不完成不走;“六不分”:不分觀眾多少有求必應,不分生活好壞以苦為榮,不分路途遠近送戲上門,不分時間早晚接送觀眾,不分場地好壞見縫插針,不分嚴冬酷暑堅持演出。如今,烏蘭牧騎還設立了烏蘭牧騎生活體驗點,以該點為輻射,每期派5到6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隊員們帶好自己的行李、生活費等入住到農牧民家中,幫助他們撿牛糞、打井水、接羔子、打草等;在農閑之余,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農牧民的興趣愛好進行培訓輔導,進一步開展農牧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贏得了人民的敬愛與盼望,而人民對他們的喜愛,又同時賦予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守望鄉土的意義與勇氣。元旦將至,扎那告訴記者,即將到來的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第十二屆駱駝文化節、全國政協茶話會等都會有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的演出,演出節目正在緊張排練中,央視三套也對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發出邀請。回想起去年冬天元旦過后,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走進邊防哨所慰問官兵的場景,扎那說:“那天演出完我們隊員和當地官兵一起包餃子,男同志負責搟皮兒,女同志負責包餡兒。今年元旦、春節期間,我們仍然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農牧區、部隊、邊防哨所、養老院、福利院、廠礦、企業等地的慰問演出上,切實將‘百團千場’的目標落到實處,讓文化惠民的力度進一步增強。” (許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