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來源:文藝報 | 巴特爾  2017年12月08日06:35

      今年,是烏蘭牧騎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16名隊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烏蘭牧騎60年來的發展情況,表達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貢獻的決心。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繼續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

      60年前,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提出的進一步開展民族文化工作的要求,滿足廣大農牧民對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和需要,內蒙古的文化部門組織專人深入農村牧區調查研究,認識到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地廣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大型的文藝團體下不去、走不動,旗縣的文化館雖然有時能下去活動,但只限于輔導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還不能適應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就必須建立一種裝備輕便、組織精悍、人員一專多能、便于流動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由此,內蒙古文化局決定,在原來文化館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人員,增添設備,把它變為流動的文化工作隊,下去后既搞宣傳工作和輔導活動,還演出歌舞節目,并開展一些服務活動。接著,內蒙古文化局組織工作組深入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正藍旗、正鑲白旗、昭烏達盟翁牛特旗以及烏蘭察布盟達茂旗等地開展試點工作,收效很好,受到牧區群眾的歡迎。1957年6月17日,在試點的基礎上,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支烏蘭牧騎在群眾文化比較活躍的蘇尼特右旗宣告成立。

      烏蘭牧騎是蒙古語,“烏蘭”是紅色的意思,“牧騎”是樹枝上的嫩芽,直譯為漢語,就是紅色的嫩芽,意思是指一支年輕的、小型的紅色文化工作隊。所以后來翻譯為紅色文化工作隊。1965年,周恩來總理在設便宴招待全國巡回演出歸來的烏蘭牧騎隊員時,又從“牧騎”的漢文意義上作了新的解釋,他說:“牧騎嘛,我建議要騎馬,成為名副其實的‘牧騎’。騎上馬,帶上帳篷,也挺好。不要進了城市,忘了農村。要不忘過去,不忘農村,不忘你們的牧場。”從此,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稱號又傳遍草原。

      到1963年底,內蒙古已經建成了30支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個個一專多能,吹、拉、彈、唱、舞無所不會;樂器簡單輕便,全隊只一輛馬車便能拉走。這種精悍的文化工作隊,演出不受場地、舞臺、布景等限制,隨時隨地可以演出,節目都是自行創作,主要以農牧民喜愛的歌舞為主。演出之外,烏蘭牧騎還是農牧民的宣傳工作隊、文藝輔導隊、生活服務隊。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們摸索出了“牧忙分散、牧閑集中、靈活機動、方便群眾”的活動方式,在農牧業大忙季節,他們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構思創作。閑時,他們則演出根據農牧區群眾生產生活加工創作的小型文藝節目,同時,為農牧民群眾提供幻燈放映、圖書銷售、時事政策宣傳、科普展覽、輔導業余文藝骨干等一系列文化服務。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生活在文化貧瘠、信息閉塞的草原上的人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文藝隊伍。所以,蒙古族老鄉親切地稱之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196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余藝術觀摩演出會上,一支由12人組成的內蒙古烏蘭牧騎演出隊的精彩表演,轟動了首都舞臺,使烏蘭牧騎名聲大振。1965年6月至1966年初,三支烏蘭牧騎分赴祖國各地巡回演出,歷時7個月,行程11萬多里,走遍了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演出600多場,觀眾達百萬人次。烏蘭牧騎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

      1979年,由烏蘭牧騎隊員組成的中國民族歌舞團應邀訪問巴基斯坦,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興致勃勃地觀看了烏蘭牧騎的演出,并給予很高評價。1996年6月,同樣由烏蘭牧騎隊員組成的中國內蒙古藝術團訪問美國,美國一家新聞媒體宣稱,中國內蒙古藝術團的演出在美國刮起了一股“內蒙古歌舞旋風”。如今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各地都留下過烏蘭牧騎的足跡,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回響過烏蘭牧騎的歌聲。

      烏蘭牧騎從人民群眾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源泉和靈感,從民族民間優秀豐厚的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創作演出了大量優秀的文藝節目,如“頂碗舞”、“牧民的喜悅”、“彩虹”、“鄂爾多斯婚禮”、“筷子舞”、“翔”、“夢中戈壁”、“炒米飄香”、“騰飛的駿馬”、“富饒美麗的內蒙古”等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內蒙古民族藝術的精品和典范。60年來,烏蘭牧騎就像一所大學校,把一批批年輕幼稚的隊員培養成一專多能的文藝工作者,把一個個含苞欲放的文藝新苗孕育成藝術家。德德瑪、圖力古爾、拉蘇榮、牧蘭、金花、達日瑪、敖德木勒、敖登格日勒、道爾吉仁欽、朝魯、巴達瑪、那順等等都是在烏蘭牧騎這所學校里成長起來的優秀藝術人才,是烏蘭牧騎的事業成就了他們的事業,是烏蘭牧騎的生命賦予了他們永恒的藝術生命。

      改革開放以來,烏蘭牧騎積極適應新時期的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1983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出《關于開展學習烏蘭牧騎活動的通知》,再次肯定烏蘭牧騎的方向。1985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印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對烏蘭牧騎的性質、方針、任務、體制、隊員、設施、經費等作了明確的規定,進一步促進了烏蘭牧騎事業的發展。從1992年開始,內蒙古先后7次舉辦烏蘭牧騎藝術節,極大地提高了烏蘭牧騎的影響和凝聚力,同時也標志著烏蘭牧騎事業的繁榮發展。2001年,根據中央有關領導和部門的指示精神,內蒙古的烏蘭牧騎再次組成兩個分隊到全國各地進行了3個月的巡回演出,把烏蘭牧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和精湛的表演帶給各族人民群眾,受到廣泛好評。

      為鼓舞烏蘭牧騎所堅持的先進文化的方向,毛主席曾5次、周總理曾12次接見烏蘭牧騎隊員。周總理在講話中對烏蘭牧騎提出殷切的希望:“望你們保持不銹的烏蘭牧騎稱號,把革命的音樂舞蹈傳遍到全國土地上,去鼓舞人民”。鄧小平同志1983年題詞:“發揚烏蘭牧騎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一經公布,在內蒙古文藝界和社會各界引起巨大反響。新老烏蘭牧騎隊員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表示,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為廣大人民群眾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實踐證明,盡管時代發生了變化,烏蘭牧騎扎根基層、面向群眾的初衷沒有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本色沒有變,不銹的烏蘭牧騎稱號沒有變。經過60年的磨礪,“烏蘭牧騎”這個“紅色文藝輕騎兵”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人民群眾的支持愛護下茁壯成長。目前,內蒙古草原上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