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在新實踐中不斷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來源:中國文化報 | 馬建輝  2017年11月14日09:5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歷史方位。在這個新時代,要求我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新實踐中不斷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的進步。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文化產品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個飛躍也必將促成我們中華民族確立起鮮明而強大的文化主體性、精神主體性。“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就是要充分發揮文化產品的特點和優勢,構建和高揚新時代中華文化主體意識。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沒有鮮明而強大的文化主體性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說,本土立場是文化主體性最鮮明、最本質的體現。一切西化傾向的文化產品之所以在我國沒有生命力,就在于它們本土立場潰散、主體意識委頓。樹立新時代強大中華文化主體意識,要扎實提高或增強文化產品的文化和文明辨識度。中國人的文化形象不能只體現在皮膚、眼睛、頭發等生物學特性上,更要體現在精神和心靈的特性上,體現在情感、文化和價值觀的特性上。這就要求我們的文化生產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新時代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新時代鮮明而強大的中華文化主體意識,首先體現為文化產品的強烈的文化自信及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的民族精神獨立性。如果文化工作者“以洋為尊”“挾洋自重”,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搞“去中國化”,那么,其產品必然會因文化自信的缺失和主體觀的荒謬,而無法構建起真正的中華文化主體性。可以說,我們強調樹立新時代鮮明而強大的文化主體意識,就在于要抹去文化建設某些領域一度濃重的西化色彩,這種色彩矮化和扭曲了我們的獨立的中華文化精神。如今,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站在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立場,確立起鮮明而強大的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剝離、祛除那些依附在西方文化觀念和文化價值取向上的所謂“主體性”,我們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矗立在堅實的中國大地上。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在這方面正大有可為。

      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一論斷把文化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深刻闡明了文化對于國家、民族的重大意義和價值。這個重大意義和價值既表明了文化的分量,同時也表明了新時代文化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的重量。文化產品是鏡,也是燈。它們既反映著人民生活,又引領著人民前進。文化產品來自人民,是人民精神中堪稱“火光”的崇高部分,正因為如此,它才能為人民提供精神上的指引。一切脫離人民、遠離基層的文化產品都不可能實現對人民精神的引領。

      文藝創作一般是以個人為單位來進行的,但它從來不只事關個人,它還事關國家、事關民族。文藝工作者是構建和塑造國家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主力軍。應該在作品中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進取之美,以文化人,把這些美好品質滲透人心。偉大文藝家的偉大正在于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杰出的文藝家的方向,往往就是國家、民族前進的風向標。習近平總書記說:“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與民族、國家的聯系,其實就是要我們牢固樹立起一種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使文化成為助推民族復興的強大引擎,引領民族復興的不滅燈火。

      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就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生產出豐富的精神食糧。這里,“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中的“豐富”二字,不僅僅意味著量大、多樣,更意味著品質更好、更優。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生產,已不是能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精神需要的問題了,而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更好更高更優的精神需要的問題,要求文化產品在提高人民精神品格和文明程度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文化工作者必須在提高文化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談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時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要“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這里闡明了文化發展要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的基本要求:豐富是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產品的豐富,是“精品力作”的豐富,是原創性產品的豐富,是“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產品的豐富。唯有這樣的作為精神食糧的文化產品豐富了,它才能與走向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相匹配,才能在新的時代正確引領人民不斷前進。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任務。這對于新時代文化發展應擔當什么樣的歷史使命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早在1979年10月,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鄧小平就提出了文藝在“描寫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責任。為什么要塑造新人呢?鄧小平說:“要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造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也是要求文化產品為時代進步培育主體、提供能量。

      在任何國度,文化都扮演著為時代進步提供能量的角色。在新的時代,我們的包括文藝創作在內的文化生產也要著力于時代新人的塑造,這既是時代責任擔當,也是文化使命擔當。

      在新的時代面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勇于作為和擔當。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