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當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歷史使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程丹陽  2017年11月13日15:38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這些重要論述,既是對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內在機理的深入剖析,也是對現實主義美學意義的時代性闡釋;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呼應了時代對當下文藝創作實踐的要求,對文學實踐的發展與文藝理論的建設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堅持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和文論原則

      現實主義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美學理論和文藝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批評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堅持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和文論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有關“莎士比亞化”與“席勒式”文藝傾向的探討中就已明確倡導現實主義文藝創作;恩格斯之“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更是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方法的重要論斷,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論有關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經典界定;馬克思、恩格斯針對具體的文藝批評實踐還創發和構建出“真實論”、“典型化”、“傾向性”等系統性、體系化的現實主義文藝原則。應當說,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理論對世界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也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建構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現實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范式,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精神,從杜甫到魯迅,從《詩經》到《儒林外史》,從“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到“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現實主義文藝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這種積極介入和干預現實的問題意識與擔當精神,從根本上造就了中國文學的勃勃生機與磊磊風骨。縱觀中國文學一脈的生發端委,我們便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學的生成演進充溢著豐沛厚重的社會情懷,這種切近人生的文學品格內化為中國人的審美傳統與審美習慣。作為一種文學傳統,現實主義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蘊含著獨特的藝術精神與文學創作經驗,是當下文藝實踐發展的寶貴資源。

      面對動態的社會生活和文學實踐,現實主義并不只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純學理性概念,它更是一種具有指導意義的文學話語。作為一門入世的學問,現實主義不僅是文學的,也是文化的;不僅是美學的,也是生活的。當下我們對現實主義的呼喚與堅守從根本上說是感于時代之召喚,發于文學發展之需要。

      以現實主義精神糾偏虛假文學臆想

      目前,以回避生活、懸浮現實為特點、賣點的穿越文學、玄幻文學頻頻出現,且“高燒不退”。這些文學以虛假編造的文學臆想來取代真切的生活體驗,以虛無主義的價值觀念去對抗現實主義人文精神。這類文學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失去文學本應有的地氣、底氣與生氣,與最具能指性的社會生活現場相疏離,也與現實主義精神相脫節。還有不少作品打著“反映現實”的旗號,為一時境域所囿,毫無取舍地放大描寫丑惡現象,忽略真善美,關注假惡丑,甚至不惜扭曲現實來宣揚消極思想,這種文學自然也與現實主義相悖。

      針對目前文學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癥候,我們應當以現實主義精神予以干預糾偏,提升創作者的思想境界,矯正作家的審美取向。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偉大社會實踐,是當今文學藝術創作前所未有的文學礦藏,我們的創作者應當將目光與筆觸投諸現實生活,真實記錄同時代人民的生活經驗與社會運行軌跡,用冷眼熱腸去描寫困難、超越苦難,不亢世亦不阿世,在社會變遷的大時代撫慰激勵每一個讀者,鍛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高峰”作品。從實踐效用來看,現實主義不僅是滋養文藝之樹枝繁葉茂的精神養料,也是滌蕩現實丑惡現象的凈化器,亦是聯結社會生活與文藝創作的共振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現實主義這一文學范疇亦是如此,面向不斷變更的文學實踐,現實主義不僅歷久彌新,而且與時俱進、常用常新。究其根本,現實主義并不是一個偏狹固化的真理程式,而顯現為活態的建構過程,具有廣闊的文化意義容納空間。我們不應拿既有的認知判斷為標尺,去衡量裁定現實主義的尺度范圍,如此只會導致現實主義文論與動態的文學實踐之間的分崩脫節,容易在凝固的延續性理論體制中邊緣化現實主義,現實主義話語本身也會面臨“失語”的危境。

      事實上,在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互動對話中,現實主義的內涵邊界與創作形式都已發生情境性位移。總體來看,現實主義呈現出兼收并蓄、開放會通的發展態勢。在堅守人文精神的同時,現實主義的藝術觀念愈加多元兼容,技巧手法更顯創新多樣,文論建構更為駁雜繁細。在當今時代語境下,結構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現代現實主義、后現代現實主義等諸多分支流派紛紛涌現。現實主義沖破了以一元的審美范式為圭臬的傳統詩學觀念限制,與各種不同的觀念方法對話會通,試圖對“想象”與“現實”這組美學對立項進行融通與超越,生成新的內容質料和審美樣態,豐富現實主義詩學的內涵義項與美學意蘊,煥發出現實主義的時代性光輝。

      當然,現實主義的這種活態發展又是一種“不變之變”,變的是顯性的創作形式和方法觀念,不變的則是本體性的擔當精神和使命意識。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史并不是單向度的文學“進化史”,方法觀念的變更是現實主義這一本體精神在不同時代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只要現實主義精神不變,只要文學始終面向現實、面向生活,現實主義就不會枯竭,現實主義文學就一直在前行中。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作為一脈文學思想傳統、一種文藝實踐方式、一類活態文學觀念,現實主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價值意義。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響應時代召喚,積極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火熱社會實踐中,這也是當代現實主義文學最為重要的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