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貼近新時代 譜寫新篇章——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的幾點體會

      來源:文藝報 | 白燁  2017年10月27日06:56

      “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觀點、判斷、部署,給中華民族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基本的方略。這些重要理論思想與報告中有關文化事業、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對于文藝工作者深刻認識偉大的新時代,明確自己肩負的新使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更大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更大繁榮,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世人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是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在深入總結五年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基礎上,高屋建瓴、深謀遠慮,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引入了新階段,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新境界。報告中有關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觀點、重要判斷、重要部署,給中華民族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基本的方略。這些重要理論與報告中有關文化事業、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對于文藝工作者深刻認識偉大的新時代,明確自己肩負的新使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更大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更大繁榮,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新時代搭建新舞臺,新文藝展現新風采。我們要認真學習和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豐沛而精湛的精神意蘊,從中攝取思想的光亮與精神的能量,在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建設中,以新的姿態履行新的使命,以新的作為贏取新的氣象。

      在深刻認識新時代中增進文化自信

      對于我們當下所置身的這個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給予了全新而準確的定位。他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對于中國“新時代”、“新方位”,習近平總書記進而論述到:“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還鄭重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這些精到的論說,不僅描述出“新時代”所特有的新內涵、新氣韻、新特色、新境界,而且揭示出它所葆有的對于中國和世界的特別價值和重大意義。這種鉤玄提要的概括與提綱挈領的論說,對于我們清醒地認識我們所置身的這個時代,深刻地把握文學所面對的這個世界,都有重大的啟示意義與指引作用。

      怎樣理解這個“新時代”區別于別的時代的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還有一個簡潔的描述,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因此可以說,“強起來”,是這個時代最為鮮明的特質。而“強起來”,則意味著“實現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這里的“夢想”、“斗爭”、“工程”、“事業”,無一不與文化有關,無一不與文藝牽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特別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強起來”的新時代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包括文藝在內的文化領域在這個時代應有的歷史使命。

      綜合研究者的意見來看,文化強國是指一個國家富有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強大的文化力量至少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指標:一是具有高度文化素質的國民,二是具有高度發達的文化產業,三是具有十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這種強大的文化力量,也可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即對內表現為自信力、凝聚力,對外表現為吸引力、輻射力,而其內核則是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這種高度的文化自信,就很難做到立足本土的文化自主,不懼風浪的文化自立,令人颙望的文化自強。因此,建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文化建設中的首要前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特別指出了文化自信的深厚根源與堅實基礎,那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這樣的雄厚基礎為依托的文化自信,才可能堅定不移,才可能蹈厲奮發,才可能煥發出強盛的創造活力,從而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認識文化自信,把握文化自信,高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還在于要超越狹義的文化范疇,從廣義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的文化是歷史地形成的,是在實踐中產生出來的,它化合了道路、制度與理論,串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因而具有一種整合性與總體性。正因為它積淀著民族的基因與血脈,連接著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寄寓著人民的選擇與意愿,所以,這樣的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激濁揚清中發揮批評的獨特作用

      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既從大的方面指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總的方向與基本路徑,又根據這一總方向與大目標,提出了“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等重要策略與具體舉措,其中的許多論點與論述,在整體把握與辯證思維中,對于文化工作提出了既要有積極進取、勇猛精進的創造力,又要有興利除弊、激濁揚清的戰斗力的要求與期望。這些包含了要求也包含了重托的論述,對于我們認識我們所面臨的環境的復雜性,以及明確我們所擔負的使命的艱巨性,都有深刻的啟示與極大的鞭策作用。

      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既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充滿希望的新時代,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壓力巨大的新時代。這種壓力,包括了國內社會文化生活中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相適應的觀念、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相和諧的現象,也包括了國外出于各種目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另眼看待、對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的滿腹疑團。因此,來自國內一些領域的干擾大業、影響大局的言行會不斷出現,來自國外有關方面的唱衰中國、尋瑕伺隙的作為也會絡繹不絕,這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除去要參與和應對正常的競爭與常態的博弈外,還會遇到不期而來的諸多問題,遭到意料之外的特別挑戰。因此,對這樣一些阻礙保持高度的警覺,對這樣一些麻煩予以必要的應對,也會成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工作。

      在思想文化領域,習近平總書記談到要注意的傾向性問題時,就特別點到“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抵制腐朽落后文化腐蝕”,“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等問題。事實上,在我們砥礪前行的五年,乃至奮力改革的四十年以來,一直在與思想文化領域里的各種錯誤思想與思潮,文學藝術領域里的各類腐朽流毒與落后流俗,進行著或明或暗的斗爭,或隱或顯的博弈。這種斗爭與博弈,已從經常性變成了常態化。

      還必須予以注意的是,在思想文化和文學藝術領域,錯誤明顯的思想與觀點、走向偏斜的傾向與現象,比較容易看出和給予判別,也可以通過批評與批判進行辨析和予以阻擊,但有一些并不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在含混的意趣中消解一切的文娛現象,卻往往難以判別,因而會造成難點。比如,那種以游戲為旨歸、以娛樂為方式的文娛思潮,借助新型的傳播工具和形式,依仗著雄厚的資本力量,切近著年輕受眾的欣賞情趣,以不食人間煙火的妖魔鬼怪和沒有人文內涵的仙俠神幻,興盛于網絡空間,流行于熒幕視頻,甚至成為青少年一代文化娛樂與文藝消費的主流與主潮。這種“泛娛樂化”的傾向,從廣大文化受眾的角度和廣義文化生活的視域來看,這對當下的社會文化是一種既具豐富性又帶鮮活性的補充與拓展,但這種文化思潮在其基本取向上,不僅與傳統文學相分離,而且與經典文學相游離,同時又以非主流化、非思想化、非價值化的基本傾向,對既有的文學傳統和現有的文學秩序,乃至基本的文學觀念,都造成了有力的遮蔽,形成了內在的抵牾,構成了一定的消解。它們所帶來的,至少是利弊兼有的雙重影響,甚至以一味“向下”的趨勢與我們所提倡的向上的文化構成極大的抵牾。問題還在于,文藝與文化領域的這些傾向與問題,依托于文藝,借助于大眾,適應了某種需要,滿足著某些欲求,無論是分辨起來,還是應對起來,都格外不易,甚至極為困難,而這樣的全新挑戰與疑難問題,也全然超出了我們的已有經驗。

      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在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的同時,還需要規范文藝市場,引導文化消費,特別是切近文藝現狀,洞察文藝走向,針對文藝生活中出現的傾向、存在的問題,大力加強文藝理論的研究,積極發揮文藝批評的作用。文藝的理論批評、除去研討基本問題,品評作家和推介作品外,還要以敏銳的嗅覺、扎實的工作,對傾向性問題進行調研,找出癥結所在;對于不良現象,開展既有針對性又有戰斗力的文藝批評,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真正起到一種“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能動作用,通過這種“一手抓創作,一手抓批評”的雙向努力,促動文藝領域各個板塊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健康發展。

      把現實題材創作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

      高度重視文藝事業和文藝創作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有關文藝工作的幾次重要講話中,都特別強調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時代的內在關系。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在2016年11月30日的《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并向文藝家提出:“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的要求。這次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化建設的簡要論述中,特別提出:“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把這些論述聯系起來,可以看出,在有關文藝創作的要求上,習近平總書記期待文學藝術切近“新時代”,作家藝術家書寫“新史詩”,從而做到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

      在文藝創作領域,作品的題材不勝枚舉,但現實題材尤其重要;現實題材中可寫的也不一而足,但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更為緊要。

      現實題材之所以重要,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理由,最為重要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時代的需要。偉大的新時代,及其帶來的社會生活變異和人們的心理變動,需要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去反映和描述。通過作家藝術家個人的深切感受,作品呈現的精彩故事,書寫出這個時代的新氣象,塑造這個時代的新人物,傳揚這個時代的新精神。二是人民的需要。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作為“劇中人”和“劇作者”,需要通過緊貼時代的潮動,反映時代生活的優秀作品,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反觀時代中的自己。在這個意義上,現實題材作品具有時代鏡像的功能與作用。三是文藝自身的需要。文藝是一定時代的文藝,這個時代的文藝一定要打上屬于這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并在“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的過程中,實現與生活的密切互動,保持與時代的緊密聯系,并不斷煥發出自身活力與魅力。

      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更為緊要,是因為“新史詩”在題材題旨上具有天然自在的重大性,這也使得寫作屬于正面強攻,任務更為艱巨。從新時期到新時代,“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奮斗,推動我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這種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面對這種震古爍今的史詩性變化,無動于衷,是嚴重的失職;無能為力,是顯見的失責。所以,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既是時代的召喚、人民的需要,也是作家的職責。書寫“新史詩”,向作家藝術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走出對于生活零碎的印象,對于時代膚淺的感受,要在歷史與現實的勾連、中國與世界的關聯上去思考和升華個人生活、個人經驗與社會和時代的關系,抓取和思索重大問題,處理和把握重大現象,以具有生活廣度、精神厚度和藝術力度的優秀作品,捕捉時代脈息,記錄時代變革,同時體現這個時代的文藝的美學氣度與作家的藝術風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讀懂社會”對于文藝創作的要義,他指出:“社會是一本大書,只有真正讀懂、讀透了這本大書,才能創作出優秀作品。讀懂社會、讀透社會,決定著藝術創作的視野廣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努力上好社會這所大學校,讀好社會這本大書,創作出既有生活底蘊又有藝術高度的優秀作品。”在當前,“讀懂社會”的當務之急,是“閱讀”和“讀懂”我們這個不斷演進的新時代,不斷變異的新時代,在不斷閱讀和努力讀懂的基礎上,創作出不負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謳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