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馮遠:以傳世之心而為傳世之作

      來源:中國藝術報 | 馮遠  2017年09月27日16:02

      在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精辟的論述、殷切的希望引起大家強烈共鳴。5月,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等主辦的“‘中華家園’美術創作項目”啟動。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解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希望在這些創作項目的實施中,不斷有針對性地糾正、引導,以推動美術領域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文藝創作發揮應有作用,為國家積累一批主題鮮明、質量上乘的優秀作品。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創作者,都將此實踐過程作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實質,不斷增強自身學養和藝術修為的機會,都將為時代、為歷史奉獻精品力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

      因文化自信而其命維新

      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命題。它代表了文化自覺基礎上文化自尊、自強精神的確立,是以摒棄“西方文化中心論”和鴉片戰爭以后產生的民族心理自卑、文化價值自卑觀念為標志的,是對文化核心理念的自我肯定和期許。

      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又相互影響、激烈競爭又相互交融的當下,從宏觀層面看文化自信,它源自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和豐厚的文化傳統;得自于百年中國從屈辱中崛起、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獲得的巨大成功,以及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非凡成就;仰賴于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日建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美好前景的可期待。文化自信,既與歷史文化的積淀和文明成果相關系,也與現當代文化建設的新成果、新成就相關涉,還與未來的文化創新發展相關聯。

      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文化自信,不會因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而自以為是,或沾沾自喜于前輩創造的文化成果,而將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國情、民情和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緊密聯系,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當代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智力支持和發展動力。因而,自信不是自滿、自封、自足,也不是因為有了自信,地位身價自高,文化必然繁榮,成果自然涌現。它需要善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善于學習他人的優長以及擅取活用的科學理性態度;需要自身具有包容性,包括敢于嘗試探索,敢于自我批判以及糾偏、修復的能力;需要通過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創造有價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新財富,并且通過交流傳播以證明它所擁有的不竭動力、原創能力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力,進而體現出對他者文明所具有的啟示、參照、借鑒作用,為不同文明所接受、理解和尊重。

      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動心,讓人的靈魂接受洗禮,讓人發現生命與心靈的意義、感受生活與自然的美好。作為人民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文藝家首先需要由己達人地樹立鑄魂、塑人的意識,然后通過作品去感染并提升人民的思想情操、道德素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這要求我們將畫筆書寫的對象真正聚焦到人民大眾看似平凡、庸常卻具有閃光內質的現實生活萬象之中,聚焦到那些默默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奉獻著的萬千幕后英雄和普通人的悲歡離合、音容笑貌之中。用充滿自信的體察感悟,用自己的真實語言,用創新的形式、技藝,傾注心力去創作文質兼美的作品,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錘煉和健全自身的人格修養和思想境界。

      因高峰期許而滌沙鑠金

      傳統是一條源自高山溪澗、一路奔涌并匯聚眾川、最終包容和承載了不斷豐富內涵而奔向大海的河,其生命因此才能獲致久遠。能夠謂之傳統,理應與當下、未來一脈相承。文化和文藝發展的歷史又是一個大浪淘沙、新陳代謝的過程。能夠活化并作用于現實當下的歷史文化,能夠接受創新變革并指向未來的歷史文化,才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而文化、文藝的高峰,正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民族的精神標識和成果標志。

      創新獨造是人類活動和文明進步的本質特征。文重質美,藝貴求新,“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而高峰者,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文化成果、文藝作品創新的頂尖水平。高峰作品的產生孕育于眾多的精品佳作中,它不在于熱鬧多寡與否,而著重在其能否具有深度、溫度、高度和廣度,具有“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特征,以及蘊含其中的開創性、獨特性。然而,“高峰”的評價稱謂,常常不是由同時代人作出。能否擔得“高峰”稱謂,需要經過歷史沉淀、學術追問、歲月過濾,需要退去當世的利益、情感紛爭和世俗光環,由不持偏見、不含成見的史識者們給出判斷。

      當代中國文藝家正逢歷史以來最好時期:經濟發展、社會安定,黨和政府對文化事業、文藝創作的支持投入不斷增長,文藝創作環境寬松自由;從業人員數量日增,人民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和消費能力快速增長。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發展,警惕、克服文化生產、文藝創作中伴生的多重無良弊端將是一項長期任務。此其中,拒絕深刻、瓦解崇高、調侃經典,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主流化等現象有之;淡漠生活、淡化主題、善惡美丑不分,顛覆價值理念、標榜以反主流文藝現象有之;爭風于名利場,熱衷于政績事功,不惜粗制濫造趕工獻禮,行業內時有風氣頹敗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折損著文藝創作的質量;更有文藝批評失語、缺位,浮泛表揚遠多于尖銳批評而導致良莠莫辨的失范現象形成了不良循環效應……凡此種種,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銷蝕著文化產品、文藝作品鑄魂、塑人的應有之義,也成為導致文藝作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現象的癥候所在。

      先哲有云:文以載道。創造屬于我們時代的高峰作品,離開了文藝家高尚的思想情操、文化情懷,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創新的智慧與勇氣是不可想象的,這關乎作品載什么“道”的問題;其次需要文藝家較全面的綜合素質、寬闊的視野和文化眼光,這關乎如何“載”的問題;然后才是想象力、駕馭作品形式風格、技術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載”的具體方法問題。任何一個具有文化自覺意識、自信精神的文藝家,都不會因世俗欲望和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謬誤而喪失應有的人文情懷,忘卻或弱化對于藝術的真善美內涵的執著追求,迷失信仰與理想,而坐視精神鈣質的流失。文藝家必須自覺拒絕以創作自由、尊重多樣化為借口,放松對作品的打磨錘煉、放縱于低水平制作、放任于低俗趣味的蔓延和資本的綁架而不自知,唯有如此,才可能使作品突破“高原”的制約與極限,向著“高峰”攀援。

      因傳世之義而矢志“三精”

      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藝術殿堂中,那些被赫然供奉、被反復演繹,并且見諸各類藝術歷史教科書,廣為后人傳頌的杰作,之所以能夠穿越歷史煙云和一代又一代藝術史家的指摘詰問,讓今天的我們在重睹它們時,仍然折服于其經久的藝術魅力而為之怦然心動,并在胸中激蕩起歷史回聲,正是因為那些作品在思想內容、主題形式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無與倫比的歷史高度。

      作品是文藝家的立足之本,創造高原高峰作品,只有熱情和決心遠遠不夠。文藝家需要關心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思想切實深刻起來、藝術精湛起來、技術精良起來。我們需要虛心學習,需要不斷充電;我們需要關注社會發展進步,注重學習文藝理論,補充文史哲方面的知識欠缺;我們需要學會善于在生活中發掘提取鮮活的素材,以激發獨特的創意構思,以小見大地體現中華思想理念、美學精神,學會賦予作品豐富雋永的內涵,而非簡單地將課堂寫生移至鄉間代替深入生活;我們需要有寬闊的胸襟、厚積薄發的巧思和充沛的藝術想象力。從靈感閃現化為心象進而視覺圖像化的一刻起,即盡其所能調動一切可資表現的藝術手法,以敢于試錯、廢稿三千的精神,獨到地言說主題內容,而不是以同樣的程式套用不同的主題,造成千篇一律的重復;我們需要打磨熟練的技巧和精妙的形式語言,去呈現作品的藝術效果,精心設計作品的各個局部、細節以及整體關系的協調,處理好敘事結構、人物的形象造型、章節的起承轉合乃至筆觸的組合排列,而不是熱衷于炫技、滿足于技巧熟練等。

      大量的實踐表明,欲求達到精深、精湛、精良的藝術高峰并非易事,探取藝術堂奧,不光需要學養、能力的不斷提升,還需要時間和藝術積累。我們需要行萬里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關愛他人;需要克服許多自身的偏執與自戀、狹隘、怯懦和虛榮,以及懷抱“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的志向,使自己先成為一個有深度和厚度的人,作品才能有筋骨、道德和溫度。

      求取藝術精湛,我們需要讀懂、讀透生活與藝術的大書。為了達到此目的,需要我們真正能夠入靜、入定、持恒,刻苦敬業、鉆研技藝,忘情于家國父老,忘情于山川大地,忘情于生活與理想。秉持“即便明日我將衰朽,今日我亦竭盡全力”的心志,努力創作能夠與中國古代傳統藝術拉開距離,與現代西方藝術保持距離,與現實生活和人民零距離,與時代貼近距離,與高峰目標努力縮小距離,能夠折射歷史與人民光輝的當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