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時代性、人民性、創新性、開放性——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基本特點

      來源:文藝報 | 張知干  2017年09月01日06:53

      “習近平文藝思想是繼毛澤東文藝思想之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歷史時期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文藝思想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始終堅持文化自信,不斷拓展文藝發展的新視野,將傳承與借鑒、競爭與交流統一到文藝發展的基本道路之中,展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底蘊和胸懷,在構建國家文化形象的同時,也為世界文藝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深入學習研究貫徹習近平文藝思想,是當前全國文藝戰線的首要政治任務。準確把握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基本特點,對于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文藝思想引領文藝事業發展、確保文藝工作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代性、人民性、創新性、開放性——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基本特點

      □張知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為代表性文獻,深刻闡述和系統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形成了論述系統、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文藝思想。習近平文藝思想是繼毛澤東文藝思想之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歷史時期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遵循。深入學習研究貫徹習近平文藝思想,是當前全國文藝戰線的首要政治任務。準確把握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基本特點,對于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文藝思想引領文藝事業發展、確保文藝工作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深刻高遠的時代性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理論品格。伴隨著社會實踐和文藝實踐的重大變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重要時期,我們黨的文藝政策總是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當今時代與文藝有何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一次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來把握文藝事業,深刻闡明時代發展對文藝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其對社會主義文藝發展規律的積極探索和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的深邃思考,對時代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重大命題進行了深刻闡述和鮮明回答。

      立足時代發展的要求,闡述文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藝創作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具有引領一個時代風氣的重要作用。在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勇前行的新的時代征程中,迫切需要文藝發揮其獨特作用。為此,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將文藝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提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來認識,這不僅指明了當代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而且從根本上奠定了文藝的時代地位和作用。

      立足時代發展的變化,闡述文藝創作的方向。文藝作為時代前進的號角,如何才能書寫和反映當今時代重大社會變遷的新篇章,這是一個關系文藝創作方向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奮斗,推動我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這種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號召作家藝術家“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努力創作同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我們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相匹配的優秀作品”。相對于“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等經濟學、社會學的范疇,“中國故事”強調以文學的形式講述當代中國的現代歷程,更注重文藝的社會實踐功能,更觸及文藝對當代中國的客觀現實與內心真實的再現??梢哉f,站在時代高處,觀照當下火熱實踐,講好新的“中國故事”,這一文藝創作的時代內涵,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創作方向,同時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

      立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闡述文藝的基本職責。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樣多變,文藝能不能起到洗滌心靈、凝魂聚魄的作用,能不能團結群眾、催人奮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是意識形態領域十分重要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并特別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是文藝的一個重要職責。這一系列重要的新論述,從改造國人精神世界的高度來認識文藝工作者的重大社會責任,彰顯了文藝的時代力量,寄予文藝工作者莫大的期望。

      文藝代表時代風貌,文藝引領時代風氣。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感,一系列發人深省的新思想同當下的時代課題、歷史使命和文藝形式高度結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堅定鮮明的人民性

      文藝的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性作為社會主義一切事業的方向,全面闡釋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文藝的人民性”這一時代課題,他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并通過對文藝創作與文藝服務對象的深刻論述,積極探索當代“為人民服務”的文藝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對人民性的論述,不僅匡正了文藝界相當一段時期以來在文藝服務誰的問題上思想紛亂、價值混亂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主體論。

      堅定了“文藝為了誰”這一文藝工作的根本立場。文藝工作“為誰服務”的問題,是一切文藝創作思想和創作活動的“總開關”,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毋庸諱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完善的過程中,面對市場大潮風起云涌,文藝領域出現資本為王、人民主體地位被淡化弱化的傾向。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和文藝觀重申了黨對文藝戰線的基本要求:“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同時,旗幟鮮明地提出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強調“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有關“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重要命題,從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的文藝主體地位,重申了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重大立場,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境界。

      指引了“文藝要寫誰”這一文藝創作的根本導向。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文藝創作與人民的關系,關鍵是文藝如何表現人民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這一論斷,用生動的比喻深刻闡釋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強調“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這是具有重要創新價值的美學命題,突顯了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與西方文藝從根本上區分開來,賦予了黨的群眾路線新的內涵,拓寬了黨對文藝工作領導的理論視野。

      確定了“文藝由誰評判”這一文藝工作的檢驗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以為人民不懂得文藝,以為大眾是‘下里巴人’,以為面向群眾創作不上檔次,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評價擺在首位的重要論斷,在規范文藝工作者藝術創作的同時,也提升了人民群眾對文藝創作的參與度與話語權,這既是對人民群眾欣賞能力的肯定與信任,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文藝領域的延伸。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上,恩格斯較早提出了“美學的、歷史的”評判標準,并且認為這兩個標準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要求“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將“人民”作為文藝評論的標準之一補充進來,與“歷史的、藝術的、美學的”并列成為文藝評論的四個標準,從而確立了“人民”在文藝作品評論中的重要作用,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的內涵和意蘊,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批評思想。

      源自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最根本的立場和最鮮明的特征。堅持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我黨繁榮發展文藝事業的一條基本經驗,為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尋求到了答案,成為推進新的歷史條件下文藝工作科學化的一個基本準則。

      求實進取的創新性

      創新精神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同樣與文藝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唯有創新,才能精品紛呈,才能挺立于世界文藝發展前沿,永葆文藝的生機和活力”。并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不斷推進文藝創新、提高文藝創作質量,努力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這些重要論述,從構建國家文化形象和促進人類精神發展的層面來認識和推進文藝創新,充分反映出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俱進的文藝發展觀。

      創新性體現在對文藝規律的深刻把握上?!皶r運交移,質文代變”,這是文藝發展的規律。一部文藝史,就是文藝不斷發展創新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分析指出:“當前文藝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創新能力不足很有關系”。如何才能提高文藝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遵循文藝規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創新方式上,強調必須從整體上來把握,指出“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在創新途徑上,強調必須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提出“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鼓勵文藝工作者進行大膽探索和創造,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創新中競相展現,藝術靈感在創新中競相迸發”。在創新方法上,強調文藝家必須要有獨辟蹊徑、開風氣之先的勇氣,指出要“敢于沖破舊模式的藩籬,大膽突破常規,發揮藝術個性,別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別出心裁地編排故事,別開生面地寫景狀物,別具匠心地塑造人物,全面提升和增強文藝的原創能力”。在創新目的上,從要為世界文藝發展作出貢獻的高度對中國文藝創新提出要求,提出要“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更為突出的是,在闡述文藝創新中,習近平總書記還將文藝創新與美學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運用了諸多美學領域的范疇和概念,包括“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質兼美”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美的創造”“美學精神”等,不僅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在表述上增加了美學意蘊,也充分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規律的深刻理解和獨到運用。

      創新性體現在人才成長規律的深刻把握上。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人才工作,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更是把人才問題提升到事關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關鍵來認識,明確提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在強調“文藝創新關鍵在人才”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更是立足文藝群體結構的新變化,以寬闊的視野和胸懷,對人才的發掘培養進行深入思考。提出“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要求“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特別囑托作協和文聯“要加強聯絡,延伸工作手臂,加強對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的團結引導,把千千萬萬文藝從業者、愛好者凝聚起來,不斷增強組織吸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尊重文藝規律,結合人才成長規律,客觀看待文藝人才,展現出更為開闊的胸襟、更為高遠的眼界、更為創新的思路,為文藝創新吸納人才提供了新的遵循。

      創新性體現在文藝與科技融合規律的深刻把握上。文藝的創新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與內涵的創新上,還要有生產與傳播方式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文藝創作“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客觀評價“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強調“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論斷不僅厘清了人們的思想誤區和認識偏見,也為網絡文藝闊步前進注入了一支“強心劑”。當前,傳統的文藝生態和表現形式在新技術力量的引領下被革新、拓展,為今天的文藝超越傳統、形成新的格局提供了無限可能性。認真領會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創新性,廣大文藝工作者就要充分把握這種新態勢,有效利用當代科技新成果,打破傳統范式、豐富文藝樣態,改變表現手段,助推文藝創作生產方式轉變,提升文學創新空間,讓互聯網和新媒體成為文學創新的新舞臺。

      文藝創新是時代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文藝繁榮發展的必然途徑。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體現出的以創新的眼光看待問題、以創新的思維認識問題、以創新的勇氣解決問題,對于引領文藝的發展具有鮮明的理論先導性,必將引領社會主義文藝走上創新發展的新道路。

      自信寬闊的開放性

      任何一種文明,不管產生于哪個國家或民族,都是流動的、開放的。在當今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從中國實際出發、著眼于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待文藝問題,而且把文藝發展繁榮放到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放到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大格局中去觀察和思考。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以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在研究文藝的民族性與世界性課題上,具有恢弘的歷史視域、人類視野和世界眼光。

      開放性體現在正確認識和把握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借鑒外來優秀成果的關系上。任何國家的文藝都植根于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根和魂,是中國文藝在世界文化競爭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強調“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文藝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傳統的土壤中。凡是在創作上取得顯著成就的作家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潤著民族文化傳統的有益滋養”。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并著力引導文藝工作者在創作中深入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核中去,注重從中國文藝寶庫中汲取思想傳統、審美方式和表現手法,努力尋找屬于中華民族豐富的優秀文化基因,并結合時代需要進行審美創造,讓傳統文化在文藝創作中煥發新的光彩。

      但是,強調文藝發展以我為主,絕不等于故步自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地發展繁榮起來”,并提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讓目光再廣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誠然,社會主義文藝既要足踏中國大地,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仰望人類文明的璀璨星空,把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結合起來。只有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善于從世界文藝在樣式、表現形式的探索歷程中汲取經驗,善于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文藝事業發展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工作體制機制,我國的文藝事業才能不斷走上繁榮發展之路。

      開放性體現在正確認識和把握文藝競爭與文藝交流交融的關系上。當今世界,思想文化的競爭與交鋒更加頻繁。普列漢諾夫曾經指出:“一個國家底文學對于另一個國家底文學影響是和這兩個國家底社會關系底類似成正比例的。當這種類似歸于零的時候,影響便完全不存在。”文藝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民族的文化象征,在思想文化競爭中具有獨特的重要性。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命力”。在明確要求“我們的文藝作品要勇于面對挑戰、面對競爭”的同時,還明確提出要把競爭作為提升實力和競爭力的途徑,充分顯示出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高度文藝自信。

      當然,文藝的競爭并不是對抗。在客觀看待文藝存在競爭性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和強調文藝的交流性,將文藝交流作為對外交流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指出,“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近些年每次出訪國外對話和演講,都以大量詩文貫穿其中,在展示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的同時,發出了倡導世界文明對話的中國聲音。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并不僅僅是從我國文藝發展的個體本位、更重要的是從世界各國文藝的共同進步來看待文藝交流。他認為,國家或地區間的任何領域的交流合作都無一例外地包含著文化的元素。文藝作為文化題中應有之義,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深化對話,讓文藝互鑒成為增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推動世界和平的紐帶。為此,習近平總書記號召,“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中國人民不僅將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將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

      總之,習近平文藝思想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始終堅持文化自信,不斷拓展文藝發展的新視野,將傳承與借鑒、競爭與交流統一到文藝發展的基本道路之中,展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底蘊和胸懷,在構建國家文化形象的同時,也為世界文藝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焙翢o疑問,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正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闡釋了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蘊含著豐富深厚的思想內涵,是做好文藝工作、開創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動指南。我們必須要以習近平文藝思想統領整個文藝工作,不斷增強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為努力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