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以史詩品格鑄就文化自信底蘊

      來源:人民日報 | 孫丹  2017年06月16日08:57

      ●偉大的文藝作品,通過一個個獨特的藝術形象折射出時代的滄海變革,揭示民族和國家的命運,呈現出歷史文化長河的流徑

      ●中國傳統文人憂國愛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傳統,構成了與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華文化的史詩品格

      ●偉大的作家藝術家會在史詩意義上刻畫中華民族歷史變遷的足跡、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夢想,把時代英雄化為藝術形象,以此豐盈中華文化寶庫并滋養民族的心靈和魂魄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主體對文化傳統的深刻自省、清醒自覺和積極建構的基礎上。新文化運動以后,文學藝術承載了中華文化的自省、自覺、建構并重拾文化自信的使命,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在中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文藝創作,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中華文化之根又與時代共呼吸,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情感和價值信念,為當代中國樹立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礎。

      文藝與民族文化的自省和建構

      沒有對民族文化的自省、自覺和建構就談不上文化自信的建立。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跨越時期,中國在信奉弱肉強食的西方工業文明邏輯面前,遭遇了巨大的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中華五千年文明在屢遭外侮、在劇烈的中西方文明沖突中經歷了情感與理性的痛苦審視和曲折而艱難的重構。中西方文化在空間上的距離和歷史進程的錯位,給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認知造成了巨大困擾,中華民族經歷了漫長而劇烈的精神文化陣痛。

      新文化運動之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文學藝術家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赤熱的家國情懷,擔起民族脊梁和時代鼓手的責任,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開始了長達百年的重新認知,經歷了激烈的辯論以及“體”與“用”的艱難抉擇。“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成為以魯迅、茅盾為代表的“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的主流。他們揭開國民劣根性、封建奴性、麻木愚昧等精神上的“病苦”,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國民性”施以無情的解剖,同時也發出“我們失掉自信力了嗎”的呼喊,叫醒“鐵屋”中的人們起來反抗不平等的社會,啟迪“不幸的人們”奔向日出的地方。

      日寇入侵把中華民族逼迫到最危險的境地,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把海內外炎黃子孫空前地凝聚在愛國主義旗幟下,文藝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與武裝力量同樣重要的作用。“想要徹底打擊武器兵力優勢的敵人,唯有廣大的激勵人民的敵愾,發動大眾的潛力”,而“文藝正是激勵人民、發動大眾的有力武器”。抗戰時期,宣傳畫、木刻、漫畫、版畫、話劇、活報劇、秧歌劇、歌劇、兒童劇、京劇、河北梆子等獨具民族特色和新思想、新觀念的文藝作品,成為喚醒民族意識、救亡圖存的武器,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主導并吸納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文化也在戰爭洗禮中成長。

      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主題構筑了當代文藝的史詩樣貌和全新的審美意識,也延續了20世紀以降構建民族新文化、重塑民族性格、振奮民族精神、重樹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使命。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近百年的奮斗求索之路,中華民族在現代化世界潮流中的鳳凰涅槃,特別是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改天換地的拼搏史、改革開放中民族精神的重鑄、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以及中華文化在對世界發生影響過程中的發展,等等,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創世紀”。中華民族這種滄海桑田的歷史巨變,賦予了文學藝術進行史詩書寫的風骨和血肉,以及重鑄文化自信心的源頭活水。

      史詩品格是不同時代文藝作品的共同追求

      如果說文學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皇冠,史詩則是文藝桂冠上的明珠。具有史詩品格的文藝作品能夠塑造英雄形象,與時代共振,引領時代精神,凝聚和煥發國民精神的火光。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史詩品格,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等等千古詩文,坦露著中國傳統文人憂國愛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傳統,構成了與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華文化的史詩品格, 塑造著中華文化風骨,也充實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飽滿底色。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革命文化,以及對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碰撞吸納而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起,共同成為編織當代中國文化的經緯。一代又一代作家藝術家,以審美的方式,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每一個重要歷史時刻立言、立德、立功,記錄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抗爭,折射出時代的滄海變革,呈現出歷史與文化長河的流徑,用史詩性的文藝作品把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足跡清晰地定格于歷史和世界的坐標上。《家》《春》《秋》《白鹿原》等家族史詩,《紅旗譜》《創業史》《平凡的世界》等社會變遷史,《長江萬里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爭史詩,以跨越時空的恢宏畫卷描繪了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和心靈史,深刻揭示歷史發展的艱辛歷程。各種藝術形象,揭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上下求索和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饵S河大合唱》《東京審判》等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東方紅》《井岡山》《復興之路》等音樂舞蹈史詩,歌頌了災難深重的年代里中華民族崇高而不屈的靈魂。這些史詩性的作品共同敘寫了20世紀中華民族覺醒、成長和復興的“民族志”,繪制出中華民族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壯美畫卷,為當代中國重拾文化自信增添了厚重的底蘊。

      科學技術展現人類探索物質世界的智慧和能力,哲學構建人類精神探索的邏輯之塔,文藝則表現無窮無盡的心靈與情感的世界。在人類對自我的無限探索中,文藝以審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類情感與精神世界的橋梁,透視著不同時空中人們的生命和情感體驗。偉大的文藝作品閃耀著“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燭照不同時空中的人們,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越來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更加迫切需要并且一定能夠產生具有思想力量和審美力量的作家藝術家,迫切需要史詩性的話語、史詩性的人物形象、具有史詩品格的文藝作品來記錄和反映史詩般的時代,迫切需要構建新時代的“宏大歷史敘事”以及生命與情感表達方式。

      偉大的作家藝術家會在史詩意義上刻畫中華民族歷史變遷的足跡、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夢想,把社會生活中具有新思想新追求、臻于新品格新境界的時代英雄化為文化藝術殿堂里不朽的藝術形象,以此豐盈中華文化寶庫并持久地滋養民族的心靈和魂魄。鑄造出史詩品格的文藝作品,必不負這個時代。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