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草木般向上生長(馬金蓮)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馬金蓮  2016年11月28日19:57

      2010年晚秋,我離開熟悉的鄉村走進一座叫做固原的城市。因為女兒到了上學年紀,進城成為必然要走的一步。固原是一座很小的城市。有多小呢,18歲開始我在這里念過4年師范,第一次闖進小城求學的時候,我睜大好奇的目光怯生生打量過它,靜靜地觀察,默默地感受,母親做的布底鞋在水泥地面上小心翼翼地走著。那時候我是多么驚奇,感覺小城好大啊,需要多少個我們那樣的小山村才能抵得上這樣的大和繁華呢?學生時代的我只是過客,和小城的關系只是4年的寒暑交替。

      7年后我重歸小城,首先租住在城中村一家院子里。除了正常上下班,閑暇之余,我帶著女兒在小城里漫步。腳步很快走遍了這片城中村的每條小道,每個深巷,或遠或近地觀察很多活動在這一帶的男女老少。城中村是個奇怪的所在,它算不上真正的城市,但是又在城市的懷抱里,它凌亂、粗糙、污水遍地、垃圾橫行,但正是這樣的粗糙和廉價,接納了像我這樣剛剛走進城市的農村人。甚至活動在這里的更多人的生活比我還艱難,他們是打工者,有著一個時代賦予他們的身份——農民工。我們居住的小院是個剛剛蓋成的違章建筑,門口堆著未完工的水泥沙子和磚塊,夜里房主雇傭的人手開始干活,借著夜色掩護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加蓋二層。我蜷縮在冰冷潮濕中,聽著叮叮當當、層層疊疊的敲打,在詭異的氣氛中懷著一點難以說清的情愫慢慢入睡。那時候我腹中懷著我的第二個孩子,而丈夫遠在鄉里教書。那個寒冬的酷冷讓我一輩子銘記。也正是這一年,我們聆聽到了城市里除夕夜晚的鞭炮。之前我們居住在回民村莊,逢年過節只能依稀聽到一點點鼓聲從隔壁傳來。城里的鞭炮鋪天蓋地。我們沒有電視,沒有春節晚會可看。我們在街上走了走。空氣里有硝煙味兒。我們一家三口呼吸著這奇異的味道,在寒冷中沿著忽然空曠了許多的街道走。年關,很多城里人去鄉里過年,很多打工者也回了老家。我看到霓虹燈像往常一樣眨巴著五彩的眼睛。最后我們在稀疏下去的鞭炮聲中相擁入睡。

      跟小城里的每一個人一樣,我慢慢地一點點地熟悉了小城的大街和小巷,認識了街畔的綠化樹木,繞過大半個城去最古老的圖書館借書還書,一次次徘徊在小城惟一的讀者書店買回需要的刊物,夏夜的時候借著散步去附近的夜市上拎回最便宜的發蔫的菜蔬果木。日子就這樣有了煙火氣息,有了精打細算,有了疼痛和喜悅,有了恒久的滋味。

      后來我們搬離了城中村住進了單元樓,這里是固原最早開發的小區,在飛速變化的社會里,它已經是老小區了。老小區,自然具備著一些難以預料的麻煩和破綻。某一處水管子忽然就破了,暖氣管也破了,綠化遠遠不夠,沒有鍛煉活動場地,管理不嚴,小廣告貼滿了樓道,單元門鎖壞了沒人修。有時候我們會抱怨,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抱怨。生活變得有序、繁忙、按部就班,幾乎所有的周末就往老家跑,看寄養的兒子和年邁的公婆。我們常常在燈下算計著下個月要還的貸款本金和利息。我們憧憬著不再背負貸款的日子將有多么輕快。我們像這個時代、這個小城里最普通的無數家庭無數夫妻一樣,過著柴米油鹽斤斤計較的小日子。我們庸常而俗世,但是也勤勉而心懷善良。

      小城四季分明。從春夏到秋冬,時序一年一年安靜地重復演繹。就在這演繹的過程里,我們被一種無形的東西攜裹,在車輪下滾滾向前,時代在個體心里碾壓下相似又不同的印痕。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應該有的生命狀態,怎樣地過一輩子才不算是辜負?常常在讀書寫作之余,我望著高處的夜空發問。有時候十分孤獨。這孤獨是無法訴說也無處訴說的。只有庸常的溫暖的日子才可以消解。想起裂變搬遷中的村莊,想起遠去的往事,想起已經離開世界的那些鄉親,就這樣審視著自己的無能和無助。我借助文字,要表達什么,能準確地表達什么,文字究竟能不能撫慰孤獨的靈魂?在疑問中我審視著自己寫下的文字。也許是二十多年的底層生活經歷,讓我具備了一種堅韌的品質,也具備了一種最基本的底層原色。我構思書寫和表達的角度始終只愿在最底層。甚至貼著地皮,《長河》是這樣,《馬蘭花開》是這樣,今年嘗試拓展書寫視野的新作《貼著城市的地皮》《旁觀者》《平安夜的蘋果》都是出于這樣的初衷,我覺得自己在把一種良苦的心意灌注在文字里。在最新中篇《梅花樁》《人妻》中,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悟。我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準確定位的那個點,就是寫底層,除了寫農村的底層,也寫城市里的底層,關注他們的命運,探詢他們生命里最幽深的角落,挖掘這一最廣泛群體生命歷程里的故事和閃光點。感謝我身邊的良師益友,感謝我的編輯老師,他們第一時間接受了我在題材方面的悄然拓展和局部轉變,并且給出了最誠懇的建議和指點。這讓我感覺不再孤單,在他們的目光里腳步也變得堅定。寫了16年,堅持得絕不輕松。但是書寫讓我的心和整個人生變得豐厚,這是值得的,那么多人在我的作品里讀到了獨有的喜悅和感悟,這讓我覺得更是值得的。

      在西海固的大地上,山洼里山頭上路畔邊大風里旱塬上,隨處長滿了草木。高的樹,矮的草,草木和我們為伴,為我們枯燥的日子增添了活色,草木無言,草木有情,草木堅韌,草木聆聽大地的脈搏也感恩著大地的滋養。我作為一個生活在偏遠地區的“80后”作者,在文學的道路上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人的呵護,他們像呵護一株草木幼苗一樣呵護我走過了16年,拿什么回報這樣的恩與情?惟有繼續寫,用心寫,傾注生命的精華去寫,用作品呼應關注自己的目光。今年能參加第九次作代會,對我是一種鼓勵,也是鞭策,以后的日子我會沿著這條路繼續走,像西海固的草木一樣,把根扎在泥土里,向著陽光和天空的方向,努力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