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人類世》,關乎人類存在的警醒之書
趙德發是一位兼具現實關懷、歷史胸懷和宗教情懷的作家。之前的農村題材長篇小說三部曲《繾綣與決絕》《君子夢》《青煙或白霧》,對鄉土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有宏闊建構,對農民命運和土地變遷有幽微洞見;宗教題材長篇小說姊妹篇《雙手合十》《乾道坤道》,對佛法無邊和道法自然有獨到闡釋,對末法時代有深刻揭示。他不是排他的宗教徒,而是關注人類普遍生存和精神信仰的思想者。長篇小說《人類世》是趙德發近年來文學視野及思想建構的拓展和推進。人類是一個整體,誕生之初,為自我保存和發展,不斷向自然界索取,改造和斗爭,成為對抗自然的主要力量。正是這種對抗,帶來了更多的破壞、敵意和報復。小說依舊是現實主義筆法,眾生百態、世間萬象繪成卷軸,人物紛繁、情節蕪雜而又線索清晰。生態危機、信仰危機、誠信危機、情感危機,甚至種族繁衍危機,此起彼伏交錯纏繞,為人類存在敲響了驚心動魄的警鐘。
小說《人類世》有兩條主線,一是孫參的商業帝國覆滅之路:孫參從撿垃圾,到上大學,留學美國,回國創業,迅速成功,眾所矚目,揮金如土,終因貪欲放縱,惡德惡行,最終破產,母病妻離;二是焦石的科學研究矢志不渝之心:從帶學生考察老姆山,阻止炸山填海,到被迫停課,積極宣傳人類世,奔走于崇山峻嶺,研究岱崮地貌,極力倡導環保,堪稱憂思深遠。小說中三個最重要的關鍵詞是生態、信仰和情感。
生態。世界看起來很堅固,其實,永恒性中隱藏著人類毀滅的諸種可能。“人類世”概念的提出,是地質學史上的重大突破,泛指人類活動對整個地球產生的根本性影響。趙德發認為“人類世”理論,不止于地質學范疇,在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四十幾億年前出現的地球,先后經歷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發展變遷,直到第四紀里有了人類,隨著人類不斷進化,科技發展日益加速,對地球施予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工業革命后,人類改造地球的能力大大加強,人對自然的掌控,自然對人類的反制,在生態學意義上,往往構成了雙重的破壞力。地球形態劇變,人類成為影響自然環境的最重要力量。小說中反復出現的“金釘子”,來自于一條美國鐵路,地質學借用這個概念,作為劃分地質歷史的非常直觀的標志物,來確定和識別全球兩個時代地層之間的界限。小說從地質概念出發,思索人類存在對于地球的影響,以及地球反作用于人類的種種災難,追問怎樣才算理想的生存。環境破壞不是簡單的霧霾而已,小說中寫到的炸山毀村、填海造地、濫用農藥、飲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物安全等問題,都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困境。至于那些垃圾村,世代以撿垃圾為生的村民,得了肺癌的孫參母親,基本喪失生育能力的孫參,反復過敏的真真等等,人類面臨的威脅其實不只是健康而已,還有人類的未來和生存本身。地質大學教授焦石和他的弟子,還有美國女子穆麗兒,都是環保人士,與孫參、郭小蓮等人對環境肆無忌憚的破壞,形成了鮮明對比。阿姆斯特朗對火星的向往,對地球的厭棄,代表了新一代地球人渴望遠離垃圾和毀滅,擁有美麗新世界的努力。
信仰。自然環境的破壞是一種很難彌補的災難,而人心人性的毀壞則是影響更深遠的悲劇。這部小說中,基督教《圣經》貫穿首尾,由《圣經》中的“立虹為記”傳說起筆,到孫參接受真真點化重新戴上十字架,尋求自我救贖,構成了一個不信、非信與信的宗教敘事圓環。小說在三教寺之外,強化了基督教這一元素。通過《圣經》告知人類,尊重上帝,熱愛上帝,要虔敬端正,上帝才會愛人類,才會蒙神恩典,受神保護,在信仰中榮耀上帝并贖回原罪。起初孫參佩戴十字架,心里并沒有上帝,也不曾對世界心存敬畏。他信奉的是成功神學。從歸國時意外獲得人生第一桶金,到事業蒸蒸日上,從深海中僥幸撿回一條命,到彩虹廣場售樓峰回路轉,從破產人生重回一無所有,到最終與兒子團聚,宗教始終在引領孫參有一天能夠真正幡然悔悟。孫參和真真去教堂做禮拜,真真說:你信上帝就要對上帝虔誠,基督就是愛所有的人類,你愛全人類,你才會成功。孫參卻直言不諱地說:我愛上帝,是有條件的,他給我成功,我就愛他。孫參從海里逃生后,真真帶他去教堂感謝上帝讓他蒙恩重獲新生,孫參只是把上帝打扮成自己成功的工具,四處演講,演繹成每一個虔誠敬神的人都會成功,而自己是上帝恩寵的最好例證。直到真真離別贈言,田思萱替他填埋大坑,而他從獄中出來,才算慢慢悔悟自己的罪惡,慢慢填平欲望的溝壑,試圖真正從內心去贖回自己的罪。另外,小說還寫到了儒釋道三教寺。三位掌門人是儒家的田明德老師,道教的翼成鶴道士和佛教的木魚法師,三位大師保護山林,銘刻碑文,傳法弘道,救助世人,堅守各自的信仰,構成了與基督文化相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看得出來,在鄉土和宗教題材六部長篇之后,趙德發文化反思的腳步依然不會停止。
情感。小說中的情感敘事主要包括親情、愛情和友情三個層面。在人性和欲望層面,呈現了復雜的時代亂象。包括孫參姐弟之情,孫參母子之情,孫參父子之情;田思萱父女之情,穆麗兒母女之情,焦石和弟子的師生情;孫參與田思萱、真真的愛情,焦石和穆麗兒的感情。還有孫參、郭小蓮等人的同學之情等。小說中的愛情始終伴隨著生育欲求,同學之間則隱藏著勾心斗角和歷史恩怨,沒有真正的同窗情誼,每次聚會都是為了炫耀,包括孫參為鄉鄰蓋房子,去達納島作慈善,都不是因為深厚的鄉情或人道主義情懷,而不過是追求成就感和愛慕虛榮。田思萱出身于書香世家,對孫參有愛慕,也有期待,渴望平等的愛情。最終兩個人分道揚鑣,是因為價值觀的差異。酋長的女兒真真從達納島來到都市,過敏,孤獨,渴望孩子,短暫的婚姻結束,看起來是因為孫參生病不能令其懷孕,本質上是因為人生信仰的不同。其他人物的情感世界,包括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女研究生,國際環保主義者穆麗兒,都有所呈現。郭小蓮和孫參作對,與焦石阻止孫參不同,與市長阻止孫參也不同。郭小蓮是出于階級優越感,而對孫參不屑一顧;市長是為了平息民怨才終止彩虹廣場開發;焦石則是站在道義立場,為了保護環境。擁有“曉蓮號”遠洋貨輪和游艇的郭小蓮,擁有參孫集團的孫參,這兩個成功人物,土豪夜宴,攀比坑害,滿口臟話,處心積慮,眼中唯有利益,無視環境污染,漠視他人生死,沒有任何境界可言,專家學者,市民百姓深受其害。這個只重視GDP的時代,人性扭曲,情感異化,就像郭小蓮開著的勞斯萊斯幻影和孫參腳下的福特猛禽,兇猛的掠奪式開發和發展,最終得到的不過是幻影和毀滅。
地球,是無數星球中很普通的一顆。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家園。人類世,地球發生了許多不可逆轉的改變,人類的未來會是什么樣的?當老姆山坍塌成滿地碎石漫天煙塵時,我們很絕望;當田思萱和孫參努力去填平那個大坑時,我們重獲信心。作家的隱喻和憂患,我們都了然于心。那么,現實更接近前一幅圖景還是后一幅畫面,可能就意味著人類的最終結局。火星,只是一個遙遠的存在,趙德發善意地給了人類一個美好愿景,對于地球人來說,節制欲望,愛惜自然,回歸信仰,認真生活,才是正途。
刊于《長篇小說選刊》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