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瓦特為什么能發明蒸汽機
我去英國科學博物館參觀,第一次見到那些以前寫在歷史課本上的奇形怪狀機器,這就是直接帶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東西。在這兒,我渾身顫抖著真切感受到,中國那場始于1840年的悲劇是怎么來的。天朝真是被科技進步打敗的。
一個簡單的單效蒸汽機
詹姆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就擺在展廳中。工業革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產品更便宜,讓選擇更多樣,讓千萬年人類的進步第一次從緩慢的直線變成了指數式增長。同時,這是一場民主運動。生活更方便,人可以走得更遠、住得更遠,思想和視野打開了,想法也多了,信息交往更自由了。
為什么工業革命會發生?在一樓瓦特的展廳,出現在眼前的第一個說明牌上,標題是“科學和錢”(science and money)。做科學要有錢的支持,科學是要用來賺錢的。科學最終必須與市場結合。科學和技術這兩個起源不同的脈絡可以合二為一。西方人是實際的。
但不僅僅是錢。為什么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發生?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們認為,是因為這個國家有一批像瓦特這樣“優異的發明家”。當時英國有制度保障,發明家可以去自由想象、大膽嘗試。那時的英國就注重保護私有財產了,蒸汽機的推廣也包含瓦特專利權的使用,瓦特因此成了很有錢的名人。當時,瓦特和投資人拿著法律文本,到處驅逐競爭者,強制其停止非法生產。后來瓦特自己也陷入困境。他在研發一種更優良的蒸汽機時,發現相關的曲柄專利已被人申請,他只得獨自再發明一種替代裝置。這要在中國,大概山寨一個就可以了。
展館里復原了瓦特的工作間,里面有8434件物品,是他一生的發明。但瓦特退休后,卻變身成藝術家,去做雕刻了。這是否說明藝術與科學是有一致性的?或者科學本身就是藝術?
展館二樓有一個很大的圖靈廳。艾倫·圖靈除了是科學家,還是哲學家。他是計算機的先驅,人工智能之父。到了后期,圖靈研究人的心靈,包括人的精神、死后續存等很“玄學”的問題。他追問,“機器會思考嗎?”圖靈死于自殺。
三樓有很大的一個計算機發展史展廳,包括第一臺可工作的差分機。那些看上去非常原始的機器,就是未來要代替人腦的東西。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有淵源的,不是一夜間冒出的。
四樓是關于18世紀科學的展廳。科學儀器最早是貴族用來娛樂的,但也有思辨和質疑。英國內戰后,人們對已被廣泛接受的宗教、社會和傳統的自然觀念產生了懷疑。他們希望把政治和宗教差異放在一邊,成立自己的組織,獨立研究科學。皇家學會就是這樣的組織。牛頓在這兒發布了他的思想。這是一群對科學瘋狂著迷的人,但骨子里他們是真正的宗教信徒。
國王的寬容和支持也很重要。這個展廳的藏品是喬治三世收藏的,有空氣機、望遠鏡、顯微鏡、天文儀器等。喬治帝與康熙帝有某種相似。但是,這種比較是否太簡單了呢?我看到有史學家撰文說,不要說拿康熙與喬治三世比,就是與彼得大帝比,也有天壤之別。科學革命不可能發生在中國。
在英國,科學有著實際的新用場,比如航海對日不落帝國十分重要,因此發展出了航海學。博物學隨之興盛,自然史成為受歡迎的主題,于是才有了達爾文。農業大國中國當時是否需要這些呢?此外,科學漸漸走向大眾,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中國民眾當時需要科學嗎?從《金瓶梅》中看不到有關跡象。
又參觀自然歷史館。達爾文塑像腳下有一行字:對思想自由的最好推動,來自科學進步帶來的人類想法的逐漸啟蒙。思想自由,想法啟蒙,科學進步,這些東西,我們現在真理解了嗎?
鴉片戰爭幾十年后,清王朝一些尋求改革的人,才派人到國外留學。嚴復在英國學習時,意識到中國并非敗于堅船利炮,而是敗于這后面的“想法”。當時英法兩國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輩出,諸如達爾文、赫胥黎、亞當·斯密、斯賓塞、盧梭、孟德斯鳩等人都成了嚴復的崇拜對象,這促使他在業余時間兼習了許多哲學、政治、經濟、社會等學說。嚴復認識到,中國面臨的危機其實是千古未有的深層文化危機。
中國一些專家學者常常自豪地宣稱,我們用30多年時間,走過了資本主義300年的路程。但是不是還有一段路,我們并沒有經歷的呢?那才是西方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源頭,它把人們的思想從枷鎖中解放出來。我們搞“彎道超車”,是不是也把這段要緊的里程給繞過去了呢?
(作者: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