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的出現應該指日可待——四位科幻大咖談創新
世界科技強國在科幻作家的想象中是什么模樣?中國創新未來與科幻有什么關系?未來我們的生活場景可能發生怎樣的改變?來看四位科幻大咖怎么說。
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 劉慈欣:
《三體》中描述人類在未來會潛入地下生活,我認為在未來這樣的生活狀態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人類在面對外星人入侵時的被迫選擇……未來,假如航天市場啟動的話,人類可以在太空中大規模活動
未來哪些科技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本就難以預測。一項改變世界的技術產生,與很多因素有關。依照歷史規律來看,有些技術看上去很有前景,貌似將很快徹底改變世界,但實際中卻因受制于“轉化使用率低”“技術研發瓶頸”等因素而逐漸沉寂下去。
有一個例子是航天技術,它的發展軌跡與影響力與當初人類的預期相差甚遠。這項技術在上世紀60-70年代達到高峰,但是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火箭推進技術依舊沿用從前的技術,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未來,3D打印技術發展潛力巨大。3D打印技術的成功實現,意味著人類不僅能從網絡上下載數據和軟件,還能從網絡上下載硬件。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有朝一日,3D打印能夠將汽車的各種零部件打印出來,而人類只需要在家中完成組裝,那這一技術的生命力將會徹底得到釋放。
人工智能技術將來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重大改變,并會啟動一個極為龐大的市場。然而我個人認為,依賴人工智能技術而生的機器人會變得與人類一樣聰明、一樣具有智慧與高度創造力,甚至超越人類——這樣的場景在未來30年內基本是不會發生的。人工智能最大的改變之處將發生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第三產業。比如大規模使用家用服務型機器人之后,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是巨大的。像《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它能為人服務,能為人類療傷,但還是難以與人溝通交流,所以“大白”屬于初級的人工智能產品,它的出現應該指日可待。
《三體》中描述人類在未來會潛入地下生活,我認為在未來這樣的生活狀態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人類在面對外星人入侵時的被迫選擇,是應對戰爭的一種特殊方式。如果沒有類似情況的話,人類不會選擇生活在地下的,因為在地下建造城市的成本比地上要高得多,從洞穴轉移到地上生活是人類進化的一大進步。
未來,假如航天市場啟動的話,人類可以在太空中大規模活動,人類的活動空間會更大,有更多工作生活的地點。
科幻作家、北師大教授 吳巖:
今天有的青年學生腦子桎梏,這是一個太讓人感到擔憂的事情,這是創新的嚴重阻礙
如果說創新和普及是兩翼,那么科普作家協會的會員一定要駕馭起這雙翅膀,讓科普科幻比翼齊飛。科普朝向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科幻朝向創意文化培育,兩者相得益彰。
人民能生活在一個輕松無憂、日新月異的地方,能普遍享受最新科技的成果,這大概就是我心目中的科技強國。但今天我們離這個世界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這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對于我們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的人來講,以往那種關心破除迷信、普及科學知識的做法已經明顯不夠。要大膽地書寫人怎么在這個時代發現和創造未來。
科幻于現實社會,有四個方面特別重要。首先,科幻替我們謀劃未來。她提出種種創意,給我們看到世界的各種可能性,看到明天。其次,科幻反映現實。這個現實主要是因為變化太快造成目不暇接。過去都說未來在明天,現在我們新的話是“未來是在昨天晚上到來的”。而這種琳瑯滿目的變化時代,需要科幻進行反映。第三,科幻批判現實。今天我們的發展是不是存在問題?為什么科幻作品中很早就提到了要重視環境污染的危害?為什么科幻作家很早就建議,在科技開發的過程中要讓科學和社會因素相互平衡?科幻對當代世界存在著強烈的批判性。最后,科幻還能舒緩心理壓力放松心情,它有一種神奇的治愈作用,讓人從緊張的時代壓力下恢復過來。
會議代表們討論了一個問題,就是今天有的青年學生,甚至比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思想禁錮還要大。這是一個太讓人感到擔憂的事情,這是創新的嚴重阻礙。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科幻小說、更多的想象力文學、更多開腦洞的科普作品能夠給我們未來的一代人提供創新的心理糧食。我們都應對可能性和未來持有無限開放的態度。創新型的國家,需要這種文化。
我們會看到很多科幻電影里面的東西,經過中國人的手,活生生地、讓人目瞪口呆地,展現在老百姓的面前
科普和創新是“兩翼”,剛好科幻是科普里最受歡迎的方面軍之一。科幻提升青少年在科技中的參與度和想象力,把他們從完全的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這個非常有意義。而且,科幻的科普性跟一般的科普性不一樣,它甚至對科學界都在起“反哺”的作用。很多互聯網公司、甚至航空航天企業,都找科幻作家去商討,就是想從科幻小說中尋找到一種反向的啟發、反向的普及,這個是很有意思的。我所知道的,北京市的一些民主黨派和大學,也把科幻作家請去,商量能不能讓科幻進入中小學。
世界科技強國的模樣?那個時候,很多想象的東西、科幻的東西,在中國逐漸地變為現實,而這些東西是以前完全不敢想象、讓人吃驚的。我想應該是這樣一個場面:我們會看到很多科幻電影里面的東西,經過中國人的手,活生生地、讓人目瞪口呆地,展現在老百姓的面前。那個時候的中國,就會是我們現在科幻電影里面看到的,一樣一樣的。目前就在往這個趨勢發展了。
《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 姚海軍:
科技強國一定是科幻文學比較發達的國家
對于科技強國,可能大家的想法差不多,它需要一流的科研機構和團隊、科學家,這是主體;而且一定要有經濟實力,國民的科學素養比較高,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如果要加一條的話,科技強國一定是科幻文學比較發達的國家。
科幻最大的好處,可以調動未來的科學家(可能現在還是小孩)對于科學的興趣和能力的培養。第二,科幻講求包容性,關于未來會有五花八門的幻想,但它們共存在幻想的世界里。讀科幻小說的讀者,會看到有各種各樣的未來,其包容性會得到強化。還有,科幻小說里的冒險精神,對于一個民族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看西方科幻小說的冒險性,我們也許能從文化基因中尋到一點他們為什么成為科技強國的線索。
有一個現象,你看現在西方的科幻電影,包括文學作品、科幻小說,對于未來世界的構架都是西方中心、西方視角的,里頭的價值觀也是西方的價值觀。中國科幻小說過去很少有對未來世界的構架,但是現在看,像劉慈欣的《三體》這樣的作品已經出現,他所勾畫的未來是東方人設想的未來和宇宙格局,引起了美國讀者的興趣,不僅僅是科幻讀者,像奧巴馬也在看。這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傳遞,是很好的文化價值觀傳遞方式。
我有一次去法國使館跟一個官員聊天,他感嘆法國這么多年在中國推廣法國文化,法國也有很多嚴肅的作家和文學大師,但國家投入很多去推廣法國文化效果卻并不明顯,想找一條新的路徑。最后他說的一句話讓我難以忘懷:科幻小說最能吸引到一個國家的年輕人,可能法國文化的推廣應該從科幻小說做起。
周瑋 張漫子 周珊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