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對新中國西藏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七條協議》,美國中央情報局暗中策反、支持十四世達賴叛逃的絕密文件,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的鎮館之寶《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及從元朝至清朝,中央政府施政西藏地方所賜予的印鑒,包括清中央政府授予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之金印……以海量獨家、珍貴文獻亮相熒屏的紀錄片《西藏》中,數十件國寶級文物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這些文獻和文物,有力地證明了一個鐵一般的事實——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由北京市委宣傳部與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策劃,北京電視臺、西藏電視臺聯合制作,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組承制的6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西藏》,近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
自今年9月在北京衛視、西藏衛視播出以來,《西藏》憑借海量首次披露的珍貴文獻、大量前所未見的塵封影像、眾多觸摸歷史的“秘境”拍攝、全面升級的紀錄片呈現方式,系統地闡明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區民主改革的歷史意義”以及“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三大主題。這也是國內媒體首次針對這三大主題進行的集中專題報道。
近年來,有關西藏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西藏的絕美景致、獨到風情在電視屏幕上也已經有過風格各異的展現。但秉持“只有獨家的發現才有可能成就獨到的視角和精彩的故事”這一準則,在將近一年的制作過程中,《西藏》項目組圍繞上述三大主題,深入挖掘史料,實現了眾多首次披露和獨家呈現。
當講述人走進實實在在的歷史發生地,聲情并茂地講述此地承載的歷史故事時,一切都將與眾不同和生動鮮活。無論是近距離拍攝大昭寺中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還是徜徉在雍布拉康,回味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此首次相見的傳說;無論是在楚布寺中看有關歷史上第一次活佛轉世的經文記錄,還是在江孜帕拉莊園體會僅有一街之隔的貴族莊園和農奴窩棚的巨大反差,實地拍攝使得紀錄片《西藏》讓厚重的歷史找到了現實傳播的穿越通路。有權威藏學專家點評:“如此具有特色的呈現,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可以填補很多理論研究的空白。”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和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全力支持下,《西藏》項目組獲得了一批珍貴的影像素材。這些膠片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以前,其中90%都是首次在電視屏幕上呈現。
欄目組克服高原反應以及拍攝工作中的種種困難,投入上百人的制作團隊及大量高性能專業設備,前后數次開赴西藏自治區各地,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連續進行了近50天的外景拍攝。在西藏自治區的全力配合下,大型系列紀錄片《西藏》緊緊圍繞三大主題,實現了多處“秘境”的實地拍攝。布達拉宮西大殿、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處、西藏地區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羅布林卡內十四世達賴的會客室等,之前從未對媒體開放過。在這些地方都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刻印著怎樣的歷史?都在節目中首次呈現。
為了更好地解讀歷史、講好故事,《西藏》項目組還對一些重要的歷史見證人進行了獨家專訪。包括:親歷西藏地區民主改革、第一位昔日農奴出身的國家領導人——第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熱地,第一任西藏自治區主席阿沛·阿旺晉美的兒子、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阿沛·晉源,西藏地區唯一的女活佛、昔日被十四世達賴挾持到印度、之后輾轉回國的桑頂·多吉帕姆老人,十世班禪額爾德尼轉世靈童尋訪組成員薩龍·平拉大師等多位權威級、重量級歷史親歷者。而正如桑頂女活佛在采訪過程中與項目組成員所講:“你們的這部紀錄片,不僅是一部優秀的電視精品,同時,客觀上,也將起到正本清源、護法弘教的巨大作用。”
除了大量在歷史發生地的講述,《西藏》還首次嘗試場景預設,通過實景剪接、實物剪接,巧妙結合了實景拍攝和特效兩方面,力求做到棚內棚外的無縫式銜接,并利用獨具西藏特色的唐卡、壁畫等作品的展現形態,使龐大深奧的歷史在節目中變得通俗易懂,讓史料、文物在影像中“活”起來。
用歷史和細節說話,給《西藏》帶來了全然不同的面貌。業內專家認為,作為一部紀錄片,《西藏》的不同凡響之處恰在于,在構建了宏大的史實基礎的同時,創作團隊還別具匠心地采用了生動化、細節化、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將豐富的宗教史料進行創意化的精加工。只有用細節串起的“活”的歷史,才會更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