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如果說,文學可以抵達人類的心靈,那么,文學翻譯便是聯系世界文學和文化的橋梁。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維系著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文學翻譯家是一個十分光榮的稱號。要無愧于這個稱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才能。
有人簡單地認為,只要懂得兩種語言就會翻譯,其實不然。實際上,翻譯是一門科學,文學翻譯更是一種文學的再創作。文學翻譯家要同時具備作家的文學激情和情懷。事實上,很多偉大的詩人和作家一開始都是優秀的翻譯家。作為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翻譯家。魯迅一生的文學活動始于翻譯,后又終于翻譯。據不完全統計,魯迅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作品字數多達300萬字,和他一生的創作數目不相上下,是我國文學翻譯史上的一座豐碑。哈薩克族的偉大詩人、作家和思想家——阿拜·庫南拜就是一位杰出的大翻譯家,他翻譯了大量俄羅斯的經典文學作品介紹給哈薩克人民。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涌現出了一批有杰出貢獻的老翻譯家,他們一輩子兢兢業業將中華文化的經典譯介給各個民族,特別是翻譯成維吾爾文、哈薩克文等少數民族語言的四大名著,堪稱翻譯作品的經典。老翻譯家阿布都拉別克·阿克西塔依就是其中一位,老人從1955年開始從事編譯工作,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從事哈薩克語出版工作的人員之一,在翻譯介紹漢語經典著作方面作出過巨大貢獻。早年曾翻譯過《魯迅文集》《儒林外史》《論語》《孟子》《西游記》《古詩選譯》等一系列漢文經典名著,是哈薩克族讀者尊重并喜愛的翻譯家。他一輩子翻譯最多的是魯迅作品,所以大家親切地稱阿布都拉別克先生為“被魯迅精神附了身的老翻譯”。從他翻譯的魯迅作品中能夠感受到翻譯家對漢語經典作品透徹的理解能力。哈薩克語準確生動的文學表達,不僅譯文準確、文字流暢,而且還有大量的注解,文風嚴謹細致,成為我區“雙翻工程”的翻譯范本。
怎樣才能算是合格的文學翻譯?在我看來,必須具備“作家”和“雜家”兩種素質。
文學翻譯首先要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首先要用心進入被翻譯作品,即作家的內心深處,體驗和感知作家的感情和心靈。最起碼,在閱讀將要翻譯的文學作品時,應該有所觸動,與作家產生強烈的共鳴,才能激起“再創作”的欲望。平時,即便不能拿出長篇巨作,最少也要寫出一些簡短的散文或者心靈筆記。翻譯者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學熱情和愛好,除了熱愛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外,也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文字功底要高于一般的文學愛好者,在進行文學翻譯時,不僅能掌握作品的語言知識,更能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而傳神地再現原作,體現作者的內心世界,拿出一部好的文學譯作。文學翻譯者要具有作家情懷,尊重和理解作家的創作風格和習慣,才能更好地再現文學作品。
文學翻譯家還要具備第二種能力,那就是前輩們經常強調的:盡力成為一個“雜家”,要掌握大量的“雜學”知識。其實,這就要求翻譯家要掌握各種專業的知識,成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翻譯家。因為翻譯涉及的知識面太廣泛,在翻譯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知識,若不了解一些相關知識,翻譯時就會不知從哪兒下手。原作和作者涉及的知識越廣泛,就越要求翻譯者的知識面要廣泛,若翻譯者知識面狹窄,在理解原著上就受到局限,無法真正吃透原文的涵義,那翻譯出來的作品跟原著距離就相差太遠。前輩翻譯家們告訴我們,要學會做個“有心人”,注重生活積累,靜下心來多讀書,從知識的海洋中像海綿一樣汲取各種“營養”。要成為“雜家”,只能靠平時學習的日積月累,一點一滴才能有所進步。例如在翻譯不熟悉的化學、物理等專業術語或現象時,就要去留心一些基本知識,以免鬧出笑話。
無論是進行文學創作還是文學翻譯都離不開語言和文字。進行文學翻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熟練精通兩種語言和文字,才能熟練地對兩種語言或文字進行轉換和翻譯。前輩翻譯家講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正如農民耕地有農具,翻譯也有耕耘的“農具”,即工具書。因為翻譯家身上肩負著保護和傳承本民族語言純粹性的職責,所以要求翻譯除了日常積累,還要時時翻閱工具書,保證語言的規范和準確。語言是一個民族“跳動的心臟”,語言若受到破壞,等于人的心臟受到磨損。所以,翻譯決不能和語言開玩笑,要珍視母語和譯文語言的轉換和運用,盡力保證語言的純粹和干凈。好的翻譯,使用的語言干凈、準確、豐富,可以讓譯文妙筆生花。最怕碰到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時,對采用的語言和文字一知半解,不明其意就套用,這會導致曲解原文,鬧出笑話。好的譯文有可能會勝于原文,原文可以借助翻譯傳達出文學作品更廣闊的生命力。當然,翻譯過程肯定要經歷“加減乘除”,要將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字翻譯成另一個民族能接受和理解的語言和文字,一定會在保持原文基本內容、主題思想、語言風格的基礎上,轉換成另一個民族能接納的“模樣”,這就免不了要對原文進行增減。
長輩們經常勸誡我們多讀書,讀好書,讀經典,才能開闊見識,豐富知識,拓展思維,修養性情。讀書多了,思考問題可以變得多樣性,得到智慧的啟發,活躍思想,滋養心靈。讀書多了,不僅增加知識,還增強駕馭語言的能力,翻譯出的作品令人賞心悅目。
近兩年,中國作家協會與新疆作家協會一起推出了不少少數民族翻譯項目和工程。2013年出版《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作品選粹》(哈薩克卷)、2014年出版《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集》(哈薩克卷)。這兩卷書精選了哈薩克老中青作家和詩人的優秀原創作品,特別是近30年以來改革開放帶給哈薩克傳統的草原游牧生活的沖擊和變革,由此使得作家們重新觀察和思考生活并記錄下哈薩克人的心路歷程。中短篇小說創作以烏瑪爾哈孜·艾坦的《兩頭雄羊何時開戰》、烏拉孜汗·阿合買提的《山村紀事》等老作家的力作,開始了對人性的深入描寫。由知名作家和翻譯家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翻譯了這兩個作品。作為翻譯界的前輩,葉爾克西女士本身就是作家,她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到作品的風格和意境。進行了再創作,語言優美,行文流暢,帶給我們一個優秀的譯文范本。《兩頭雄羊何時開戰》看似兩個男人為爭奪孩子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實際上在告誡人們“請尊重和遵從世界的原貌和自然規律。”葉爾克西不僅將故事翻譯得娓娓動人,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更是將作品深層的哲學涵義自然地表達出來,讓漢語系讀者感受到哈薩克作家的胸懷和智慧,感受到別樣的體驗。
在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時,我們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準備好了嗎?你熱愛文學翻譯嗎?“熱愛”——能激起一個人對漫漫翻譯長路的求索。前輩告誡我們,文學翻譯是一項神圣而崇高的事業,是一項復雜又艱巨的腦力勞動,要不斷敲擊作者和譯者的心靈,才能磨出生命之火,智慧之光。對待文學翻譯事業,且不可輕待,不可輕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