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深入生活,讓我看到了舞臺上感受不到的東西”

      ——訪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丁偉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7月01日11:20 來源:中國作家網 明 江

        “這樣的舞蹈太少見了,他們的動作,讓人從心底里激發出要與他們同歌共舞的沖動。”這是日前在民族劇院上演的大型歌舞詩《永恒的刀郎》演出現場一位觀眾的心聲。

        為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團和新疆麥蓋提縣刀郎文工團聯手打造了大型歌舞詩《永恒的刀郎》。來自新疆麥蓋提縣的90多位藝術家給首都觀眾帶來的震撼之舞,以不加修飾的質樸舞蹈、充滿豪放激情與原始力量的大幅度動作,強烈地感染著觀眾,演出現場歡呼聲與掌聲不斷。

        “刀郎”是維語音譯,意為“分群而居”,歷史上,生活在本地的土著與外來的蒙古族游牧民相互融合后形成了獨特的“刀郎人”族群,其性格豪爽、曠達。刀郎文化的代表——“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麥西熱甫”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刀郎文化的名片之一。此次奉上這臺精品演出的新疆藝術家們很多是第一次來到北京,他們中有年過70的刀郎文化的老傳承人,也有不到5歲的新生代傳承人。

        為了讓京城的觀眾欣賞到最原汁原味的刀郎文化,中央民族歌舞團跨越了4300多公里的距離,深入到新疆麥蓋提縣刀郎文化的現場采風與體驗生活,并將新疆麥蓋提縣的藝術家們請來北京,合力策劃設計了這場演出,為首都的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記 者:據我所知,這臺晚會啟動于2014年5月,是中央民族歌舞團與麥蓋提縣刀郎文工團進行文化合作的援疆項目。當時為什么想到要把刀郎藝術帶到首都的舞臺?

        丁    偉:深入民間向基層學習、向民間藝術汲取營養,是我們團多年來的傳統。刀郎文化是非常著名的民族文化,“刀郎麥西來甫”和“刀郎木卡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與它們近距離接觸、真正地領會它的動人之處,是我們的榮幸。而且這種近距離的學習對我們的舞蹈創作、音樂創作和演員的表演都是很難得的機會。深入接觸刀郎文化以后,我們從內心覺得,這么好的東西要介紹到北京來,讓它從首都的舞臺走到世界去。

        記 者:據說團里多次赴麥蓋提縣采風學習,深入到牧區、沙漠、鄉村和農民的家中,您有什么特別的感受?

        丁    偉:麥蓋提距離北京有4300多公里的距離,以現代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一天才能到達。這次的采風經歷對我個人來說真的是一次洗禮。我們去到了牧區、沙漠、鄉村,來到了牧民的家里,到了他們的棗園、羊圈。在這么一個遙遠而生存環境還比較艱難的地方,他們的人民非常樂觀,勇敢地和大自然特別是風沙做著頑強的斗爭。生活環境的嚴酷也導致了這個地區文化的獨特性,這里的舞蹈和新疆其他地區的舞蹈不一樣,它充滿力量,非常雄壯,就像沙漠中頑強的紅柳和千年不倒的胡楊,讓我們深深地感動。比如為了種植紅棗,水源匱乏的他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解決這個問題。在牧民家中我們還看到當地著名的刀郎農民畫,牧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力令我們非常驚嘆。他們對刀郎羊的引以為豪也讓人印象深刻。這些元素,我們都融入了舞蹈中。

        看他們的民間表演,可以感受到刀郎文化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代代傳承,這是不能夠用語言來描述的,而我們只能是模仿和簡單的學習。在那里,我們看到3歲的孩子與爺爺一起同拉艾捷克的琴,四五歲的小孩和父母、祖父母一起跳刀郎舞……全家人、整個村子在一起在我們面前展現刀郎麥西來普,很多的場面讓我們感動。這些感受,最后都呈現在了我們的舞臺上。

        可以說,深入生活,讓我看到了很多平時在舞臺上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這些勞動人民對音樂舞蹈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們有情緒了就放聲高唱,想跳舞了大家就在一起又唱又跳,這才是真正來自生活的藝術。通過這次采風,我也體會到了麥西來普在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功能。有一次我們深入一個村莊中看小品,演的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拿了別人家的棗來吃,被村長發現了就要懲罰他,用在他身上“烤包子”的方式代替打他的懲罰。我們后來把這個情節放到了節目中去。所以,我們需要長期地走到人民中去,要到藍天白云里去、到田野里去,呼吸新鮮空氣,才能創作出更好的節目。

        記 者:為了這次演出,民族劇院在大廳布置了風格鮮明的“刀郎農民畫”,美麗的維吾爾姑娘手捧麥蓋提縣的特產紅棗和核桃請觀眾品嘗,還有表演“刀郎麥西來甫”的姑娘們在開場前進行暖場互動……看得出來,這是一場你們精心準備的演出。

        丁    偉:《永恒的刀郎》在麥蓋提縣首演的時候,很多觀眾非常激動、飽含熱淚,演出結束很久都不愿離開。他們說,沒有想到能在麥蓋提看到自己的文化走上舞臺,而且如此精美。因此我們希望把《永恒的刀郎》帶到北京,讓首都的觀眾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刀郎文化,把刀郎畫,把刀郎地區的紅棗、核桃都介紹給觀眾,讓他們從各個方面地了解刀郎文化。開場前有刀郎麥西來普的互動,就是希望讓觀眾一進來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刀郎文化的氣息。

        記 者:把這樣一個古老而獨特的文化搬上舞臺,是怎么考慮舞臺上的呈現效果的?比如,節目間隙有一幕幕家庭場景,再現了刀郎人的日常生活,每個節目又有著不同的主題。

        丁    偉:把刀郎文化搬上舞臺,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如何把這樣一個淳樸、獨特的文化搬上舞臺,同時不能破壞它的原生狀態,既要讓它有時代的特點,還要符合現代觀眾欣賞的標準,在這些方面確實做了很長時間的思考。通過多次采風,我們了解到刀郎人家很多獨特的文化,比如學習古蘭經、傳承古老樂器給幼小孩子的傳統。我們把這些節目中沒能體現的東西在家庭場景中展現出來。

        記 者:把這樣一種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帶到舞臺上,遇到過什么困難嗎?

        丁    偉:刀郎文工團的演員大部分來自鄉村,不會說漢語,我們在排練中以及之后到北京來合成,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的障礙。而且刀郎人對自己的藝術形式非常熱愛和執著,因此我們在排練過程中給導演組定下的規矩就是,一定要尊重當地的藝術家,一定要尊重當地的藝術形式,不要輕易地去改變他們。這些藝術家非常認真,他們努力將自己最好的狀態呈現給我們。

        記 者:這臺晚會的成功舉辦為我們帶來哪些經驗?

        丁  偉:如果說晚會獲得了一定成績,它來源于我們團60多年向民間學習的傳統。特別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說的,要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我們深入刀郎之鄉,努力扎根到他們的生活中,虛心地向當地人民學習,再精心篩選打磨,最后才把這場演出搬上了北京的舞臺。可以說,這臺晚會的震撼力來源于刀郎地區的生活。我們今后要繼續深入到民間向人民學習,繼續向少數民族同胞學習,在生活中尋找一切創作的源泉,這是我們永遠不會改變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