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古代文論的理論資源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4月22日07:26 李圣傳

        杜書瀛的新著《從“詩文評”到“文藝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對文學理論學科的古今源流進行了翔實考辨,梳理了中國文論從古代形態的“詩文評”對現代形態的“文藝學”的發展、蛻變歷程。日前,程正民、蒲震元、黨圣元、王一川、李春青、金元浦、袁濟喜、金惠敏等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該著展開了交流與研討。

        大家認為該著視野開闊,追求理論創新,以通觀古今流變與中外匯通的歷史眼光,對古代“詩文評”到現代“文藝學”的轉型進行了一次可貴的理論探索,并緊扣中華民族傳統審美心理結構對以“詩文評”為核心的古代文論和美學思想進行了新的系統論析,不但避免了“硬套西方概念”和“以西釋中”的種種弊病,表現了一定的理論自覺,而且觀點新穎、資料翔實、論析周密,對進一步開拓學術研究視野具有啟迪意義。還有專家認為該著從中國古人與西方的思維方式、“詩文評”與西方文藝理論與文學批評的比較立論,不僅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與體驗,還突顯了較高的理論品位。

        與會者肯定杜書瀛“其人其書其學”,凸顯“才、膽、識、力”。與會者高度概括了杜書瀛的為人與治學品格,認為其人溫厚樸實、提攜后學,其書彰顯學術氣象,其學則始終堅持“文學審美本質”并融貫各家。

        大家談到該著確立了兩種“模態范式”,為學界豎立起標桿。杜書瀛不僅對這種“范式”的轉化與蛻變有深入系統地爬梳與研究,還體現了其文論研究上“外在視野”和“內在視野”的融合。該著不僅在比較中確立了“詩文評”和“文藝學”兩大“范式模態”,更在以“史”帶“論”基礎上對從“詩文評”到“文藝學”衍變發展的邏輯線索進行了深入總結,為文學理論界豎立了標桿。

        與會學者們還就該著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學術意見,并加以了研討與爭鳴。這其中,分歧爭辯的焦點尤為集中地落實到“形態”與“對接”兩個關鍵問題上:一是“詩文評”究竟能否概括全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二是中國現代“文藝學”究竟是否從古代“詩文評”的邏輯轉化中線性發展而來?

        觀點之一:“詩文評”屬“集部”的尾部,僅是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形態”之一,并不能覆蓋或代表全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但從主流上看,大致呈現為“詩文評”線索,這需要在理論形態和作品分析中對其內涵外延作進一步申說,F代“文藝學”是“西化”的過程,與古人的思維方式存在較大區別,并且“詩文評”只是出現在魏晉之后,之前并沒有,此外,在中國古代諸多的“史論”與“經學”中也存在大量文學理論思想,卻并不叫“詩文評”。有學者指出“詩文評”僅劃歸在中國古代“經史子集”的“集部”中,并位于“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5大類的第4位,是專門收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面的書籍。然而,在“子部”、“史部”和“經部”中,諸如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也蘊含著大量而豐富的文學理論思想,卻并不屬于“詩文評”。有學者則認為盡管“詩文評”并不能代表全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但從主流看,中國古代詩學文論還是大致呈現為“詩文評”線索,據此,我們仍可以將“詩文評”視為中國古代文藝學的主流形態,只不過需要在理論形態和作品分析上作一些補充說明。

        觀點之二:用“詩文評”取代“文藝學”究竟有無必要?從“詩文評”到“文藝學”還存在以“小”接“大”的問題。因為“詩文評”和“文藝學”代表的是不同時代不同階段的理論產物,且“詩文評”并非古代文藝學形態的惟一樣式,而只是其中一個形態。問題的根本癥結在于:一是能不能用古代“詩文評”取代今天的“文藝學”,一旦取代,我們又當如何面對五四以后引進的一些西方文藝理論概念?二是古代“詩文評”與現代“文藝學”的對接,似乎有以“小”接“大”的感覺。

        觀點之三:現代“文藝學”是“舊范式”的摧毀與“新范式”的建立,是“斷裂”后的“新生”,與“詩文評”并無直接關聯,但積極吸納了中國古代文論的話語資源。有學者認為中國現代“文藝學”學科是新的話語范式的新建,它是特定學術語境中被建構起來的學科產物,實則與中國古典“詩文評”并無直接關聯,只不過現代形態的“文藝學”知識積極吸納了含“詩文評”在內的中國古代文論話語資源,并在充實和豐富中進一步完善發展了自己的學科話語體系。現代形態的“文藝學”是被建構起來的學科話語體系,這其中尤其包含馬列文論的話語知識,這些也都是當下文學理論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專家認為從“詩文評”到“文藝學”是一個“文化選擇”的過程,是“斷裂”后的“新生”,尤其是現代形態的“文藝學”,不僅繼承吸納了中國古代的文論傳統,還在全球化的跨文化交流對話中,廣泛吸納了其他學科的理論資源,并積極面向現實生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