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生態(tài)合力 改變浮躁文風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4月20日07:23 余三定 胡睿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文藝家:“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chuàng)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這也就是說要反對文藝創(chuàng)作浮躁風氣。今年兩會期間,文藝界的代表、委員們談得最多的話題之一是如何改變文藝創(chuàng)作的浮躁風氣。應該從創(chuàng)作觀念、作品批評、理論研究、評價機制等方面著手,憑借文學生態(tài)的合力來改變浮躁的文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則從不同的層面為營造健康的文學生態(tài)指明了方向。

        一

        在市場體制的大背景中,一些作者盲目追求利益,掀起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浮躁之風,具體表現為:追求高產忽視質量、迎合讀者忽視品位、追求銷量忽視創(chuàng)新。

        要改變這種狀況,作家要按照講話精神,在觀念上樹立精品意識,創(chuàng)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yōu)秀作品。優(yōu)秀的作品應該具有表現生活的豐富性、復雜性,思考生活的深刻性,引領生活的理想性。為了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作家首先要樹立“為人民”的創(chuàng)作目的,采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創(chuàng)作方法。任何文藝作品都以現實生活為對象,以生動傳神地表現生活為目的。作家的社會職責就是深入觀察生活、切身體會生活、用心表現生活,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象,描述人民的生存狀況、情感狀態(tài)、前進動向。由于作家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限、所接觸的社會群體有限,所以就有必要不斷突破自己的生活圈子,廣泛接觸和深入體驗社會各行業(yè)、各階層的生活。這樣,文學創(chuàng)作才能表現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特別是我們現在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人民的生活空前豐富和復雜。因此,作家比任何時期都有必要扎根人民與生活。不僅如此,文藝工作者還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chuàng)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chuàng)新”。作家作為知識分子,應該堅持獨立思考,在深入生活的同時,以相對獨立、客觀和理性的立場反思生活,并以形象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讓自己的作品體現深刻性。作為知識分子,作家的眼光和思想應該具有前瞻性,“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同時關注眼前和長遠利益、群體利益和人類利益、當下生活和理想生活。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要善于在人民的實踐和生活中發(fā)現美,更要通過“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它應該能夠敏銳地捕捉社會轉型時期人民生活中出現的新動向、新趨勢,從人類發(fā)展前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高度衡量這些變化,通過感人的藝術手法表現這些變化,用作品的藝術力量感召人們批判黑暗、克服困難、追求理想。

        二

        文學批評擔負了評判作品的責任,可以起到糾正創(chuàng)作風氣的作用。但近些年批評界也彌漫著浮躁之風:躲避價值判斷、躲避深度與崇高,為了名利不客觀地奉迎或棒殺,進行脫離作品實際的“研究”和“評價”。

        講話要求文藝批評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的批評品格。貫徹這些精神,將有利于扭轉文學批評中存在的浮躁風氣。與作家一樣,批評家也要明確“為人民”的目的。文學批評最基本的功能首先應該是分析、解讀作品,滿足人民群眾理解文學作品的需要;在引導閱讀中提高全民的精神文化素質。為了做到這一點,批評家也需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理解和把握復雜的生活現象,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這樣,他才能找到生活實際、作品特色和人民需求、普及提高之間的結合點,寫出既切合具體作品,又符合群眾要求,還能提升群眾水平的評論文章。文學批評的其他兩個基本功能是促進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批評理論和方法。前者要求批評家能準確地把握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征、趨勢,預見當代文學發(fā)展的方向,以深切的同情與當代作家對話,以歷史和藝術相結合的標準客觀理性地評價作品,幫助作家完善創(chuàng)作,引領當代文學健康地發(fā)展。要做到這一點,批評家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繼承優(yōu)秀的文學傳統、把握先進文化的高度和時代的文學風潮,以此建立自己評價作品的坐標。后者要求批評家在閱讀中擺脫個人偏見,建立寬容、理性、客觀的批評態(tài)度,學習先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評析作品的實踐中,探索既符合我國文學傳統和文學實際,又具有世界水準和個性特征的批評方法。所以,批評家不僅要扎根于生活與人民,更要扎根作品,以作品為堅實的基礎實現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批評。

        三

        人們普遍認為,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浮躁與評價機制相關。市場化的評價機制強調經濟效益,導致部分作家為利益而迎合消費、跟風炮制,生產遠離現實生活,在內容、思想、藝術諸方面缺乏特色的類型化“商品”。但是市場具有兩面性。它既遵循經濟規(guī)律,誘導作家追求功利;也回報優(yōu)質產品,真正的精品不缺市場,真正的經典必然暢銷。如果辯證地來看,文學消費者對某類作品的追捧正好反映了他們旺盛的文化需要。這表明,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條件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急待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急待提高。講話認為:“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面臨市場的喧囂,文學評價機制要選擇正確的方向,引導作家以精品贏得市場;相關的宣傳與監(jiān)管應該倡導以精品贏銷量的評價觀念,改變以銷量為惟一評價標準的現狀,引導市場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用優(yōu)秀的作品提升全民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水平。

        文學批評作為評價機制的一部分,可以規(guī)范和制約作家和市場,但評論著作本身卻很難獲得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批評者要么以“諛評”或“酷評”獲取利益,要么選擇理論大于實踐的學院派批評,在高校體制中獲得立身之本。不論哪種情況,緊扣作品的實踐派批評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既不受市場的歡迎,也難以符合學術的評價機制。本來,文學理論研究可以總結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成果,反過來再指導創(chuàng)作與批評。但學術研究的浮躁之風也難以遏止。學術活動的功利化和學術評價的過度行政化,導致學者們忙于弄項目、弄經費;學術研究對新領域和理論高度的一味追逐,導致了新問題、新理論、新方法層出不窮,但卻不能被有效實踐的奇怪現象。于是,理論研究正在逐漸喪失向實踐轉化的能力,創(chuàng)作和批評得不到及時的總結和引導,也得不到自我調整和提升的理論資源。當正確的文學評價機制、文學批評評價機制、文學研究評價機制缺位的時候,功利的機制就攪起了浮躁的心態(tài)。

        所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浮躁風氣,折射出整個文學生態(tài)的問題。寫作者的觀念、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和各種評價機制之間互為條件,當利益至上的原則充斥于整個文學生態(tài)的時候,浮躁風氣在所難免。因此,要改變創(chuàng)作的浮躁風氣,一方面要靠作家的自律,也要靠批評和各種評價機制的外在約束,在文學生態(tài)的合力中實現健康的文學創(chuàng)作。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還說:“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他不僅從精品意識、人民觀、生活觀的角度指明了作家自律的方向,也從批評標準、批評氛圍和體制改革的角度指明了建設文學生態(tài)的方向。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