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文學批評的獨立價值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1月21日07:18 宋家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對文藝批評的要求:“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怎樣才能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批評的獨立性再度引起人們的討論。當我們呼喚文學批評獨立性的時候,內心設定的是文學批評受制于政治、經濟、人情等的左右,或者成為文學創作的附庸而喪失了獨立性。這當然是當前以至于相當長時期里文學批評喪失獨立性的重要原因,對這些制約文學批評的外部因素的分析非常必要,然而,對于文學批評喪失獨立性內部原因的分析同樣重要。比如,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沒有學理的區分,文學批評成為文學研究的構成要件,從而消解了自身的獨立性,由此模糊了其文體特征,喪失了批評家的獨立價值,以及批評文章的讀者指向模糊等等問題,并未引起文學批評界應有的重視。

        文學批評的定位

        文學批評是對當下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及時作出審美判斷并進行富于個性的闡釋、評介的文字,文學研究則是對既往的文學現象包括作家群體、思潮、文學史演進等作學理分析、價值判斷、歸納總結的文字。即時和既往,是區別批評與研究的重要維度。文學批評家必須置身于文學創作現場,敏銳地發現新人新作,捕捉到新出現的文學現象,及時地給予評介、分析,作出初步的歸納總結,表達他的喜悅或者不滿,以專業的眼光引導讀者的閱讀,間接地影響著作家的創作。文學研究者與文學創作的現場卻必須保持必要的時空距離,以更為冷靜和理性的目光注視相當一段時間里的文學現象,從而作出更有深度的歸納與總結,在更寬廣的社會背景上,在對文藝流派、思潮的研究的基礎上,重讀、發現與總結、提升,使一些作品逐步走向經典化之路,為更廣泛的讀者所理解與欣賞。

        因此,文學批評的價值在于其中介和橋梁的作用。在文學的生態鏈中,它處于創作——批評——研究的中介狀態,同時它又起到創作——批評——讀者的橋梁作用。文學研究者通過批評的初步總結,進一步開掘出作品的價值和意義,發現規律,總結理論意義。讀者通過專業的批評,更為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欣賞作品的審美價值,否定和淘汰不好的作品,從而推動更有效的閱讀。作家通過文學批評對自己的創作有所啟示,寫出更好的作品。

        在文學的生態鏈中,文學批評是獨立的,文學批評不僅僅是文學研究的構成要件,文學批評家也有自身的獨立價值。但在當前的學科評價機制中,文學批評的獨立價值并未得到體現。比如,在高校學術評價中,在各種評獎機制中,重視“專著”而輕視“論文集”成為天然合理的現象。專著是與創作現場保持必要的時空距離研究的結果,而置身于創作現場的批評是不可能完成有價值的專著的。批評家要“專注”于創作現場,及時給予評說,論文集是他們在一定時間里學術成果的最佳體現。論文集中有一些參差不齊的文章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置身于現場,誰都可能看走了眼,誤解了作品。而一本論文集的整體分量又是完全可以判斷的。想一想印象派批評家李健吾,只有兩本薄薄的論文集,其中質量也參差不齊,倘在今天,恐連個副教授也不可得。這是今天許多批評家不能全心致力于文學批評的重要原因——他們要構建“專著”,哪還有時間和心境“專注”于海量的文學創作呢?

        文學批評的文體

        文學批評的文體也有自身的獨立性。由于批評處于創作與研究之間,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是批評文體鮮明的特色,批評更富于審美的感性的特色,研究則更多理性的色彩。文學批評家只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本質屬性,才會在寫作中自覺追求文學批評感性與理性融合的文體呈現方式。當前的一些文學批評文章正是由于作者對批評與研究的文體區分不甚了然,用文學研究的文體方式去寫文學批評文章,失去了普通讀者與作家的閱讀興趣,也失去了文學批評的價值和意義,而一些深受讀者和作家們歡迎的批評文章正是在文體上別有風采,如李敬澤、謝友順、何向陽等批評家的文章。

        我們回到魯迅。在魯迅那里,批評與研究區分得很清晰,因此他的批評文體也是范本。《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史略》無疑屬研究,文字是淺近的文言文;《〈二月〉小引》《白莽作〈孩兒塔〉序》等是對青年作家的推介文章,屬批評,文字卻是具有魯迅風格的白話文,就是《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那樣具有宏觀性質的文章,帶有綜合、概述的性質,文字也是流暢的白話文,而且很富于感性的色彩,因為這是對創作現場的文學批評。不僅是用什么樣的文字的問題,文體問題也不僅是文字的問題,而是思維、呈現方式的問題。批評家要始終保持著對文學作品形象、情感、意象、意蘊的敏銳感覺,不拋棄文學的審美感受,以感性的、形象的、靈動的文字呈現出來,才是好的文學批評文章。魯迅的《〈二月〉小引》從文體上說,就是一篇非常靈動的散文,融對作品的感性和對作品判斷、分析的理性為一體,理性的分析卻用感性的文字表述,極為生動流暢,我以為這是一篇從事文學批評的人不能不讀的好文章。

        當然,那種把文學批評也看作是文學創作的說法,在我看來也是不恰當的。從質的規定性上說,文學批評仍然屬形象思維的領域,只不過它離創作更近,需要保持更豐富的感性特征。從創作——批評——研究的過程來看,是一個感性逐漸遞減,理性逐漸上升的過程。文學批評處于兩者之間,它需要一種特殊的獨立的文體。有的把文學批評也當作創作來寫的文章,文字很感性很靈動,卻缺乏必要的歸納與判斷,停留于對作品的描述,或者自己的感受之中。這樣的文章也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作家會說,你還沒有我寫得鮮明生動,何必寫呢?

        文學批評的理論運用與讀者指向

        批評必然要依據一定的標準,它的背景是相應的理論,沒有理論的批評家,他的判斷是混亂的,成熟的批評家總有符合自己藝術個性的理論背景。理論在文學批評領域里與在文學研究領域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大約可以說,在文學批評領域中,理論的色彩應該相對淡化,在文學研究領域里則可以更為濃厚些。無論批評還是研究,理論的呈現方式都應該追求“化用”,而不能成為生硬的“套用”。所謂化用,即是已經對某些理論爛熟于心,成為評論家觀照文學現象的思想背景,舉重若輕、深入淺出,化用其原則與方法,而不是借助某些觀點、方法生硬地“解剖”作家作品,把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當作證明某些理論觀點真理性的材料。

        當前的文學批評家,尤其是身處高校的文學批評家們,往往以文學研究的方式進入文學批評領域,不是從文本閱讀的審美體驗出發,而是從理論概念出發,術語堆砌、生搬硬套、云里霧里,讓讀者和作家不知所云。作者自以為高深莫測,其實這樣的批評文章毫無意義。假如作者自己對某些西方文藝理論也還一知半解,又要強作高深,把鮮活的創作當作證明某些理論概念真理性的材料,那就更加讓人反感。

        在文學研究領域里,一定程度的“套用”理論還勉強可行,但在文學批評領域里,套用理論則是完全不能容忍的。因此,我對“文化批評”這個概念置懷疑態度。可以有“文化研究”,卻不能有“文化批評”。文學的“文化研究”是借助某種文化理論來研究文學,它可以不從審美感受出發,而文學批評不可或缺的是審美感受。文學批評必須以審美為前提,是靈魂在杰作中的漫游,審美的、藝術的杰作。一部作品是否給予批評家審美體驗,是決定你是否去寫批評文章的根本前提。若把一本文學性稀薄的作品“從文化的角度”吹得天花亂墜,這樣的文章起著誤導讀者、誘人上當的作用,消解了文學批評的公信力。

        作為追求文學批評獨立價值的批評家,寫批評文章時,他始終把普通讀者與作家作為自己文章的潛在閱讀者,而且是惟一的閱讀者,他可以不考慮文學研究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文章,更不考慮學術評價機制是否認可自己的文章。這樣,他就必須把文章寫得深入淺出、舉重若輕、行云流水,不能搞艱深晦澀、云山霧罩、故作高深。文學批評的讀者是普泛的,這與文學研究文章的讀者是專業的小圈子大不相同。當前的一些批評文章由于作者的讀者指向模糊,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寫給誰看的,是普通讀者和作家還是專業研究者?甚至兩不搭界,從而喪失了文學批評的意義。

        文學批評的獨立性牽涉許多問題,理想的文學批評仍然在我們的探尋之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