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2月24日07:23 王充閭

        我在少年時期曾經接受過系統的國學教育,后來從事文學創作,尤其是近20年,主要寫作歷史文化散文、歷史名人傳記,而開展學術研究,包括在高校兼課,同樣是把很大精力投放在傳統文化與國學方面。因此,當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感到特別親切,受到了巨大鼓舞,尤其是深化了認識,明確了方向,增強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堅定了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志趣與決心。

        我們黨歷來反對與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建黨90多年來始終強調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鑒于我們所肩負的空前繁重的偉大歷史使命和面臨的異常紛繁復雜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精辟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號召我們要立足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通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面向未來。也就是說,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從而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

        這里有三個關鍵詞:“精神命脈”、“重要源泉”、“堅實基礎”,它們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從歷史層面上、社會層面上、文化層面上,提升到了應有的高度。其根本宗旨,是從長遠大計、宏觀視野、戰略考量出發,通過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對社會的整合,塑造民族靈魂,提高民族素質。

        學習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基本價值判斷,愛國主義處于基礎性、全局性位置。由此進一步引申,結合自己的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實際,對于習總書記提出的:“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有了更深切的體會,覺得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傳承者,作為靈魂鑄造的踐行者,每個寫作者手中的筆是何等莊嚴,何等沉重!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對于實現中國夢,以及從優秀的傳統、鮮明的特色、突出的優勢、美好的愿景等方面講好“中國故事”、“中華奇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聯系當前社會思想和文藝發展的大勢,學習中我還認識到,習總書記之所以語重心長地發表了這一篇既高瞻遠矚又直面現實、切中肯綮的談話,在很大程度上,是洞察了當前整個社會特別是文藝界在繁榮發展的背后所存在的隱憂與弊端。伴隨著科技飛速進步、生產力大發展而出現的世界范圍內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傳統的流失、人類本性的摧殘——物質與精神的失衡,權力、金錢、享樂、感官刺激的膨脹,引發了有識之士向傳統、向自然、向相對樸素生活的適度回歸的設想。 其中以向傳統回歸,吸納民族傳統文化精華,致力于道德重建,為固本培根之舉。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一個本質的特征,是著眼于弘揚德性,砥礪品格;傳統遺失的直接后果,必然是道德底線的潰決。再加上市場經濟環境下,強調工具理性、功利主義,貨幣標準與人的欲望對接與契合,難免會產生人性異化。凡此種種,作為一種土壤,對于文藝這棵奇葩的生長必然會造成直接的影響。

        與傳統文化流失相對應,一個時期以來,學術界、文藝界確實存在著一股思潮,惟西方之馬首是瞻,從日常生活習慣到行為、語言方式日趨向西方看齊,有意無意地以西方標準為價值尺度,按照西方模式思考問題、表達意志;有的熱衷于炫耀、販賣西方術語、西方概念,而對中華固有的文化積淀、美學資源則缺乏挖掘與整理,更談不上傳承與弘揚了;有的甚至把中華美學精神的文化基因加以解構,使之變味、變型,被人調侃為“轉基因產品”。面對這種情勢,我們再來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指示,就感到至關重要、刻不容緩了。

        當然,我這么說,決不意味著在對待傳統問題上應該抱殘守缺,深閉固拒。正如人的生命需要多維營養,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樣需要吸收各種有益資源,需要多維的視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地發展繁榮起來。

        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深邃而豐富的蘊涵,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習、領會。就我當下直覺地感知,這對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無疑是提出了新的明確的要求。

        首先,在文藝創作中必須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體現它的精神、底蘊。這種體現,需要具有原則精神,旗幟鮮明,激濁揚清,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而在形式上,應該生動活潑,親切自然,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也就是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二是,要把追求真善美作為文藝作品的永恒價值。中國傳統美學把審美、藝術、人生作為基本內涵,其核心是審美胸襟和人文情懷的孕育。我們傳承與弘揚傳統美學精神,就應著眼于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幫助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培養審美情操。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強調人的品格修養,強調詩文的教化功能。習總書記曾明確表態:“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所以,這項工作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充分發揮優秀傳統詩文對于中小學生的審美養成與人格塑造的作用。

        三是,我們的文藝作品應該傳遞正能量,鼓舞人們積極進取,向上向善。作家藝術家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廣大受眾從作品中看到美好愿景,看到希望、夢想,看到光明在前。

        《文藝報》記者最近對我有一次采訪,除了要求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談些個人心得體會,還希望我能對年輕的作家同行提出一些建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說句心里話,真不想亂加指點;但又覺得“卻之不恭”,過去有“老馬識途”的成語——隨著歲月的遷流,積淀下來的經驗教訓就成了人生財富。我只想說一點,就是年輕的作家同行具有鮮明的優勢,但是亟需打好基礎。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我們應該像習總書記希望的那樣,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其中也包含著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獲取豐富的滋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