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米沃什的小小詞典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5月14日07:25
      切斯瓦夫·米沃什切斯瓦夫·米沃什
        《米沃什詞典》中英文版

        在1997年,已經86歲的波蘭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寫出了自己的回憶錄——一本特別的書,以詞典形式講述了自己想講的人與事,書名就叫《米沃什詞典》(Milosz’s ABC’s )。若干年后,此書由詩人西川和北塔依據英文版譯成漢語。在米沃什看來,詞典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成為一件替代品,替代一部長篇小說或回憶錄,替代一篇冗長的有關20世紀的文章。簡練,跳躍,無拘無束,隨心所欲,一生的濃縮和取舍,全在這20來萬字的書里了。

        我們不妨也以時間和空間為基本線索,為米沃什編一本小小詞典,期望大致勾勒出他的人生軌跡。

        立陶宛

        在米沃什的記憶中,立陶宛富于神話和詩意,出生在這樣的國度是幸福的。由于祖輩都講波蘭語,盡管出生于立陶宛,米沃什卻始終認為自己是波蘭詩人。

        1911年米沃什出生時,立陶宛依然屬于俄羅斯。他曾跟隨父親在俄羅斯各地生活。俄羅斯的風光和文化,進入他的童年,也滲入他的血液。

        維爾諾

        立陶宛首府,一個奇妙的城市:“巴洛克建筑移植到了北方的森林,歷史寫在每塊石頭上,有40座天主教堂和許多猶太教堂。”這里,人們發現密支凱維奇的許多印跡。米沃什曾說密支凱維奇有“一種永遠無法理解的魔力”。

        莊園、自然、美好的少年和青春時光、多民族的共存……想到維爾諾,米沃什會首先想到這些,還有詩歌以及無數難以忘懷的親友形象。當然,他也會想到它的窄小、脆弱和四分五裂,以及戰爭留下的創傷。

        他一直記著一個小女孩:“我看著她單薄的、裸露的肩膀,細小的胳膊,一股我從未體驗過的情緒涌上我的喉嚨,那是一股溫情脈脈的、歡天喜地的、無以名狀的情緒。”他覺得這也許就是他的初戀,那年他才8歲。

        維爾諾大學

        米沃什在此攻讀法律,并開始詩歌寫作。在政治上,他有強烈的社會主義傾向;在文化上,又絕對地追隨西方。閱讀馬克思,閱讀密支凱維奇,也閱讀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萊爾和叔本華。

        他表現出對旅行的興趣。上學期間,就曾與同學偷偷游覽了巴黎。之后,游歷過許多國家:法國、意大利、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等。這些旅行讓他遭遇了一段又一段的情感。

        華    沙

        1940年,米沃什面臨一個抉擇:是留在立陶宛當蘇聯公民,還是逃往華沙。愛情的呼喚讓他選擇了后者。那是一次危險的旅程。

        在德國占領期間,他參加過各種抵抗運動,創作并編輯了不少反法西斯詩歌。戰后,一直在電臺和政府部門工作。詩人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機遇在悄悄來臨。

        背   叛

        35歲時,米沃什被任命為波蘭駐美國大使館文化參贊。5年后又到巴黎工作。在常人眼里,他屬于“事事順當的那種人”,前程無限廣闊。然而,偏偏在這時,他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開始毫無保障的生活,就像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冒險。那一刻,誰都無法理解他。“叛徒”的咒罵聲在他的背后響起。

        是什么讓他如此的決絕?他自己說的話似乎回答了這一問題:“當詩人們發現,他們的詞語僅僅指向詞語,而非理應被盡可能忠實地描繪下來的真實時,他們陷入了絕望。”

        在狂呼亂叫之中,在神魂顛倒的囈語里,

        在喇叭尖叫、鑼鼓喧鬧的場合

        保持分寸便是最有力的抗議。

        普通人已經失去了說話的權利

        像魚張著嘴巴在養魚缸中默默地游覓。

        我對命運的安排逆來順受。畢竟我只不過是人。

        然而,我感到痛苦,渴望變成跟魚一樣的生命。

        ——《魚》(韓逸 譯)

        當保持分寸已不可能,當變成魚的渴望已成奢望,米沃什顯然絕望了,于是,索性自我放逐。

        離    去

        比起流亡,我覺得“離去”更適合米沃什。流亡是某種無奈,而離去卻是一種自覺,一種選擇和承當。

        米沃什的人生似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離去,既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離去甚至成為他的詩歌主題:

        離開了一片火海的城市,

        我回頭望著身后的路徑,

        我說:“讓荒草掩沒我們的足跡,

        往事讓死者去訴說,

        我們該成為狂暴的新一代,

        把那里的幸福和邪惡統統擺脫。

        我們走吧。”火焰的劍

        為我們開辟了世界。

        ——《離去》(王永年譯)

        當米沃什最終離開自己的祖國時,除了詩歌和閱歷,他幾乎一無所有。詩歌,能劍一般地為他開辟一個新的世界嗎?不管怎樣,離去意味著未知和挑戰,而未知和挑戰總能讓米沃什激動。

        巴    黎

        身份改變,巴黎的面貌也在改變。

        米沃什感慨,在巴黎度過的10年極為艱難,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德國占領期間還要艱難”。沒有基本保障和固定工作,靠做零星的翻譯或寫零星的文章掙取微薄的收入。口袋里常常只剩下“最后一個法郎”。

        在巴黎出版的《被禁錮的頭腦》一書讓米沃什多少獲得了一點名聲。但寫這樣的書只是一種義務,而不是他真正的抱負。他的抱負還是在詩歌,在文學上。

        即便過了許多年,想起那段生活,米沃什依然心有余悸。因此,他打算再一次離去:離開巴黎,前往美國。

        美    國

        有好幾年,美國的大門不肯對米沃什開放。有一天,他的妻子突然情緒爆發,沖著美國簽證官大聲吼道:“你們會為此后悔的,因為他將獲得諾貝爾獎。”

        多么準確的預言啊。20年后,米沃什果然因為“強烈的情感,還加上嚴格的訓練和確切無誤的洞察力,描述了人類在激烈沖突世界中的境地”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米沃什詞典》中有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20世紀80年代的一天,米沃什作為特邀貴賓坐在白宮,接受里根總統親自為他頒發的獎章,以表彰他對美國文化作出的杰出貢獻。那一刻,他想到當年辦理簽證時遇到的重重困難,不由得輕輕一笑。

        在米沃什眼里,美國是個矛盾的混合體:壯麗和貧乏、人道和非人道、友善和孤寂、忠誠和虛偽、成功和墮落。米沃什成功了,但他總是牢記:這要歸功于他的幸運之星而非他自己。

        伯克利

        米沃什回憶:“1948年,當我來到舊金山時,我還不知道海灣對面的城市將注定成為我此生最為長久的居住之地。”

        這也許就是命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語言文學系教授,提到米沃什,我們通常會想到他的這個頭銜。

        在某種程度上,米沃什讓伯克利變得名氣更大。

        詩歌和詩人

        和其他詩人不同,米沃什似乎是在不知不覺中寫出許多詩歌的。

        他為詩歌下的定義是:對真的熱烈求索。他說,“無論科學還是哲學都改變不了這一事實:詩人面對著天天都顯得嶄新、神奇、錯綜復雜、難以窮盡的世界,并力圖用詞語盡可能地將它圈住。這一經由五官核實的基本接觸,比任何精神建構都更為重要。這一模擬真實、忠于細節的永不滿足的愿望,確保了詩歌的健康,并使它得以在任何艱難時世幸存下來。不管尼采會說什么,命名事物的行為本身就要求詩人相信事物的存在,相信世界的真實。”

        他認為:“一個詩人如果拒絕面對兇惡殘暴、弱肉強食的現實,就如同生活在愚昧的失樂園里。”

        真理和真實、人生和歷史,這其實就是米沃什詩歌一貫的主題。他無法背對公眾,無法背對20世紀血腥的歷史,去追求什么美學上的完美。寧可粗糲一些,寧可殘缺一些。他的平實、他的雄辯、他的堅硬、他的冷峻、他的滄桑感和悲劇感、他的道德傾向和人道主義情懷,統統來源于此。

        諾貝爾文學獎

        一道強光,照亮了這位原本完全有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的詩人。

        一個講壇,讓他有機會向全世界發出了聲音。

        “天哪,要把真話說出來的誘惑,有如奇癢,變成一種不讓人想別的什么的強迫觀念。”

        他說出來了,并贏得了人們的掌聲。

        我在星空下散步,

        在山脊上眺望城市的燈火,

        帶著我的伙伴,那顆凄涼的靈魂,

        它游蕩并在說教,

        說起我不是必然地,如果不是我,那么另一個人

        也會來到這里,試圖理解他的時代,

        即使我很久以前死去也不會有變化。

        那些相同的星辰,城市和鄉村

        將會被另外的眼睛觀望。

        世界和它的勞作將一如既往。

        ……

        ——《誘惑》(張曙光譯)

        波蘭語

        一個“背叛者”,長期生活在海外,精通俄語、法語、英語等,可卻始終緊緊抓住波蘭語不放。

        米沃什自己的解釋是:“我越是遠離家鄉,就越要找到我和那個來自謝泰伊涅和維爾諾的故我的關聯。”

        這是內在的根的召喚。這同樣是愛:“我們沒有辦法解釋對一種語言的愛,正如我們無法解釋對母親的愛,兩者可能就是一回事。”波蘭語對于米沃什,就是母親的語言。

        他用母親的語言做了大量的工作:編輯并幫助翻譯《戰后波蘭詩選》《波蘭文學史》《茲別格涅夫·赫貝特詩選》等等。如果說史沃克萊茨讓世界了解到捷克文學,那么,米沃什則讓世界讀到了真正的波蘭詩歌。

        背叛,實際上成為另一種忠誠。

        作   品

        米沃什曾說過這樣感傷的話語:“因為我們生活在時間之中,所以我們都服從這樣一條規律,即任何東西都不能永遠延續,一切都會消失。人在消失,動物、樹木、風景也都在消失。”

        而不會消失的興許就是那些詩歌和作品了,西方因此有人稱作家為“不死的人”。

        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蘭克拉科夫去世。他最后的歲月便在這座城市安靜度過。一個耐人尋味的歸宿,仿佛畫了一個圓圈。終此一生,米沃什著有《凝凍時代的詩篇》《三個冬天》《獨立之歌》《白晝之光》《詩的論文》《沒有名字的城市》《日光從何處升起,在何處下沉》《二度空間》等詩集,以及不少小說、隨筆、論文和翻譯,還有回憶錄《米沃什詞典》。

        詩人就活在他的詩歌中了。

        因此是你的命運揮動你的魔杖

        喚醒暴風雨,沖過暴風雨的中心,

        暴露紀念碑像灌木叢中的巢,

        雖然你曾想要的只是摘一些玫瑰。

        ——《尾聲》(杜國清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aaaaaa毛片| 国产一区风间由美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成人在线激情网|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女生喜欢让男生自己动漫|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大尺度视频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精品久久国产视频|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老司机带带我懂得视频| 成人αv在线视频高清|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冬月枫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二级毛片在线观看| 好大好爽快点视频| 国产步兵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浪荡秘书伺候办公室h| 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狠狠色综合图片区| 美女被爆羞羞网站免费| 五月天国产视频|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1024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nanana最新在线视频免费观看网| 永久免费bbbbbb视频| 国产a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