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批評是文藝批評中一個重要的傳統。一般認為最有影響的是五種批評模式:倫理批評模式、心理批評模式、社會批評(或者說社會歷史批評)模式、形式主義批評和原型批評。除此之外,還有所謂印象主義批評、文化學批評、文體學批評、新批評、結構主義批評、解構批評、讀者批評、女權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等等。而在這些批評流派中,倫理批評無疑是歷史最悠久的。倫理批評的實質如同批評流派的紛繁一樣,也眾說不一。簡單地說,倫理批評是以作品為紐帶,考察作者與作品、作品與社會、作品內部等的倫理內涵、道德效果、道德境界的文學研究活動。
但是,在我國的文藝批評實踐中,倫理批評一直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壓力并走過一條坎坷曲折的道路。造成倫理批評備受攻擊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文藝實踐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把倫理批評庸俗化、機械化,極大損害了倫理批評的聲譽和形象,直接導致在新時期后的文學藝術發展中,批評界對倫理批評三緘其口。倫理批評在批評活動中一度銷聲匿跡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近幾十年來文藝思潮的興起與活躍。在倫理批評模式之后,西方文藝理論在超越古典主義批評傳統的過程中不斷涌現新思潮新流派,現代主義批評以表現主義、象征主義和唯美主義為先導,以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為主體,開始占領批評陣地。文學批評的中心從內容轉移到形式和技巧、語言。由此,傳統的倫理批評自動退出了批評舞臺的中心位置。
當然,文藝批評模式的轉換也有批評活動自身的規律的作用和影響。文學批評理論是一個歷史的知識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新的批評模式與舊的模式是多元并存的關系。各種批評模式在解釋文藝現象時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合理性,并且存在必然的競爭與比較,批評家可以根據趣味和客觀對象的要求選擇批評模式,但試圖以一種模式取代其他模式完美解釋文藝現象是非歷史的觀點。在當代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主要是市場經濟條件。
從近20年的文學變革看,文學創作界在對過去政治敘事、革命敘事中政治倫理價值至上的傾向矯正的同時,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即完全排斥對文學的道德評價。新時期文學大多數還是著重于形式上的探索,比如敘述方式、敘事技巧、語言風格、文本結構等等,追求文本形式上的審美價值。這些借鑒和探索無疑對拓寬我們的審美視野、豐富我們的審美生活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創作導向的基本特征是顛覆中國漢語文學的傳統審美習慣,遠離時代社會生活、疏離人民熟悉的生活和情感經驗,也就是說文學成了作家個人游戲娛樂的方式,而不是要對大多數讀者提供精神產品。隨著市場經濟規則從單純的經濟領域越來越廣泛地深入到文化領域,文學創作所呈現出來的以女人、欲望、身體為訴求對象的“下半身寫作”、“美女寫作”、“身體寫作”;以“酒店與酒吧”、“別墅與汽車”、“金錢與權力”、“美女與時尚”為訴求對象的消費主義寫作、享樂主義寫作;以“嗨曲”、“搖頭丸”、“酷爽暈”、“郁悶”、“一夜情”、“網戀”等為符號的“青春寫作”、“情色寫作”等等,已經發展到充斥整個出版和閱讀市場。這些作品訴諸大眾的淺層欲望,以滿足大眾的窺探心理而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些作品不僅解構了文學的價值與意義,而且對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都起著不可低估的銷蝕作用。在這一創作現象的滋生和蔓延中,倫理批評的缺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倫理批評視野下,當下文化毋庸置疑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現象。在當下最有代表性、最突出的現象是,消費文化以及在消費主義影響下產生的文學商業化、時尚化、娛樂化現象對主流文化的沖擊。消費文化是20世紀后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消費構成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在消費社會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消費文化的前提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擴張,生產擴張的結果是閑暇和消費活動的增長。資本主義文化研究中的消費主義,其實就是已然承載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方式的消費價值取向。在這種生活方式中人們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征意義。
消費主義觀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滲透到文化的生產和消費過程。接踵而至的是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或者悄然退出、或者被擠出了文化市場的主導位置。通俗文化、快餐文化、情色文化、時尚文化等幾乎壟斷了中國的文化市場,張揚欲望和享樂、以宣泄和釋放為目的的消費文化鋪天蓋地,“創造、風格、藝術被策劃、工藝、操作所代替,中國文化進入了一個大眾文化的時代”,它意味著“中國主流文化開始醞釀著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即從政治、啟蒙文化向娛樂文化的轉變。
從倫理批評的角度來看,消費主義對文化的一個突出影響是抹平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高雅與通俗、價值與娛樂之間的界限。為消費文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通俗文化辯護的學者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這種文化是文化民主的反映,是對精英知識分子話語霸權的一種反撥!霸谝环N受到嚴格限定的社會等級制中,文化標準和鑒賞力仲裁的產生與保護,都要由精英知識分子們來進行”,而以消費主義為特征的大眾文化使民眾能夠“獲得一種大眾文化、不依賴知識分子們對這種文化的鑒賞和對它的樂趣進行界定”的文化。因此,通俗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等都是懷疑和否定的,因為其判斷標準是精英知識分子制定的,而不是大眾的價值觀的反映。在我國當下的文化界,一批人對魯迅等現代作家的否定、一些文學娛樂現象的出現以及對現代詩歌終結的狂妄宣言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對上述通俗文化理論的一種創作上的印證。這一現象中暗含的是文學、文藝如何面對大眾,文藝的價值和意義究竟如何體現批評倫理意味的問題。
因此,無論是從當下復雜環境中繁榮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文學的健康發展、文學良好生態的建立等角度來看,倫理批評都不應該遮遮掩掩或是無所作為,而是應該理直氣壯、科學理性地發揮應有的作用。(李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