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紅色家園”征文 >> 正文

      歌聲里的延安(喬忠延)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4月27日09:50 來源:人民日報 喬忠延

        古往今來,預(yù)知一個時代的興衰,最簡便的辦法就是聽歌謠。歌謠里有世相,有社情,有民意。春江水暖鴨先知,歌謠也一樣,能知曉時代江水的冷暖。

        自上世紀(jì)60年代首次前往延安以來,我一次又一次攀上那片黃土高原。原野上的山丘、平疇都是坦蕩的,溝壑更是敞開胸襟供你觀覽,可是我總難領(lǐng)悟其旋轉(zhuǎn)乾坤的奧秘。我不得不承認(rèn),那布滿褶皺的高原,猶如一部典籍,深蘊著無窮無盡的滄桑世理。好在不時有歌聲縈繞耳際,仔細(xì)辨識,里面飛揚著中國共產(chǎn)黨由弱到強的旋律。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

        咱們中央紅軍到陜北

        一桿桿的那個紅旗喲一桿桿槍

        咱們的隊伍勢力壯

        千家萬戶把門開

        快把咱親人迎進(jìn)來

        熱騰騰的油糕擺上桌

        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

        圍定親人熱炕上坐

        知心的話兒飛出心窩窩

        ……

        火辣辣的音韻熱烈烈的心,一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唱出了一段崢嶸往事。1935年秋日,中央紅軍踏上陜北的土地,與陜北紅軍會師。一個新的落腳點和一個新的出發(fā)點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最具亮色的節(jié)點。在困苦中生活的底層百姓,望著那呼啦啦飄動的鮮艷紅旗,猶如看到翻身解放的希望,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千家萬戶敞開大門迎親人,熱騰騰的油糕擺上桌,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再圍定親人熱炕上坐,把知心的話兒盡情訴說。多么溫馨的場景!

        然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一陣熱乎就能撥云見日,就能撿到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要付出辛勞,付出代價,甚而付出生命。進(jìn)入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打拼的既是戰(zhàn)斗實力,也是經(jīng)濟實力。前線打仗流血犧牲,后方支前保證吃穿,這是起碼的,必需的。可是,就在這必需的日子里,不知不覺邊區(qū)民眾的負(fù)擔(dān)加重了,不該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了。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中有這樣一段話:“那年邊區(qū)政府開會時打雷,垮塌一聲把李縣長打死了,有人就說,唉呀,雷公為什么沒有把毛澤東打死呢?我調(diào)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公糧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興。”事情發(fā)生在1941年6月3日下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延安楊家?guī)X小禮堂召開縣長聯(lián)席會議,討論征糧工作。突然風(fēng)起云涌,暴雨傾盆,一個炸雷擊斷了禮堂的一根木柱,坐在旁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觸電身亡。噩耗傳開,人們借題指罵:“老天爺不開眼,響雷把縣長劈死了,為什么不劈死毛澤東?”保衛(wèi)部門聞訊,便當(dāng)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從警衛(wèi)員口中得知,趕緊加以阻止。

        豈料,按住葫蘆浮起瓢,又一樁謾罵毛澤東的事情發(fā)生了。這事不用追查,罵人的是清澗縣的伍蘭花。伍蘭花男人多病,無力勞作,上有年邁的婆婆,下有三個幼小的孩子,全靠她種地養(yǎng)家。這一日,鄉(xiāng)村干部來到伍蘭花家催繳公糧。無論鄉(xiāng)村干部說多少好話,伍蘭花一聲不吭。說多了,伍蘭花從炕洞里抽出一小口袋谷子,扔到門邊,氣呼呼地說:“拿去吧,這是我們一家的活命糧……”不識相的干部居然提起要走,伍蘭花一下?lián)涞娇诖希ё〔环拧8刹繆Z糧,伍蘭花大罵:“拿走吧,把我們一家餓死!前一陣子打雷,怎么不把毛澤東打死!”伍蘭花被抓起來帶到了延安,決定以反革命罪處決。

        如果伍蘭花就這樣走向生命的終點,不但那一家老小沒人養(yǎng)活,恐怕中國革命的歷史也會是另一番模樣。巧就巧在,當(dāng)時中央主辦的《情況匯報》刊登了這件事;巧就巧在,毛澤東由此看到了這件事,看到了就沒有輕易放下。他要見伍蘭花,軍委總部保衛(wèi)部長錢益民很快把她帶來了。伍蘭花知道要槍斃她,一臉怒氣。毛澤東問她:“你為什么讓雷劈死我呢?”此時,伍蘭花才明白他是毛澤東。她仍然一聲不吭。毛澤東和氣地說:“要我死嘛,你總得說出個由來嘛!”伍蘭花又惡狠狠地罵:“雷打不死,就讓火燒死;火燒不死,就讓水淹死!反正咱活不下去嘛!”毛澤東倒了一杯水,送給她,說:“你為啥活不下去?說出來,讓我聽聽。”伍蘭花這才一氣把滿肚子苦水全倒出來。中央紅軍來后,她家分了五畝地,政府收的公糧少,家里的糧食吃不完,踏實過了幾年好日子。這幾年變了,干部只管多要公糧,交過糧她家粒米不剩,一家人如何過活?

        毛澤東聽完心揪緊了,眉蹙起了。此時,不再是快把親人迎進(jìn)來的那時,不是擺上熱騰騰油糕、捧上燙滾滾米酒的那時,而是干部只管多要公糧、群眾難以活下去的窘?jīng)r。他吩咐錢益民把伍蘭花送回去,不要再收糧,還要給予救濟。然后,毛澤東憂心忡忡地朝延河邊走去。不知滾滾延河水能給毛澤東什么智慧,但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僅是放走伍蘭花,如果僅僅救濟伍蘭花一家,中國不會是現(xiàn)在的面貌。

        花籃的花兒香

        花籃的花兒香

        聽我來唱一唱

        來到了南泥灣

        南泥灣好地方

        好地方來好風(fēng)光

        到處是莊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灣

        處處是荒山

        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

        與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舊模樣

        是陜北的好江南

        ……

        這首頌揚南泥灣的歌曲當(dāng)然要比伍蘭花的罵聲悅耳動聽,流傳也要遠(yuǎn)得多,在一個階段幾乎家喻戶曉,人人張嘴能唱。可是我分明覺得,就是伍蘭花的罵聲催生了南泥灣的歌聲。讓我們打開那段往事。延安的大生產(chǎn)運動不是1941年開始的,然而此時明顯加大了力度。1942年,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干會上做了《經(jīng)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他指出了在解決財政的問題上“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與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的錯誤,提出“發(fā)展經(jīng)濟,保障供給”,而且要“公私兼顧”,“軍民兼顧”。要“軍民兼顧”,順應(yīng)革命形勢,讓迅速發(fā)展的部隊有飯吃,還不能餓著群眾,那就要自己動手,發(fā)展生產(chǎn)。三五九旅無疑就是大生產(chǎn)運動的一面旗幟。

        初進(jìn)南泥灣,亂木雜草叢生,連個住的地方也沒有,戰(zhàn)士們露宿野外。不過,“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嶺要糧”卻是他們的行動指南。他們砍伐樹枝搭窩棚,借助土崖挖窯洞,有了棲身之所。挖野菜、采野果、捕野獸,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開荒沒有工具,就收集廢銅爛鐵,自己制造。缺少衣服,夏天干脆光著膀子開荒。學(xué)習(xí)沒有紙張,就剝樺樹皮代替……

        毫不夸張地說,戰(zhàn)士們每天睜開眼睛面對的就是四個字:艱難困苦。可就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里,誕生了古今中外罕見的一項制度:“生產(chǎn)時不得早到和遲退”。我自上學(xué)至工作,看到的制度都是“不得遲到和早退”,從未聽說過“不得早到和遲退”。然而,三五九旅的英杰們卻天未亮就上山開荒,天漆黑了,還不肯收工。于是有了這最為奇特的規(guī)定。

        看看成果吧!1941年,全旅開荒地一萬一千多畝。1942年更上一層樓,開荒兩萬五千畝,種糧食兩萬畝,種菜五千畝,還開墾水田,成功試種了水稻。蔬菜全部自給,糧食可以自給三個月。他們飼養(yǎng)家畜家禽,牛、羊、豬、雞、鴨、兔,無所不養(yǎng),保證每人每月有三斤肉可食。隨之,一排排窯洞,一幢幢房舍,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在這些窯洞和房舍里,出現(xiàn)了紡織廠、木工廠、造紙廠、制鞋廠、肥皂廠,出現(xiàn)了磨坊、油坊、車馬坊。到了1944年,全旅吃、穿、用全部自給自足,不但不要政府供給,還上交糧食一萬石。

        朱德總司令走進(jìn)南泥灣,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興奮賦詩:“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僅告成,戰(zhàn)士粗溫飽。農(nóng)場牛羊肥,馬蘭造紙俏。……熏風(fēng)拂面來,有似江南好。”

        有似江南好,這不是歌詞里“陜北的好江南”的先聲嘛?!是陜北的好江南,是陜北的米糧川,是自給自足的典范,是減輕民眾負(fù)擔(dān)的榜樣!“花籃的花兒香”,唱出的是關(guān)心民瘼、情系民生的歌謠。

        東方紅太陽升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

        我主觀認(rèn)為,這首歌在陜北唱響時,雖然日寇沒有宣布投降,但投降是必然的了;雖然蔣軍還沒有敗退,但敗退是遲早的。歌聲激活的是歷史大勢的強大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已將根深扎在人民當(dāng)中。緣此我一直揣度,那一日送走伍蘭花,毛澤東來到延河邊,面對滔滔延河水,他會以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感言警示自己。或許,警示他的不是唐太宗之言,而是荀子吟詠的格言“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抑或,根本勿用流水啟迪,在延安北部的米脂縣,就展示著天下興亡的活標(biāo)本。

        從米脂揭竿而起的是李自成,揭竿而起的原因是沒飯吃。崇禎元年官員馬懋才曾在《備陳大饑疏》寫道:“臣鄉(xiāng)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之后,樹皮剝食一光,“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慘不忍睹。李自成起義,萬民響應(yīng),勢若烽火燎原,終結(jié)了明王朝。其時流行的歌謠是:“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一個“不納糧”,就讓李自成贏得民心,贏得天下啊!早在《湘江評論》中就寫下“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的毛澤東,何嘗不懂得這顯而易見的道理,只是知易行難,難也要行。當(dāng)毛澤東從延河邊回到窯洞,和林伯渠等人交談時,即堅定了這樣的決心。

        于是,大生產(chǎn)運動才會高潮迭起。從中央領(lǐng)導(dǎo)人到部隊?wèi)?zhàn)士都投入了火熱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毛澤東也在楊家?guī)X為自己開出一塊土地,種上茄子、洋芋、西紅柿,還有他喜歡吃的辣椒。每當(dāng)他在地里耕耘,上山開荒的戰(zhàn)士看見,勁頭鼓得更足。何止墾荒種地,織布紡線也成為家常事。中央機關(guān)還進(jìn)行紡線比賽,周恩來、任弼時還獲得先進(jìn)稱號。唯其如此,才會涌現(xiàn)三五九旅這樣的典范。前有標(biāo)兵,后有追兵。延安的大生產(chǎn)波瀾壯闊,1943年的糧食產(chǎn)量,比1942年普遍增長百分之五十以上。產(chǎn)量增加,征糧減少,民眾安居樂業(yè),幸福生活又回來了。

        這日,佳縣農(nóng)民李有源起個大早,挑一擔(dān)木柴進(jìn)城去賣。恰巧一輪紅日從東方天際噴薄而出,霞光滿天,他禁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放開喉嚨唱出聲來。于是,一首《東方紅》的歌曲就這么隨著朝陽噴涌而出。謀幸福原先是謀生計。不過,《東方紅》確實唱出了當(dāng)時的人民心聲。

        如果說,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中國工農(nóng)紅軍初到陜北,只是找到了落腳點,那此時才算是扎下了深根。根深葉茂,一棵參天大樹吸取黃土地的乳汁,挺拔成大地上的蒼翠綠蔭。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xué)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