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關于“新文化電影展”的文化思考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6月15日11:50 來源:中國民族報 牛頌

        ●我們舉辦電影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介紹電影、認識電影、消費電影,而且是改變電影。不是把電影推向無文化娛樂,而是崇尚電影的文化價值,承擔起文化堅守的責任,協調好文化與金錢的平衡,并力求以品質贏得時間的尊重與歷史的鐘愛。

        我們已經處在談論文化、思考文化的時代,不像我們的父輩談論最多的是“革命”,改革開放以后人們談論最多的又是“經濟”,21世紀的中國已進入一個“無事不文化”的時代。人們喜歡把什么都說成文化或與文化相聯,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行文化,病老升天有喪葬文化、修身養性有“發呆文化”、賞鑒古玩有收藏文化、掘墳挖寶有盜墓文化……

        北京民族電影展創立的專題展“新文化電影展”正是這種大背景下的產物。它的“文化”有正宗的源流,是取自“文化電影”這個概念。這本是界定人類學電影的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觀點!靶挛幕娪罢埂蓖卣沽恕拔幕娪啊钡膬群蛊洳粌H僅指向人類學電影,還包括了故事片、紀錄片以及民族志電影,所以統稱為“新”。而 “新”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對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文化堅守給予肯定,也是對這類中國電影特有優勢的張揚。

        舉辦北京民族電影展,從展映到學術討論、藝術研討,不下300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我深深感到,當代少數民族題材故事片是有紀錄文化的功能的。而且這類故事與其他“快餐”電影不同,當它成為歷史后還可供人類學學者研究。在本質上,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與傳統人類學領域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方法驚人相似。這種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具有很大的實踐和理論潛力,而這種潛力的提升在認識博大而復雜的當代文化中具有寶貴的價值。

        第六屆北京民族電影展延續“2012新文化電影展”,推出了“2015新文化電影展”。這個展映專題因為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加入,而使得紀錄片特別是民族志電影得以集中展映,使“新文化電影”真正豐富起來。一方面,將傳統的“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從故事片擴展到紀錄片、民族志電影等更廣泛的領域;另一方面,將傳統的人類學電影考察范圍擴展到具有文化紀錄價值的故事片、紀錄片和專題片。這促進了一種電影文化的互動,即用“電影眼”的影視手段表現人類學,實現民族志電影“真實與美學”的平衡;用“人類眼”的人類學情懷豐富和深化影片的文學品質和深度。

        在這次影展中,《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遷徙》、《公主為奴》等故事影片的人類學價值得到廣泛認同;而《雨果的假期》、《32》、《大河沿》、《獻牲》等紀錄片以及“百年鄂倫春”展的4部民族志電影,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大眾感受到了民族題材紀錄片的魅力,看到了大變革社會中文化變遷和延續的影像奇觀。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新文化電影展”的創新都是成功的。

        然而也有學者質疑,“新文化電影”的概念不易把握,過于寬泛。這種質疑其實是來自于當下對“文化”本身定義的困惑。我個人認為,在對文化種種不同的定義中,把文化的實質定義為觀念形態,人類精神生產的產物,是理論世界、價值世界、意義世界的觀點,是比較正確的。比如電影是一種文化,指的是文化本不可目視,通過電影這一物質載體,把不可視的文化變成了可視的文化,為觀眾所感知、所體悟、所接受。當然文化不可能只從文化自身得到解釋,必須從文化與社會、經濟、政治等關系的角度,才能真正得到解釋。

        我們舉辦電影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介紹電影、認識電影、消費電影,而且是改變電影。不是把電影推向無文化娛樂,而是崇尚電影的文化價值,承擔起文化堅守的責任,協調好文化與金錢的平衡,并力求以品質贏得時間的尊重與歷史的鐘愛。人創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文化具有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的價值和力量,應當通過諸如電影等載體體現出來,深深地熔鑄于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就是“新文化電影”的理想境界,這也是“新文化電影展”孜孜以求的目標。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