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土家族是聚居在中部武陵山區的一個山地民族,因武陵山區地理環境特殊,村落民居建筑和集鎮建筑是土家族的主要居住形式。集鎮建筑是相對于村落民居而言,是指在商業貿易中心或貨物集散地形成的人群聚落點。集鎮建筑除了保持村落民居建筑的所有功能外,還承擔著商品交換、貨物存放、客人飲食、住宿、聚會、休閑娛樂等功能,由此衍生出會館、學校、廟宇、鴉片館等公共活動場所。土家族古鎮大都是清末民初遺存下來的吊腳樓、石板街、商業會館、寺廟等建筑群落,是土家族地區獨特的文化空間,集鎮不僅是人群聚集、商業貿易的場所,也是土家族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集中場所。
選址布局“天人合一”
土家族集鎮建筑的選址有別于村落民居建筑,首先必須交通便利,便于貨物集散和運輸,也便于人群流動和聚集;集鎮周邊必須有較多的村莊和人口,既滿足集鎮的基本生活資料,也必須具備必要的購買力;集鎮周圍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資源,特別是能夠用于交換、滿足市場的土特產品,這樣才可吸引外地客商;河岸地勢應較為平坦,不能太兇險、陡峭,必須有修建碼頭和建筑的基本條件;有必要的拓展空間,便于修建街道、房屋及其他建筑設施。另外,土家族集鎮十分注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幾乎所有的集鎮都有自身的景觀詮釋,多有外八景和內八景之說。如龍山縣洗車河古鎮東有“仙鵝抱蛋” ,西有“五鳳朝陽” ,北有“青龍擺尾” ,南有“神龜鎮潭” ,中有“二橋臥波” 。這些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給古鎮增添了許多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
中國歷史上的集鎮少有規劃師進行過科學的規劃,偏遠的土家族地區更是如此。但是自然形成的古集鎮,無論是哪一個古鎮即便現在看起來都很協調、自然,大多是人文與自然融合的杰作。土家族地區的古集鎮在規劃建設的時候,按照“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尊重自然,因地勢修建街道和房屋,很少破壞山體和大自然。比如龍山縣洗車河古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工匠們最大限度地發揮空間想象力、創造力,憑借酉水支流洗車河和猛西河兩條河流的走向變化,橋梁的最佳架點,碼頭和旱路進出的便利,地下排水通暢與否,人流物流的多少等規劃街道的走向、寬窄確定了4條街,即東平街、小河街、灣子街、坡子街和6個碼頭,并在洗車河和猛西河上各建了一座涼亭橋,把河流分割的三部分連為一體。河的兩邊是用河里的卵石砌成的防洪堤,堅固而自然。此外,還在街道下鋪設了排水系統,所有污水都排到街道的后面用作肥料,而不直接排入河里。這些規劃理念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功能齊備,有如“小社會”
土家族集鎮房屋功能大致與村落人家房屋的功能相同,堂屋用于祭祀、辦紅白喜事,火房用于做飯取暖,臥房用于休息。但集鎮和村落民居仍然有明顯的差異。因為集鎮主要是經商貿易的地方,因此,多數家庭的房屋除了家庭的基本公用外,還有做生意的柜臺、堆放貨物的倉庫。做飲食和住宿生意的人家還需要房間用于接待客人;做手工業的人家還需要加工銷售的場所;有的人家干脆把房屋租給外地人做生意。
集鎮房屋的結構也不同于村落民居房屋的結構,為了防御和堆放貨物的需要,往往對原來的吊腳樓進行延伸,形成四合院,特別是富裕人家庭院深深,內有二三重天井,后面是住宅或倉庫,前面是門面和柜臺。部分富裕商家宅院后面還設亭閣花園、水榭戲臺,用于休閑待客,回廊互通,很是氣派。有的人家還建有防御土匪的堡壘——烽火桶子。如酉陽龍潭古鎮就有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洗車河、里耶等古鎮都有烽火桶子。就公共建筑來看,適應集鎮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集鎮修建了會館、廟宇、擺手堂、私塾學校等建筑,如洗車河的公共建筑有八圣宮、萬壽宮、關帝宮、擺手堂、私塾、學校、陳家祠堂等。土家族集鎮有如一個“小社會” ,所有功能基本具備。
建筑功能協調統一
與村落吊腳樓建筑或吊腳樓群相比,土家族集鎮建筑的建筑工藝更注重整體協調美。土家族古代集鎮雖然沒有規劃,實際上建筑師們在修建時充分考慮了所在集鎮的自然環境與街道、橋梁、碼頭、公共建筑、民居等分布的協調,使集鎮便于居民的生活和貿易,同時,也充分考慮集鎮的山水、樹木、景觀與各類建筑自然融合,相得益彰。
另外,土家族建筑工藝注重外形樣式的整體協調,多數是依山面水而建,很多集鎮就是一條街道,一邊臨河,一邊面臨街道。臨河的一面多是凌空吊腳樓,從河岸凌空吊入河面,形成市鎮吊腳樓,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映入水中,美不勝收。另一面臨街道,同樣是吊腳樓,吊腳樓凌空在街道上空,走廊和懸吊的金瓜柱懸在街道上面,在回廊可以俯視街道,兩邊的房屋將街道遮住大半,現出一線青天。建筑功能和室內擺設的整體協調也是土家族集鎮建筑工藝的主要特色,充分考慮集鎮居民和外來生意人的生活、貿易、休閑的需要。屋內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民族特色,整個居所由火房、火塘、人間、堂屋、廂房、偏房等構成,屋里多擺設古老的家具,如雕花床、雕花臉架、雕花椅子、花柜等,雕刻工藝精美,溫馨自然協調,處處蘊藏著土家族文化。
裝飾手法靈動多樣
土家族集鎮建筑在繼承土家族吊腳樓裝飾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建筑裝飾藝術的許多方法和元素,很自然地運用到建筑裝飾中,使市鎮建筑更具靈動和富有鄉土氣息。建筑者充分利用臨河岸的地理位置,盡量發揮吊腳樓的凌空感和飛檐翹角的空靈感,在沿河一面,充分利用吊腳樓的吊腳,把龕子遠遠延伸到河面上。棟棟吊腳樓臨河而立,木柱立于河邊的石墻上,木樓吊至河中,臨河的宅院都有龕子環繞,木欄相圍,屋頂的懸挑支撐著飛檐和鴉雀口同樣懸在河面,一個又一個龕子和飛檐高高低低地延綿在河邊,高地錯落,變化萬千。
土家建筑本沒有防火墻,當土家族地區市鎮興盛之后,連體建筑群規模愈來愈大,為了防火,靈巧聰慧的土家工匠把江南流行的馬頭墻恰如其分地融進土家族集鎮建筑中。每戶豪宅之間都有高高的馬頭墻隔開。馬頭墻用青磚、石灰漿砌成,從街面檐口處至屋頂層層上升,每上升一級又伸出一個翹角,俗稱馬頭,美觀耐看,由于防火墻都高于兩邊屋頂好幾米,不僅有很好的防火效果,白色粉墻與黑黑的瓦面相互映襯,形成新的景致。與村落吊腳樓比較,市鎮土家族建筑更加注重文化的融入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土家族集鎮建筑中,不僅在雕刻藝術中將本地的花草魚蟲和漢族的歷史、神話故事刻畫出來,同時,盡量把中國的詩書畫藝術融入到建筑中。這些藝術創作多鐫刻在大門或朝門的門額、富裕人家的堂屋、公共建筑的廳堂等處。
在土家族地區,歷史上形成了上百個古鎮,因為公路的興建、河流的梯級開發,特別是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有的古鎮掩埋在水下,有的古鎮因為失去昔日的作用被忽視,更多的是拆毀。隨著古鎮及其建筑的損毀和消失,承載土家族建筑藝術和文化的空間也隨之消失,是令人憂思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