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歌劇《彝紅》:走進國家大劇院再現“彝海結盟”傳奇故事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6月02日12:02 來源:光明日報 常玲
      歌劇《彝紅》演出照片。資料圖片歌劇《彝紅》演出照片。資料圖片

        由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和涼山文廣傳媒集團出品的原創民族歌劇《彝紅》自2014年創排、公演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無論是在涼山、成都還是在武漢的公演都座無虛席,獲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該劇摘得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二等獎,第六屆國際戲劇奧林匹克獎,第三屆四川省文華獎、四川省第七屆少數民族藝術節最佳劇目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6月3日、4日,《彝紅》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亮相。

        1935年,紅軍長征過涼山,途中發生了巧渡金沙江、會理會議、禮州會議、“彝海結盟”等重大歷史事件。其中,“彝海結盟”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讓紅軍重蹈太平天國全軍覆沒的企圖。結盟后彝族人民七天七夜的護送,為紅軍贏得了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寶貴時間,為紅軍保存了可貴的有生力量。

        “彝海結盟”為中國共產黨在復雜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和我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形成開創了成功的范例,是黨史、軍史、革命史和民族團結史上的輝煌篇章。民族歌劇《彝紅》正是為觀眾再現了著名的彝海結盟的故事。

        舉起結盟酒,豪氣沖牛斗。

        危難擔大義,生死誓同仇。

        丹心照日月,碧血寫春秋。

        敢為英雄事,彝人自風流。

        這是劉伯承元帥回想當年“彝海結盟”一幕的詩作。1935年的“彝海結盟”,在涼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留下了一面“中國工農紅軍果基彝民支隊”的旗幟。紅軍北上離開涼山后,果基小葉丹被謀害,為了保護旗幟,實現丈夫對將軍的承諾,果基夫人將這面浸染著彝漢人民鮮血的旗幟縫在自己的百褶裙里,四處躲避國民黨的追殺。1950年,她親手把旗幟交給了解放大涼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直到今天,這面凝聚著紅軍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誼,記載黨的群眾路線和民族政策的偉大實踐,見證涼山彝民族對中國革命重大貢獻的旗幟仍然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2015年,是紅軍長征勝利暨“彝海結盟”80周年。為了傳承“彝海結盟”精神,弘揚紅色中國夢,涼山歌舞團在2014年決定把“彝海結盟”這段英雄傳奇故事以歌劇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于是,一部反映中國革命非凡歷史、詮釋紅色經典、弘揚主旋律的民族歌劇——《彝紅》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國彝民族文化藝術史上的第一部歌劇作品,融合展現了獨特的彝族音樂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特色。

        談及創作初衷,《彝紅》策劃人、涼山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方勇表示:“‘彝海結盟’是一個時代的結盟,是一種民族精神的結盟,更是一個夢想追求的結盟。它承載了新中國的夢想,也表達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訴求。在新的歷史時期,《彝紅》反映了彝族人民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的政治追求,表達了彝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團結和諧、繁榮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生命情懷。”

        觀看完《彝紅》演出后,劉伯承元帥的女兒劉雁翎書面致信主創團隊:“我認真觀看了你們創作的《彝紅》,覺得這是一部歌頌黨的民族政策,歌頌革命傳統的好劇。因此,我支持這個劇。祝你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宣傳正能量的作品。”

        涼山歌舞團從1956年成立以來,傳承著大涼山優良的藝術氣質,一直是中國彝民族舞臺藝術的開拓者和杰出代表。“今天,《彝紅》表達的是涼山民族文藝工作者歷史使命的延續和民族責任的擔當,抒發的是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對四川涼山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民族藝術夢想的追求。正如‘彝海結盟’蘊含的巨大精神財富引領我們一樣,《彝紅》的創作生產,為新時期涼山歌舞團的藝術發展打開了一扇光亮的窗。”《彝紅》出品人、涼山歌舞團黨總支書記、涼山文廣傳媒集團董事長劉康說。

        一位業內人士觀看后表示,《彝紅》應該不是一臺普通的舞臺劇,應該不同于任何一臺少數民族關于革命歷史題材的舞臺作品,因為無論是從彝民族本身還是“彝海結盟”這一傳奇歷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彝紅》呈現給舞臺的是一幅民族的詩與畫,感動的是一個民族的心與魂,品味的是涼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態的獨特魅力。

        據介紹,《彝紅》近230人的演出團隊除了兩個特邀演員外,全部是涼山本土演員。演唱和表演由涼山歌舞團、五彩涼山藝術團完成,涼山交響樂團伴奏,大涼山合唱團擔崗合唱。演員中80%以上都是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演員,其中不乏“涼山情歌王子”日沙爾體等大涼山德藝雙馨的民族藝術家和眾多的優秀青年演員,但他們都不是歌劇專業。從2014年1月的初次排練,到2015年大年初一啟動的劇目升級排練,沒有一個參加過專業歌劇表演技能培訓的本土演員團隊,完全從零開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給觀眾和團隊帶來巨大的驚喜。

        涼山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涼山文廣傳媒集團與涼山歌舞團在《彝紅》項目的攜手,為劇目創作發展的穩步前行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了《彝紅》的全國巡演和未來市場的拓展,涼山文廣傳媒集團為此專門購買了貨運和客運車輛,還開發了“彝紅”系列文化旅游衍生產品。2014年,《彝紅》通過評審成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成為了國家藝術基金成立后的首批受益者。

        正如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竇維平所言:“民族歌劇《彝紅》的成功出品,是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是地方重視和國家支持的有效配合,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應該成為地方文藝創作一個范例。”

        《彝紅》藝術總監、編劇李亭在談及《彝紅》的創作時坦言:“難度很大,因為我們要在舞臺上呈現的是一個史詩式的故事。”為此,李亭選擇了“以小見大”,透過小人物的情感命運來展示這背后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彝海結盟’是一個厚重的歷史題材,涉及很多歷史人物。我們選擇以虛構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紅軍戰士天紅以及彝族小伙拉鐵三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來呈現,事實上也能很好地體現那個時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個大時代的精神。”導演曹平說。

        專家認為,《彝紅》全劇感人的場面不僅只表現在革命的激情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愛情和道義也不得不讓人為之動容。劇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銜接自然、節奏緊湊,加上演員們極具感染力的演出,讓整部劇豐富而飽滿。《彝紅》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種性格,妮扎嫫反抗世俗追求自由,天紅的勇敢真摯,拉鐵的善良質樸,這些性格顯得格外鮮明。

        從每天背繞口令,一句一句學普通話開始,到丟開劇本,認認真真唱起來,演起來,《彝紅》團隊的每一個演員都在用一種山地民族真誠的情感用心學,用心唱,用心演。這種呈現于舞臺的真情實感、原生態表達,收獲更多的是觀眾的感動和認可。

        中國民族歌劇的前輩郭蘭英、喬佩娟等老藝術家在武漢觀看《彝紅》。喬佩娟老師說:“這是一部接地氣的好戲,看這個戲我很感動很激動,好聽,親切,樸樸素素,(郭)蘭英第一個從旁邊站起來鼓掌,鼓了很長時間。”

        《彝紅》將傳統的紅色題材與當代舞臺藝術結合在一起,借助涼山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提供了一個有內涵而又特別的故事,有人物形象又有文化質感的舞臺戲劇作品,讓觀眾在與歷史的天空對話的同時,又為劇中的人物命運而感心動容,在歷史事件、戲劇沖突與民族風情的交織中獲得歷史的認知和審美的愉悅。

        滄桑質樸的彝語清唱、婉轉悠揚的月琴彈奏……當這些涼山當地的民族元素呈現在舞臺上,觀眾不僅感受到歌聲美、故事美,更感受到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美。

        民族歌劇《彝紅》在國家大劇院公演之后,將進行“紀念紅軍長征暨彝海結盟八十周年”為主題的2015國內巡演,巡演將途經8個省,在14個城市進行20場演出。據悉,《彝紅》在2016年還將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和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并將進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2016國內巡演。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