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記者:中國民族博物館為什么積極地參與承辦本屆北京民族電影展的“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單元?
顧群:積極參與和承辦“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單元,首先是由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所決定的。博物館是收藏人類歷史記憶的神圣空間,民族博物館則是各民族存放歷史文化遺產的精神家園和情感寄托地,是國家珍藏文化多樣性財富和培育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場所。我們積極地承辦民族題材紀錄片展映活動,是中國民族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中國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的使命和職責使然,是我們打造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收藏保護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數據信息中心的工作目標使然。
同時,積極承辦“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單元,也是我們構建各民族多元文化溝通、對話、理解的平臺,推動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大局的要求。去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號召我們要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正是因此,中國民族博物館正在致力于探索創新形式和載體,通過各民族紀實影像的典藏和展示,來推動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互動、交融,促進不同人群的相互理解和社會反思,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構筑多元一體的民族和諧局面作貢獻。
記者:舉辦此次“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社會各界的反映如何?
顧群:我們在此次影展的征集、展映準備工作中,得到了來自創作者、學者等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和配合。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征集到了105部作品,這些作品或者反映中國各民族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或者反映各民族當下的日常生活、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生態與文化的變遷等等。在影展的舉辦過程中,我們還得到了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中心的大力支持,他們將在影展期間與我們緊密配合,并開展相關的學術活動。
之所以獲得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我想是因為目前我國民族題材紀錄片的發展現狀,迫切地需要有一個展示、交流、收藏的平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少數民族傳統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現象逐漸消失,這也催生了民族題材紀錄片的一個拍攝和生產高潮。但同時,這個領域又非常缺乏交流、展示和收藏的機會。在這個時候,搭建一個全國規模的權威平臺,凝聚業界力量,整合業界資源,自然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和積極響應。
在準備影展的過程中,我們的確感到了社會各界對中國民族博物館有期望、有期待,希望在我們的牽頭、組織下,共同做好這件事。這也使我們很受鼓舞,它表明這件事不僅能推動中國各民族歷史記憶的典藏、傳承,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同時在客觀上也將促進影視人類學學科的發展。
記者:聽說這次影展還設立了“永久收藏獎”,這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顧群:我們設立“中國民族博物館民族志電影永久收藏獎”,是希望通過評獎、收藏等活動,讓那些優秀的民族志紀錄片浮出水面,調動起民族志紀錄片工作者的積極性,同時為優秀的民族志影像提供一個理想的存放、利用場所。
收藏,是我們舉辦影展的一個直接出發點。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我們的重要職責是系統地開展民族文化的研究、展示、交流工作,包括利用現代化手段建設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據庫,而影像資料是數據庫的一個重要單元。其中,民族志影像又是這個單元的核心組成部分。民族志影像對于中國各民族社會歷史文化具有特殊的記錄功能:它不僅立體地記錄少數民族文化現象,同時把造就這種歷史文化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背景一并展示出來。它所具有的真實、客觀、立體的特性,使其研究、收藏、展示價值不同于一般的影像記錄和電影。所以,我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致力于系統地收藏優秀的民族志影像,對此我們已經完成了中期規劃。當前的要務就是圍繞目標,坐實內容。我們將以承辦“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為契機,進一步打開民族志紀錄片征集、收藏、保護、研究的渠道,最終創建起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影像數據庫。
記者:民族志影像收藏對博物館開展展覽工作會起到什么作用?未來中國民族博物館還將繼續開展類似展映活動嗎?
顧群:在中國民族博物館未來的展覽展示業務方面,影像將構成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影像將展示出民族文物的原生文化環境,深刻地“說”出民族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影像與實物的有機結合,能夠創新民族文化的展示形式。
未來,我們將根據需要,采取多種形式,把民族題材紀錄片的展映、交流工作持續深入地做下去。同時,我們還將通過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展映和收藏活動,以及中國民族文化遺產影像數據庫的建立,努力在國內形成一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影像資料的交流、展示、研究中心;組織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參加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紀錄片展映交流活動,在推動中國民族志電影的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