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記者: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即將舉辦,作為電影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民族電影展也走過了6個年頭。本屆北京民族電影展有怎樣的安排?
牛頌:今年,第六屆北京民族電影展繼續與北京國際電影節同步舉行。自創辦以來,北京民族電影展相繼推出了紀念國慶60周年的中國民族電影回顧展、中國少數民族母語電影展、2012新文化電影展和高端論壇“全球化與民族電影”、“中國電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主題展映活動。本屆北京民族電影展經過精心準備,延續“2012新文化電影展”的主題,推出“2015新文化電影展”,具體設置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新片展映、電影市場、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3個單元。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新片展映將在北京各大影院上映《啟功》(滿族)、《公主為奴》(蒙古族)、《姑魯之戀》(水族)等14部新片。其中,《五彩神箭》(藏族)、《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裕固族)、《第七種味道》(蒙古族)、《遷徙》(羌族)4部影片將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北京民族電影展推薦4部影片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標志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質量的提升,獲得了業界的認可。
今年電影市場的主題是“中國民族影視創投計劃”。電影市場繼去年推出《成吉思汗寶藏》、《鐵木真傳說》、《侗族大歌》3部電影成功簽約之后,今年將推出《樓蘭》、《文成公主》、《古格王朝》、《金珠瑪米》、《當伊本遇見中國》、《十萬大山》6部簽約電影,其中3部是國際合作項目。
“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是首次設置的,可以說是一大亮點。
記者:“新文化電影”是什么?為什么會設置這樣的主題?
牛頌:“文化電影”取自對人類學電影界定的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觀點。北京民族電影展在主題設置中最先使用了“新文化電影”的概念,并賦予它新的含義。一方面,是將傳統的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從故事片擴展到紀錄片、民族志電影;另一方面,將傳統的人類學電影考察范圍擴展到具有文化記錄價值的故事片、紀錄片和電視專題片。
我們希望通過“新文化電影展”這個平臺,促進一種雙向互動,即用“作者眼”的影視手段表現文化人類學,用“電影眼”的人類學情懷豐富和深化電影的文學品質。
記者:“2012新文化電影展”展映了一些紀錄片,今年,由中國民族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則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北京民族電影展為什么如此看重紀錄片和民族志電影?
牛頌: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不只是故事片,紀錄片、民族志電影是其非常有優勢的一部分。從當前電影市場的發展和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有3個發展方向是很清楚的:一是國際合作拍大片,“電影原子彈”肯定產生在這個板塊!独菆D騰》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在國際合拍大片中,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占優勢的。二是藝術電影。現在,藝術電影有回歸的趨勢,而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歷來是藝術電影的支撐性平臺。三是民族志電影。民族志電影在國際上占有很高地位,而目前我國民族志電影的發展水平較低,這與我國多民族的國情、豐富的民族文化生活很不相稱。中國應該有豐富的民族志電影。
具體來說,鼓勵民族志電影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是輔助政策制定和調整。一般認為,人類學是西方的創造。而使用民族志電影制定民族政策,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首創的。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民族志電影,把它作為進行民族識別、制定民族政策的重要依據。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一批民族志電影,時至今日,依然被奉為經典。我認為,民族志電影不能只局限在人類學的學術圈子里,而要在更大的空間發揮作用,為國家制定和調整政策提供依據。這種傳統應當延續下去,因為太需要了。
其次,是對有人類學價值故事片的文化堅守的鼓勵,有助于其自身水平的提升。有的少數民族題材故事片,在拍攝過程中使用了文化人類學的理念;有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屬于文化記錄電影,它們以故事片和紀錄片打通的手法,來記錄少數民族文化,彰顯民族精神,很可貴。
第三,有助于影視人類學學科建設,使其更好地與主流文化、大眾文化相通,并引導正在興起的民間影視拍攝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民族志電影既學術又大眾,是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非常有利的工具,有助于大眾了解國情,有助于政府了解真情,有助于各民族彼此深入了解。
記者:對于北京民族電影展,您有怎樣的期待?
牛頌:北京民族電影展堅守人文關懷和文化使命,追求的不是娛樂和市場,而重在贏得時間的尊重與歷史的鐘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