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少數民族戲劇重振雄風,人才是第一要務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4月17日13:27 來源:中國民族報

        由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承擔的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創作培訓班”,目前正在北京舉辦。來自12個省(區)的藏、壯、彝、傣、白等民族的30多名劇作家,正接受著戲劇專業培訓。

        培訓班上,劇作家們能聆聽著名學者、資深編劇的授課,觀摩戲劇精品,還能將課程培訓與作品輔導、交流結合起來。培訓旨在使學員們打開創作眼界,提升創作水平。

        據參加培訓的劇作家反映,目前制約少數民族戲劇發展的原因除了市場之外,院團本身的編創人才青黃不接、缺乏創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此次培訓班,正是解決人才問題的一次嘗試。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戲劇不僅具有獨特的表演方式和厚重的文化內容,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積淀。正像鄧小平曾對到四川就任的官員說過的:“到四川怎么能不看川劇呢?”言下之意,戲曲是一方水土民風民情的折射,不可不重視。

        我國對少數民族戲劇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視。譬如,幫助民族地區建立專業院團、定期組織全國性的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并進行評獎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轉變,戲劇是越來越被冷落了,尤其是少數民族戲劇,本身受眾面就窄,傳承渠道主要靠口耳相傳,因此,外部沖擊之下萎縮更甚。一些劇目即使評了獎,也往往如同刀槍入庫、放馬南山,被雪藏起來。

        少數民族戲劇要重振雄風,回到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視野之中,需要的是不斷創新,將傳統韻味與現代需求結合,將老故事與新故事結合,將原有的表現手段與先進的舞美包裝結合。首先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價值的好劇本,然后再將其完美地呈現在舞臺上。

        當前,很多戲劇院團存在的問題是,老一輩編劇大多退休,即便繼續創作,無論是寫作思路還是創作手法,都較難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價值需求。而編劇新生力量又顯得后勁不足。尤其是創作少數民族戲劇,需要深厚的民族文化修養和生活積累,如果火候不夠,就駕馭不了這個劇種。比如,藏戲是深深扎根于藏族農牧區的,如果不懂藏文化,不了解藏民族心理以及藏戲本身的特點,是寫不好藏戲的。

        現在,很多戲種都是由民間藝術團體以小戲的形式,行走于鄉間表演。而這種民間團隊的基礎設備差,資金短缺,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師徒傳承也較為隨意,故而難登大雅之堂,更別說將這些劇種發揚光大。因此,政府和社會的扶持還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方面包括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人才的培養。

        像藏戲,近些年在政府的關心下,生存環境得到很大改善,除了專業團隊,還涌現了很多民間藏劇團,幾乎遍布西藏每個縣、每個鄉。我國戲曲學習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也首次開設了藏戲專業,將這一劇種的人才培養納入專業化軌道。

        戲劇作為一門藝術,要發展要創新,人才是第一要務。當然,戲劇人才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能奢望其培養能一蹴而就。但是,國家應建立相關人才培養機制,以人才促發展,使少數民族戲劇振興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