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大年初二,比利時國家劇院,大型民族舞劇《逐夢天涯》歐洲巡演的最后一場。大幕緩緩落下,臺下近千名觀眾依然不舍離去,臺上深深鞠躬的舞者已是淚光閃爍。
過去的28天,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中華風韻”品牌活動的組織下,近70位廣西南寧藝術劇院的藝術家,從倫敦、巴黎、法蘭克福行至日內瓦、布魯塞爾,用 歌聲與舞姿講述壯族文化孕育的動人傳說和美好情感。一路播撒友誼的種子,一路收獲藝術的共鳴,14場演出和多場互動交流,讓歐洲觀眾為之驚喜、為之動容, 創造了中國民族舞劇“走出去”的新路子。
講述共同的夢想
《逐夢天涯》源自壯族的民間傳說“媽勒訪天邊”,“媽”是母親,“勒”是兒子。在這個傳奇故事里,尋找太陽、尋找光明是壯族人的夢想,這個夢想從母親傳到了兒子,兩代人前赴后繼、孜孜以求,終于抵達太陽的故鄉。因此,這部舞劇在國內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媽勒訪天邊》。
夢想,生發了這段傳奇,也延伸出腳下的路。16年前,創作者們循著藝術理想和責任感,向著民族文化的深處發掘,將現代編舞、舞美、燈光、服裝等藝術語言 與廣西特有的音樂、民俗等文化資源融合在一起,讓這一傳奇故事在當代舞臺綻放絢麗的色彩。舞劇《逐夢天涯》幾乎囊括了國內舞蹈藝術類的獎項,歷經16年依 然魅力不減,此次歐洲巡演,再次彰顯了藝術的生命力和夢想的感召力。
“這是一場特別的藝術體驗,打動我的不僅是舞者的技藝,還有他們通過肢體傳遞的情感。”走出劇場,巴黎觀眾賽琳娜依然在回味:“我喜歡這個來自中國的故事,它給人以希望,給人以力量。”
“他們將觀眾引入了冥想,思考人類生存的意義。”比利時藝術評論記者多米尼克—海倫娜·勒梅爾在關于《逐夢天涯》的評論文章中寫道:“這一原汁原味的壯族傳奇折射出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美德和不畏艱險、對幸福永久的追尋。”
“就像一出東方版的《奧德賽》,《逐夢天涯》用濃郁的東方風情,詮釋了人類對于苦難的超越,對于幸福夢想的追尋。”日內瓦前州長塞貢·奧利維爾驚訝于壯族民俗繽紛的色彩,也敬佩于藝術家對傳統的敬畏和演繹,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這個傳奇故事里讀出共同的夢想。
《逐夢天涯》所收獲的贊美和敬意再次證明,藝術的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它跨越了語言的藩籬,作用于人們的心靈,生發的是精神的共鳴。如觀眾評價的,追求 光明、堅持夢想、堅韌不拔,是《逐夢天涯》的精神內涵,也是人類所共有的價值取向。正是這種共同的訴求,使這出中國民族舞劇在西方觀眾面前呈現古老又新 鮮、陌生又熟悉的面貌。
走進他們的生活
從雜技到京劇,從戲劇到民樂,近些年走出國門的文藝演出、文化活動并不在少 數,但如何在西方觀眾心中扎根、成為當地人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費的選擇卻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必須直面的挑戰。“總結種種原因,是否依照文化傳播的規律、 尊重當地文化消費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文化‘走出去’不能僅僅滿足于登堂。”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副總經理張樹新對此深有感觸。
《逐夢 天涯》的歐洲之旅雖然只有28天,籌備期卻有1年多。不論劇院還是運營方都深知,他們面對的是世界上最成熟的演出市場之一,是對舞臺藝術極為挑剔的觀眾。
因此,早在1年前主辦方便著手對劇目進行精心改編和包裝。據該劇藝術總監陳曉玲介紹,為適應此次歐洲巡演特意制作的這一版本,在演員人數和道具部分有所精 簡,卻保留了舞劇最精華的部分和醇厚的韻味。
另一方面,實現“本地化”運營則是防止演出落地“水土不服”的又一重保障。以在世界戲劇中 心倫敦的3場演出為例,很難想象其背后是13家機構的通力合作,其中的11家媒體、公關、票務等領域的合作伙伴都來自倫敦本地。劇場的選擇也是塑造品牌的
重要部分。對于戲劇觀眾而言,成立于1683年的英國薩德勒斯·威爾斯劇院本身便是藝術質量的保障。300年來,包括臺灣《云門舞集》在內的眾多舞劇都曾
通過這個舞臺樹立了自己的藝術盛名。另一方面,在地鐵、商業區、交通樞紐投放廣告等傳統方式之外,臉書、推特等網絡社交媒體則是吸引青年關注的重要渠道。 據統計,在巴黎演出的臉書、推特等專頁,觀眾留言超過了1萬條。
倫敦的首場演出中,最讓人驚喜的要數兩位特別演員在第三幕登場,他們來 自面對倫敦本地舞者的選秀活動。活動自去年11月拉開帷幕,經過預選、初賽和決賽,21歲的希臘女孩埃萊尼和意大利男孩喬,最終從800多位應征者中勝 出,獲得了參與《逐夢天涯》歐洲首場演出的機會。談到這次體驗,扮演壯族姑娘的埃萊尼十分興奮:“我非常開心能被選中,盡管小時候學過一些中文,也看過不 少中國舞蹈的錄像,但這種親身參與的體驗實在太棒了!”而只能參與一場演出則讓喬感到十分不過癮,他甚至想跟隨舞團一路巡演下去。
“整合國內的劇目資源和國外的演出渠道,實現中國經典演出劇目與國際主流社會、主流觀眾、主流傳播平臺的對接,是創辦‘中華風韻’品牌活動的初衷。”張樹新認為,要將這一初衷轉化為現實,一定要秉承對藝術的責任和對觀眾的尊重。
登臨傳播的高臺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某種程度上,文化傳播的平臺便是渠道,便是影響力。在 對外傳播西強東弱、文化貿易南北不平衡的現狀下,“中國故事”要講得入耳入心,除了自身過硬的藝術品質,還須找對平臺、瞄準觀眾。
在 “歐洲心臟”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在200多個國際組織聚集的日內瓦,《逐夢天涯》的到來已然超出一般性商業演出的意義,更成為一項輻射整個歐洲的文
化事件。大年二十九,在歐洲議會大廈,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舞者們用歌聲和舞姿,向出席推介會的百余位歐洲議會議員、比利時政府官員發出熱情的邀請。他們帶
來了劉三姐的美麗傳說、唱起了豪邁的敬酒歌,還與現場觀眾攜手跳起了竹竿舞。仿佛是一瞬間,不論國籍、不論膚色、不論語言,人們一起回到了萬里之外的美麗 廣西,一同歌唱、一同歡笑。熱鬧非凡的場面,讓現場不少議員十分感慨:“歐洲議會中很少見到如此有特色的表演。”
2月19日,《逐夢天 涯》舉辦的歐盟專場演出將對新春的祝福和中歐未來的祝愿帶入了比利時國家劇院。在火紅的燈籠和“福”字的輝映下,800余名歐盟機構、歐洲知名智庫、各國
駐歐盟外交機構、比利時政府、國際組織等各界人士代表盛裝出席。正如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大使在現場致辭時所說,2015年是中歐建交40周年,也是 “中歐伙伴年”,《逐夢天涯》在布魯塞爾的演出,可謂中歐建交40周年在歐洲的啟動儀式,也是中歐構建文明橋梁的具體舉措。由此可見,在這個新的歷史起 點,《逐夢天涯》的上演與接受被寄予了更多的深意。
歌聲與掌聲已然遠去,但《逐夢天涯》帶來的思考并未停止。回顧這意味深長的28天時間,人們不禁要問:面對世界對于“中國故事”的好奇與期待,我們的文藝創作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