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草原:我們的故事》帶你走進真實的草原生活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3月13日12:12 來源:中國民族報 于鵬 段瑾
      活躍在內蒙古牧區的青年,堅守著草原音樂夢。活躍在內蒙古牧區的青年,堅守著草原音樂夢。
      青海玉樹采蟲草的扎然一家。青海玉樹采蟲草的扎然一家。
      哈薩克族牧民努爾阿提在懸崖上捕獲金雕并將它馴養成草原獵手。哈薩克族牧民努爾阿提在懸崖上捕獲金雕并將它馴養成草原獵手。
      攝制組跟拍新疆草原巡查員多里坤的日常工作。攝制組跟拍新疆草原巡查員多里坤的日常工作。

        該片是我國第一部全景式展現草原文化的電視紀錄片,由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合作拍攝。

        《草原:我們的故事》,探討的是游牧民族與草原之間深刻復雜的關系。該片拍攝歷時兩年,攝制組足跡遍布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甘肅七省區,行程12.5萬公里。該片把在廣袤草原上捕捉到的那些精彩非凡的人類故事,劃分為草原文明的歷史與傳承、環境與生存、草原生靈的共生關系、游牧民族的時代風貌、草原生態面臨的危機與拯救五大主題,展現出一個自然與人文交織而成的精彩世界。

        記錄草原,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

        “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這句話是《草原:我們的故事》攝制組主創人員近兩年的網絡簽名,也是支撐攝制組完成一次又一次艱苦拍攝的精神支柱。

        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草原是圖片中優美的風景,是別人口中動人的傳說。但拍風景的人和講故事的人卻沒有告訴人們,那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未知的艱辛旅程。

        “路在哪里?”這是攝制組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攝制組行進在草原之上并不輕松,因為這里沒有方向,沒有路標,也沒有路……馬是草原上最好的交通工具,但沉重的攝影器材只能在設備車上緩慢前行。托底、陷車、故障、迷路,已經不是什么大事了。在內蒙古草原的拍攝過程中,一次意外的翻車事故,差點奪去了兩位導演和一位攝影師的生命。但在重傷臥床三個月之后,他們再次走進了草原。

        高原,是另一個需要挑戰的難題。片中所涉及的四川、青海、新疆及西藏的高山草原,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藏北的安多草原是一片海拔在5500米左右的無人地帶。在高原拍攝,缺氧所帶來的生理反應已經無需多說。然而,最大的難題還是后勤保障。攝制組每次都用十天左右的時間深入草原的核心地帶,跟蹤拍攝牧民生活。然而,這里沒有房屋,沒有食物,也沒有飲用水。在記錄高原牧區本真生活的鏡頭背后,攝制組也過著和牧民同樣的生活:住帳篷,燒牛糞,吃生肉,甚至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也要在已經灌滿水的帳篷里站崗放哨,以防止野狗甚至野狼闖入。

        在艱苦的拍攝過程中,攝制組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做前無古人、后有來者的事。因為草原上的故事太需要有人記錄了。

        排除萬難,留下最珍貴的影像

        在人們的印象中,草原上的那達慕盛會通常都是在藍天之下、綠野之上進行的。但這次,攝制組特意拍攝了相對很少有人記錄的冬季那達慕。一月的內蒙古草原,氣溫驟降到零下40攝氏度。如刀一樣的北風,裹挾著砂礫和殘雪在這里縱情歌唱。這歌聲伴隨著攝制組長達五十多天。

        惡劣的天氣,讓很多攝制組成員得了哮喘和肺炎,但他們卻帶回了極其震撼的鏡頭與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同樣是冬天,攝制組在新疆則面臨著另一項考驗——跟隨牧民轉場。哈薩克族是現今少有的保持冬季轉場傳統的民族。其中最艱苦的一段旅程,需要翻越天山山脈。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切,需要無比的膽識和勇氣。因為這是一段被當地人稱為“死亡峽谷”的路,一旦失足將粉身碎骨。寒氣逼人的峽谷里,靜得只有馬蹄踩踏巖石的聲音,平日里尋常的馬嘶犬吠,在這里則成了危險的信號。

        緊張的氛圍,籠罩著整支轉場隊伍。在這全長將近70公里的峽谷中,攝制組成員每人負重40公斤徒步前行。在結冰的山路上,一不留神就會摔跤,有人扭傷了腳踝,有人摔傷了手臂,還有人掉進了雪坑。最終,攝制組用3臺攝影機全方位地記錄了哈薩克族牧民轉場的影像,留下了300分鐘拍攝素材。

        是這些艱苦的歷程,造就了《草原·我們的故事》。這部紀錄片中的每一個鏡頭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它記錄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創造的傳奇,給即將踏上草原的人們指引了方向。

        (本文圖片由《草原:我們的故事》攝制組提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