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不斷交流中保持文學的根

      ——專家視野中的廣西少數民族中青年作家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2月26日12:26 來源:中國藝術報 馬李文博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廣西文學民族特色突出,但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狀態, 90年代廣西文學始進入“對話”的時代,出現了以東西、鬼子、李馮為首的“文學新桂軍” 。進入新世紀后,嶺南各民族作家群更為茁壯,呈現出具有獨特性且不封閉在地域中的特點。在近日召開的《民族文學》廣西中青年作家專號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學者就不同作家的創作特點,進行了極具針對性、指導性的評說。例如,評論家賀紹俊認為,有堅定的文化定力,不斷地回望自己的根,這樣才能跟隨著時代前進。可以說,一些廣西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現階段所表現出的特點正是與根系、與交流有關。

        壯族作家黃佩華的《馱娘河記》屬于筆記小說中的志人小說一類,雖然不是以文言文寫就,卻有著世俗的趣味。初看篇名,以為是記錄在這條河邊發生的幾個傳奇故事,評論家雷達說: “像‘他們爬過了三十三個山坡,越過了三十三道溝壑’這些描寫,帶有民間故事的敘事。 ”可是作者以傳奇的筆調寫的卻不是傳奇性的情感,例如《馱娘泉》的故事中,桂西北連年大旱,當兒子要離開娘去尋找水源時,他用石塊在手臂上劃開一個口子,讓娘吮了幾口血液,“娘枯井一般的雙眼窩,陡然滾出了兩行晶瑩的淚珠” ,當兒子將水放在衣帶里帶回,水都流光了,但是濕潤的衣物救活了娘。這些動人的描寫,表達了人在馱娘河邊與水結緣。 《句町王》寫句町王禹的故事,文中講到禹與八族頭領比武的情節,底圩族首領善使槍,禹以鐵鍋抵之,西平族頭領劍法詭異,禹以牛角擊之,諸如此類的獲勝方式,還有布條、馬尾鞭、巫術、彈弓、潛水、跑步,不一而足。這些虛構的內容詼諧幽默,從生活的細節著手,說明禹的智慧在于他愛好和平,在于他從生活取經。作者對于歷史不是戲說而是玩味,從而體現出禹是一個真正的平民英雄。評論家白燁認為,故事《李卜冷》 “寫出了廣西地區人們大智若愚的‘民性’ ,民間生存政治的智慧” 。開批斗會,李卜冷的夸張行為逗得會場上的人也笑。在特殊的時期, “小說暗含了官跟民的關系有些相似性,一般來講當官的和老百姓相比起來在這種時候是愚和蠢的,必須要糊弄他們一下,還是得用這種方式,老百姓才能過得去,才能生存” 。這種老百姓的笑話中的閃光,直追古代諷刺小說,而其立意又是清楚的:民間始終厭惡爭和斗。

        姑且將這種傳統小說的世俗趣味稱為具有“底層特色”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認為,這就是“相當強的人民性” ,這是民間的活力。雷達認為,《馱娘河記》是尋找神話的原型,讓人聯想到《百年孤獨》中吉普賽人來到馬孔多鎮后的那些故事,作者的思維從最原始的開始,根子扎得很深,顯得樸拙。小說向民族文化吸收了很多營養,敘事方式和語言都是民族的。 《百年孤獨》中,吉普賽人給馬孔多鎮帶來了新奇的各種發明,讓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沉迷其中進行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那么跨民族、跨媒介交流給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帶來什么樣的實驗呢?

        瑤族作家紀塵的散文《請閉上你的眼睛》 ,記錄了作家在海外留學與德國友人的討論,作家在觀察外國人與自己的差異,卻發現自己與他有著對于生態環境同樣的記憶。壯族作家陶麗群的小說《柳姨的孤獨》 ,被認為有《傷心咖啡館之歌》 《心是孤獨的獵手》等作品的味道,寫出了孤獨感,卻又比較現實。這種孤獨問題的表達其原因與時代有關,并有現實的意義,白燁認為,柳姨有一輩子的好名節,從個人講,欲望一直是躁動不安的,不斷掀起各種波瀾,表面看是孤獨,內心始終在自我的斗爭中。她過去因為名節拒絕、犧牲了很多東西,到老年開始波動,包括她白天去看風景,晚上去偷聽,可以說是對過去缺失的補償。這寫出了人性的復雜性,顯得非常微妙。賀紹俊認為,少數民族文學不只是把民族生活和文化習俗作為寫作內容,而是少數民族思維方式進入文學思維之中。如壯族作家凡一平的中篇小說《沉香山》 ,愛情故事容量豐富,講法國人從越南戰場退到沉香山,進入相對封閉的世外桃源,和當地姑娘之間的來往。小說時間跨度70年,卻沒有拘泥于歷史現場,單從愛情的角度著手。賀紹俊指出,這種穿越性屬于少數民族思維。因此,凡一平將故事化、現實性、戲劇性和對人性的觀察結合得很好。

        《沉香山》作為原著小說正由中法兩國合作拍攝電影,雷達對小說《沉香山》提出了一絲憂慮,他認為這部小說拍成電影會很新奇,但是小說本身受影視文學的影響太多了,有很多敘述是根據攝影鏡頭來寫的。小說《沉香山》的動作多,某些段落敘述只有一句話,段落轉換不交代時間而動作、時間斷裂,顯然是依靠視覺的轉換,對如今習慣看影視作品的觀眾,這樣的處理卻并不是難以接受。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由于文字邏輯和視覺邏輯不同,如果作家沒有充分調動文字和內容,讀者并不會去做轉化把它拍成電影,在表達上小說會止于一個故事的精彩。雷達說: “像藍月娥跳河自殺,被小阿貓救下了,小阿貓說我來當你的丈夫。但藍月娥怎么能讓他輕易地當她丈夫,就算是小阿貓也不能輕易地要當別人的丈夫。缺少關鍵時刻人物內心的波動,作者人為制造的東西比較多。 ”這是因為視覺的好看,讀者沒有看到。小說中有這樣的描寫, “這種好看甚至突破了視覺,他隱約覺得這彩色的裙擺正散發出一種迷人的香味。 ”文字也越過了文學的范疇,為了在文學與影視劇本之間謀取一種平衡。這種文學影視化歸根結底是因為兩種表現媒介的不同,所以作家只能有所取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