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在膠東故鄉即墨縣的一個小山村里上學念書。徐立誥老師當時在村小學任教,是我的啟蒙老師之一。他是我伯父的同學和好友,他們兩人,再加上村里一位和我同輩的大哥延洵哥,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那個小村里最早的幾位高中生,三個人同級畢業于店集鎮上有名的“即墨二中”。這所中學創辦于1952年,前身是坐落在黃海之濱的即東中學。1954年夏天,即東中學由金口遷往即東縣的店集鎮上,兩年后,即墨、即東兩縣合并,即東中學隨之改名為山東省即墨縣第二中學。上世紀80年代,這所中學已是青島市的重點中學。聽我伯父講,他們同學三人當年畢業后,相約著要去報名參軍入伍,但最終只有我伯父和延洵哥如愿以償,立誥老師因為家庭出身問題留在了村里,從此就在家鄉村小學里當了一輩子的教書先生。
我在村小學念書時,立誥老師已是當地有名的“書法家”了,只是那時候還沒有“書法家”這樣的稱呼。現在回想起來,他那時候常寫的書體,就有楷、隸、行、篆等。我們這一茬學生當時年齡尚小,但也大都受過他的影響,有意無意地模仿過他的字體。至少到我初中畢業離開家鄉時,我寫的字體里一直留有老師書體的影子。只是我是個不爭氣的學生,到現在也沒有把毛筆字練好,辜負了老師的期望。
那時候,每年春節前夕,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把買回的大紅春聯紙送到小學校里來,請徐老師書寫春聯。我們這些做學生的,就成了為他鋪紙、研墨的“書童”。大紅春聯歸老師親自書寫,有時候他也讓我們這些小孩子“顯顯身手”,分工書寫一些諸如貼在糧缸上的“五谷豐登”、貼在進門照壁上的“抬頭見喜”、貼在水缸上的“年年有余”、貼在箱子上的“新衣滿箱”之類帶有吉祥和喜慶意味的小條幅。那個年月里,臨近春節時,在外地工作的人都會陸續回家團聚,一家的歸客,幾乎也就是全村的歸客,村邊巷口,熱熱鬧鬧;人情怡怡,村莊內外總是充滿了過年前令人喜悅的氣氛,平日里鄰里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偶爾的不快,也都在這喜慶的氣氛中化解了。立誥老師多才多藝,除了寫春聯,還寫標語牌、刻蠟版、為電影隊寫幻燈片等等,樣樣在行。多少年來,我們那個小山村,因為有了徐老師這樣一位心系鄉梓、殷勤為家鄉父老鄉親服務的鄉村知識分子,也真算是有幸了。無怨無悔的徐老師,惠人多矣!
上世紀70年代末,我跟隨家人離開了故鄉,在湖北念完了高中和大學。這期間我跟徐老師有過幾次通信,還把我寫的懷念故鄉的詩歌習作寄給老師看過,不知老師是否還保存著這些書信和詩歌習作。如果還保存著,那應該算是我較早的一批“少作”了。90年代有一年清明節,我伯父還在世時,我陪他回過一次故鄉。巧的是,當時離開老家多年、已在鄭州定居的延洵哥,也正回到村里探親,他已有四十多年沒有見過我的伯父——他少年時代的同學伙伴了。那天他站在村口,一眼就認出了已經白發蒼蒼的少年同學,大叫了聲“四叔”,兩個人就激動得熱淚盈眶,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這次回鄉,他們三位老同學意外地在老家相聚,都很高興。徐老師拿出了他各種書體的書法作品,一一展示給他的老同學和我看。我伯父雖然不是書法家,但他的毛筆字寫得非常清正、漂亮。他給徐老師的書法提了幾條建議,同時也給我這個晚輩布置了一個“任務”:如果能力所及,可以對外“推介”一下老師的書法作品。這其實也是徐老師心存多年的一個愿望:他很希望能夠加入一個正規的書法家協會。
在這之前,老師常年居住村中,對于外面世界的唯利是圖、喧囂嘈雜的亂象,并不了然,所以沒少被人蒙騙,參加了一些各種名目的書法大賽,也加入了幾個莫名其妙的書法學會(當然前提的條件都是要“交費”若干)。我猜想,老師本來就不多的一點退休金,都被某些無良的機構和寡德的比賽給哄騙去了。老師把他收到的那些各種各樣的獲獎證書和聘任證書拿給我看,我心里清楚這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也實在不忍澆冷老師心中的希望。當然,老師畢竟還是一位比較清醒的鄉村知識分子,對于世風日下的現實,也并非全然不覺。記得有這樣一件小事:老家清明節祭祖,有給先人“燒包袱”的風習,可是“包袱”上的文字該怎么寫,我實在是不懂得。我伯父和老師當然都會寫“包袱”。老師跟我說:“你少小離家,多年在外,不懂得老家的這些風俗和規矩,情有可原。可是你去東山上的墓地看看,多少墓碑上竟然都寫著‘中華處士名諱某某之墓’,他爺爺一個大字不識,在村里種了一輩子的莊稼地,跟‘中華處士’壓根兒就挨不上!”我聽了這個,不禁啞然失笑。其實老家的鄉親給我的祖父立的墓碑上,刻的也是“中華處士名諱徐公之墓”云云。村中鄉親,對于墓文碑銘,本來就不求甚解,但望故人“名頭”又大又響亮,后人亦可以此炫人,所謂“光宗耀祖”。我知道,老師看不慣這些現象,但他已經無力說服村民,更不可能去改變當下花樣百出、紛亂無序的世風了。
從故鄉回來后,我開始計劃著為徐老師做點“實事”。我先是從武漢的一位老朋友、金石學家梅春林先生那里討來兩小方石印。春林兄熱心快腸,出面請武漢著名篆刻家、湖北中流印社副社長吳林星先生持刀治印,為我的老師刻了一枚名章、一枚閑章。接下來,我就想著怎樣幫助老師去實現那個美好的愿望:加入省書法家協會。為此,我特意寫信給住在濟南的一位老朋友,老作家、著名小說《微山湖上》的作者邱勛先生,請他幫忙找一找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的主事者,請他們看看我老師的書法作品。我選了老師的幾幅書法作品,請邱先生交給省書協,還寫了一封信去,介紹了我的老師大半生服務桑梓、教書育人、殷勤為方圓四鄰的父老鄉親寫字、普及書法文化的情況。邱勛先生良善厚道,一派長者風范,對我這個后輩總是有求必應。他不顧年邁體病,親自去書協要來了表格,輾轉寄給了我的老師,估計好話也沒少說,真心想幫我玉成此事。奈何忙活和等待了好幾個月,最終卻是沒能如愿,真是枉費了邱勛先生的一番勞碌。我感到很失望,不知道該怎樣給老師解釋他加入不了書協的原因。
十年前,我敬愛的伯父病逝,我為他的墓碑寫了一副聯語:“高風傳故里,亮節照后人。”老師痛失了少年時代的同學摯友,自是倍感凄傷。前幾年,與老師恩愛廝守了一輩子的師母,又先他而去,剩下老師一人獨居,晚景更加孤獨。所幸的是近些年來,承老家即墨市的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杜先生幫助,他和他所帶領的“滴水公益愛心團隊”對老師照顧有加,給老師的晚年送上了許多慰藉和溫暖。不久前,我請尚未謀面的杜先生把老師的一些書法作品拍攝下來傳給我,然后請一位美術編輯做了些整理、剪裁和編排,給老師印了一冊書法集,這也算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我想,我的老師到了這個年紀,肯定也不在乎什么書法家和書法協會了。重要的是,他用他的一手好字,為家鄉、為方圓四周的鄉親們服務了一輩子,贏得了眾多鄉鄰的口碑和贊譽,這是比任何虛浮的榮譽更有意義、也更能傳之久遠的懿范美德。有道是“天道酬勤”,想必書道亦會特別眷顧仁善之人。又近春節,不由得想起徐老師,這個寫了一輩子春聯的普通鄉村教師。祝愿老師繼續以筆墨為伴,頤養心神,安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