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張抗抗:先行 先覺 先倡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1月24日14:07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抗抗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倡導文藝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鼻安痪茫胰ズ颖迸d隆安子嶺鄉上莊村參加一個詩歌活動。我驚喜地看到,偏遠的山溝里,出現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詩上莊”。通往上莊村的山路兩側,豎立著一塊塊取之于當地的石頭,石頭的立面上,鐫刻著一首首古今中外優秀的詩作,進村出村進山出山的人們,都會從這些石雕的詩歌中穿過。村委會門前的小廣場上,百位作家詩人題寫的百樣“詩上莊”三個字,寫滿了整整一面墻。沿山溝一直往上,是河北老詩人劉章的舊居,幾十年前,他就是從這里走出大山,開始了后來的詩歌創作。簡樸的房屋四周青山環繞,房前屋后都是紅艷艷的山楂果樹、綠油油的玉米地。由詩上莊舉辦的“劉章詩歌獎”頒獎活動,就是在這個原汁原味的詩人舊居前進行的。上莊及附近山村的村民、中心小學的學生們,都是這個詩歌活動的成員,看上去他們都很興奮,很有自豪感。也許有人會問,村民們能看懂這些詩歌嗎?這些詩歌與他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但這個“詩上莊”活動的策劃者、承德作家協會主席、詩人劉福君,希望通過這樣的文學活動,能夠讓詩歌來自鄉村又回到鄉村,在詩歌與村民之間建立一種近距離的關聯,讓更多的人讀詩懂詩愛詩。試想,村民每日上山下山勞作,哪怕抬眼看一句詩,順路念一行詩,就在無形中吸收了文化也傳播了文明。上莊的孩子們每天上學放學,一路看一路背誦,把那些優秀的詩句記下了,他們將和詩歌一起做伴成長,耳濡目染日積月累,其中一些孩子,長大后也會開始寫詩。詩人不再神秘,詩歌不再遙遠,詩歌成為鄉村生活的一個有機體,就像山泉水那樣,干干凈凈點點滴滴地滲入村民之心,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質。這個富有創意的鄉村文化建設項目,得到了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省文化廳、河北省廣播電視局的鼎力支持,幾位領導從石家莊坐了八九個小時的車,提前一天趕到興隆的深山里,參加第二天的頒獎活動。盡管,詩歌被刻在石頭上,并不意味著詩歌的永恒;但是,詩歌通過村民的念誦得到傳揚,詩歌就從書本上走近了人民,有了“為人民”的積極意義。

        我們這一代文學工作者,從青年時代開始學習寫作以來,所接受的教育,始終是與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緊密相關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尤其進入現代社會,在新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下,為人民寫作這個話題,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以及更為寬泛的外延。究竟什么是“人民”呢?這個問題曾經長久地困擾過我。在理論上,但凡共和制國家,“人民”的含義包括工農商、軍人、知識分子,幾乎所有的階層都屬于“人民”的范疇。而在中國古代,“人”和“民”曾經是分離的,“人”是指人的生物屬性,是富有七情六欲的生命個體;而“民”則是指社會的底層大眾,常與“庶民”“黎民”“臣民”組合使用。而當“人”和“民”組合為“人民”這個語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民群眾”,它已具有了當代社會的政治屬性,正如“公民”這個詞語具有法律屬性一樣。人民是國家和社會構成的主體,人民是歷史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人民的歡樂和幸福是時代進步的標志,人民的苦難即意味著歷史的倒退。我們這些從事文學創作的人,用文字去描述并表現人民的喜怒哀樂,首先取決于我們能否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的苦難和歡樂。我們原本就是“人民”這個群體中的一滴水、一粒米、一片葉子,我們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或是在以往的個人經歷中,所見所聞所痛所喜的所有一切,都與人民息息相關。人民是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然后通過作家的勞動,通過作家的“自我”這個接收器,使得客觀的生活表象,成為文學作品和精神產品,再回歸回饋于人民,使更多的“人民群眾”成為我們心心相通的讀者。我們和人民就是這樣一種互相依存、相依為命的關系,而不是一種上下或對立的關系。如果一個作家的精神狀態、心理意識、思想感情,沒有偏離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訴求,在作品中自始至終堅持社會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理想,而不是出于個人物質利益名譽前途的種種考量,以趨利避害之心,去選擇寫什么怎么寫,以獲得更大的個人利益——那么,這就應該是一個有人民性、有良心的作家。反之,一個寫作者如果對人民的疾苦視而不見、對人民的呼吁麻木不仁,對那些危害侵犯人民利益的錯誤決策刻意粉飾、對人民的人性弱點缺乏客觀清醒自覺的批判意識,這樣的寫作,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為人民的文學。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在這個段落中,我注意到了此前很少并列使用、頗具新意的18個字。

        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這9個字,高度概括了文藝工作者和文學創作者的使命,也是我們寫作者期望達到的目標。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化建設,先覺才能先行、先行方能先倡——這是一個漸次遞進的藝術規律。先覺者,是那些具有獨立思考精神、擁有對時代和現實超前認識的智者,而非人云亦云、惟上惟利之徒。先行者,也即勇于創新、敢于特立獨行的探索者,每一部新作,都呈現出新的內容新的思考,以新思維、新形式去表現歷史和現實。先倡者,則是不怕打擊不怕挨罵不怕爭議、內心有強大力量的勇者,腳踏實地而開風氣之先。這9個字的實施、實現、實行,對于文藝工作的領導者來說,也是一種新的考驗。對于嚴肅文學如何在市場化和商業化的困境中生存發展,目前的文藝體制與具體措施,應當有更合理的對策。只有為那些有志于創新開拓的文藝工作者提供寬容友好的創作生態環境,文學的先覺、先行、先倡之目標,才會成為可行、可見、可能的現實。

        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這9個字揭示了文學藝術應當遵循的基本守則,何其親切而珍貴。筋骨,是思想是精神,是不惟功利不惟金錢的骨氣;人有筋骨,作品才會有筋骨。有筋骨的作品才是有道德的。文藝工作者個人的道德修為,將決定其作品的筋骨韌性。除了個人的道德操守之外,文學工作者更需要奉行并恪守職業道德。作家的職業道德,最重要是在作品中真實地反映生活、以真誠之心對待讀者、不講假話、不文過飾非、不自欺欺人。若是抹煞風霜雨雪的殘酷兇險,就無法體現出爐火與陽光的溫暖;若是刻意回避或漠視黑暗,只能是偽飾矯情的虛假書寫。溫度是與寒涼、冷漠相對應的,沒有寒冷就沒有溫暖。有道德的寫作者,心是熱的、對人類和人民的情感是真誠的、對美的追求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才可能寫出溫潤、溫暖、有溫度的文字。只有在作品中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我們筆下的“人物”才是有筋骨、有靈魂的人,從而抵達崇高之美。

        我的一部長篇小說新作,至今已經四易其稿,前后歷時8年,仍在持續不斷的反復修改中。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改得好些、應該更好些。對于成熟的作家來說,出作品不難,難的是從高原攀登高峰。真正的精品力作,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蘸著自己的心血打磨。

        做思想的先覺者、時代的先行者、美德的先倡者——這將成為我們文學創作者自覺的理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