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云德:開創文藝評論新風尚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1月03日12:46 來源:中國作家網 云 德

        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強調文藝評論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這對于改善評論環境,轉變評論頹勢,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可以說,新時期文藝評論對于文藝的撥亂反正,對于文藝新觀念的吸收與探索,對于文藝創作生產的繁榮與進步,無疑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此應當充分肯定。伴隨著報紙大幅度擴版和學術類刊物的漸次增加,特別是新媒體自媒體的風行,文藝評論的陣地不斷增多,這本是批評的福音。然而,或緣于對日益繁雜的創作把握不力,或緣于不良世風浸淫,或緣于批評氛圍的惡化,或緣于評論隊伍的萎縮,真正有見解有說服力且能引起業界和社會爭相議論的振聾發聵的力作反而日見其稀。對文藝評論不滿的呼聲由來已久。關于評論落后創作,關于批評缺席、批評失語、批評疲軟、批評衰落的“批評”日益尖銳。人們厭倦了那些甜膩的、靠人情和紅包打點過的評功擺好式的評論;厭倦了那些毫無色彩、人云亦云、溫吞水般的讀后感式的評論;厭倦了那些堆砌概念、不著邊際且盛氣凌人的術語式評論;厭倦了那些為了所謂課題或職稱,先入為主、生拉硬套的項目式評論;厭倦了那些為了奪人眼球,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粗暴武斷、上綱上線的漫罵式批評……這樣的東西正日甚一日地蠶食著文藝評論的肌體,損害著文藝理論與批評的良好信譽。

        集結力量,重振旗鼓,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開創批評新風尚,是貫徹文藝座談會精神,推動文藝評論發展進步的當務之急。

        這里首先要堅持美學的和歷史的尺度,重塑切合中國文藝發展實際的文藝批評審美規范。美學的和歷史的尺度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最重要原則,把文藝創作視為特定歷史過程的必然產物,強調文藝與歷史演進中的社會形態有密切關聯,要求文藝批評既要按照“美的規律”加以美學的分析與評價,同時又對藝術進行歷史的具體的社會學解讀。從中國社會和文藝創作的實際出發,批評不能從個人好惡出發,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如果熱衷于照抄照搬舶來的外國理論,生吞活剝地用外來理論規約中國豐富而獨特的創作實踐,以洋為尊、以洋為美、惟洋是從,中國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將受到侵蝕,本土文化的傳承就成為一句空話。如果把批評商品化,信奉“紅包厚度等于評論高度”的市儈主義的哲學,批評就會淪為庸俗吹捧、阿諛奉承的工具。如果受資本綁架、市場左右、紅包誘惑,把批評當作表揚和自我表揚、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勢和自我造勢結合的產物,那就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文藝批評,批評的信譽必將大打折扣。

        摒棄一切惟洋、惟市場的批評套路,決不意味著批評的固步自封。我們當然需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廣泛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借鑒外來文藝理論中一切有益的精華,同時把它們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文論和當前文藝實際融會貫通,建構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具有強大涵蓋面和包容性的批評體系,以此激發批評的活力,推動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正如習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批評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作品質量和水平上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說真話、講實理,努力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二要增強理論自覺,努力提升文藝批評的理論含量。目前,許多文藝批評陶醉于批評者自作聰明的小感受,在巧舌如簧、花言巧語的表層下散落的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言語碎片。理論的貧困與缺失,是導致批評形同無根浮萍的重要誘因。當下,文藝批評的從業者不讀哲學、歷史、經濟學和社會學之類的書籍,甚至連專業知識也知之不多,基本理論素養缺乏者不在個別,這是十分可怕的。事實上,文藝作品的優劣、創作現象的得失離不開專業的貯備和價值的判斷,文藝思潮的剖析、藝術規律的把握更離不開基礎理論的支撐。而深厚的專業貯備和高超的鑒賞辨識能力均源自雄厚的理論積淀。而雄厚的理論積淀,來源于系統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古今中外優秀社會科學理論的學習與掌握,特別是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與掌握。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也是我們從來文藝批評必不可少的文化滋養。傳統文化的血脈傳承是提升當下文藝批評理論含量的基礎性功課。理論的深度決定評論的高度。文藝評論從業者只有把理論的熱情當作終身的理性自覺,不斷充實武裝自己,打造堅實而全面的理論功底,才能培育出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及時捕捉文藝發展新動向;才能不斷適應社會進步的需求,靈活調整研究視閾,不斷發現新情況,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才能以專門家的遠見卓識,高屋建瓴地搭建起藝術家與受眾的溝通平臺,推動創作的進步與鑒賞力的提升;才能把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結合起來,在錯綜復雜的現象中把握文藝發展的本質,還文藝批評以深刻發現和大膽建構的勇氣與職能。

        三要滿懷一腔誠意,樹立精心研讀文本的刻苦精神。具體作品欣賞或浮光掠影的創作動態信息,對于文藝作品提高知名度、擴大傳播范圍有其必要,也不可或缺。但要從整體上提高文藝批評的社會影響力,單靠作品推介或局部素描的方式不行,中國文壇亟需萊辛漢堡劇評、別林斯基俄羅斯文學一瞥和勃蘭兌斯宏觀駕馭19世紀歐洲文學那樣的宏大批評,來把握文藝發展大勢,提振創作士氣。批評大家們對于所處時代的作者與作品、創作現象和藝術思潮梳理辨析、歸納總結的巨大成功,源于他們對文藝現狀的稔熟與透徹把握。沒有一個重大學術突破不是建立在長期學術積累之上的。

        當然,這在資訊極其發達、創作形態無限多樣的當下,要求一個評論家 “閱盡人間春色”確乎有點強人所難。但是,難題決不能成為畏途。如果我們的評論家以此為借口,在不熟悉創作、不研究文本、不考察文藝現象的情況下胡涂亂抹、率性而為,批評文章一味地凌空蹈虛、自說自話,那才真是批評的末路。信息時代需要一批熱愛文藝事業、富有犧牲精神的評論工作者,需要他們花真工夫、下笨氣力去深入文藝實踐,需要他們花真工夫、下笨氣力去熟悉作家藝術家,去全面深入而又細致入微地研讀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似乎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從文本出發,從現象出發,從大量占有的文藝資料和案例出發,把個人專業的學術深度與批評需要的學科廣度結合起來,把重點文本的精細研讀與一般性廣泛瀏覽結合起來,批評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變資訊繁復的挑戰為樣本豐富的機遇。才能在某一局部或領域里尋求一個一個的突破,從量變中實現質變,繼而帶動文藝批評的整體性躍升。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重塑批評的公信力,重塑批評寫作的尊嚴!

        四要有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隨流俗的理論個性。批評源自創作,但不是創作的附庸。批評是藝術的再創造,是創作的延伸與接續,是作品的價值與意境的深入發現與科學詮釋。深厚的理論學識和專業積累,可以讓批評家以思想者的睿智和鑒賞家高人一著的洞察力,于平淡中發現奇崛、在沉寂中捕捉生機,但學養與目光不能代替探索真理的勇氣和與人為善的情懷。是非優劣的判斷是眼光,直入肌理、一針見血的表達則需要勇氣!一句簡單的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常理,應用于批評就不是那么簡單;說好容易說壞難,不少尖銳些的批評倍受指摘、甚至訴諸法庭的事屢見不鮮。這令批評人舉步維艱,也是讓批評逐漸蛻脫鋒芒的一個重要誘因。

        事實上,文壇需要旗幟鮮明、毫不遮掩、直陳時弊的批評。如果文藝批評對于創作和市場領域存在的那些以低俗代替通俗、以欲望代表希望、以單純感官娛樂等同于精神快樂的現象,對抄襲模仿、千篇一律和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對那些把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和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甘做市場奴隸,沾滿了銅臭的現象聽之任之,就是批評最大的失職。如果文壇輿論被媚俗、粗俗、庸俗的風氣占據,或者受社會戾氣和浮躁氣所左右,文藝的社會正能量就無從發揮。所以,批評的武器不能丟。

        盡管鋒芒畢露的批評可能因言獲咎、得罪人,但任其發展,我們的文藝就可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文藝就沒有了生命力,就不可能承擔起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鼓舞全國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的神圣使命。尖銳的一針見血的批評對創作和文藝發展有益,可以起到大喝一聲、幡然猛醒的警示作用。好人主義誰也不得罪,四平八穩“和稀泥”式的評論雖然沒有任何風險,但也絲毫沒有學術價值。反過來,敢于直言也不是一味的“酷評”,只要出于公心和善意,只要摒棄個人恩怨和門戶之見,任何尖銳的批評都應該視之為“充滿同情的理解”和“充滿敬意的批判”,都應該受到世人應有的尊重。有了這種求真向善的科學態度,讓獨創的個性化表達取代庸俗的無原則的隔靴搔癢式的批評,那些無聊的吹捧和惡意的撻伐自然得到遏制,追求真善美的聲音必然大行其道,真正關乎文藝痛癢、有深邃見地和學術建樹的優質批評就會脫穎而出。

        當批評的一縷清風吹拂文壇的時刻,有關文藝評論失語與缺席的詬病難道還會延續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