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梁鴻鷹:鑄造靈魂 評論有責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0月27日12:41 來源:中國作家網 梁鴻鷹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切近當下文藝現實,富于新的理論創見,與革命領袖、先賢前輩談文藝的那些打動人心、流傳經久的篇章在精神上息息相通,是指導文藝發展的又一綱領性文獻。

        講話深刻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 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國家民族的發展興盛,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科技水準與軍事競爭力,更需要強健的民族魂魄和精神力量,列夫·托爾斯泰說得 好:“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民族靈魂削弱了、道德堅守流失了、精神支柱垮塌了,必然危及國家民族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民族興亡,文藝有責。投身文藝,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專職或者業余、寫作繪畫還是唱歌跳舞,影響人靈魂與精神的責任是一致的。“鑄造靈魂”,必不 是遷就感官、提供刺激、滿足享樂;“鑄造靈魂”,應專注人精神的向上需求,致力于人精神質地和品格提升。“鑄造靈魂”,要按講話精神要求,以優秀作品 “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這項崇高事業中,文藝評論負有義不容 辭的職責。

        點亮人們的精神世界

        要以學習宣傳貫徹講話精神為重心,堅持“二為”方向,把握中國精神這個社會主義文藝靈魂,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導向意識,圍繞宣傳思想文化 重點任務和繁榮文學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宣傳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文藝觀,全力推動多出作品多出人才。文藝媒體面向大眾,以服務文學藝術界為本分,同 樣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深入生活、服務人民,對新聞工作者和文藝評論工作者而言,不僅必要而且管用。還要敏銳把握時代潮流,保持文 藝新聞評論宣傳的敏感鮮活,必須人在生活中、心在文藝現場,虛心向作家藝術家學習,問計于讀者、觀眾、聽眾,了解群眾的精神需求,掌握審美變化,應對全媒 體、大數據、網絡化條件下紙媒面臨的嚴峻挑戰,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正確輿論引領時代風氣、點亮精神世界,把服務大局、服務文學藝術落到實處。

        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靠作家藝術家書寫,也靠文藝評論張揚。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華文化精神、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存在于生活里,反 映在作品中。愛國主義是具體的、鮮活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好像很宏大、很遙遠,其實與每個人相關,涉及做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必須下力氣宣 傳。中國夢是當代每個中國人的夢,是文藝評論的大題目,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美麗中國風采,展示生活理想愿景,主流文藝媒體要有擔當。習總書記指出,文藝要 “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對報紙來講,價值觀堅守是生命所 系,不求實、不守信、不講美,就站不住,新聞真實性、正確價值觀和美的形式有機統一起來,才能行之久遠、積累口碑。

        讓創作正氣蔚然成風

        正氣要靠大家樹,正氣樹不起來,歪風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引導文藝家學習貫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文藝觀,主流文藝媒體要下功夫。文學界在弘揚核心價 值觀、反映國家重大事件、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方面,向來走在最前面。文學在讓人們堅定美好生活憧憬和信心方面有優勢、有可為。作家藝術家寫人民、 頌真情、揚美德的事例,要積極采訪反映,以更多鮮活的報道、入心的評論,張揚深入群眾進行美的發現和創造的精神,激發為人民寫心、為時代立傳的熱情。

        沒有創新哪有文藝的姹紫嫣紅,創新需要付出代價,需要志存高遠、寂寞耕耘。文學藝術領域創新、成長、發展的良好狀態蘊藏著充沛的正能量,評論工 作者要學習和反映作家藝術家隨時代發展進步,張揚藝術個性,敢于進取的勇氣,揭示創新成功的奧秘,揚攀登進取正氣,領審美開拓新風。讓《文藝報》這方理論 批評陣地和創作園地更開闊更上檔次,成為涵養好創新性評論才情和創新型創作脫穎而出忘我生長的高地。

        習總書記講話深刻指出了文藝界存在的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以低俗代替通俗、以欲 望代替希望、以單純感官娛樂代替精神快樂等問題,切中時弊,發人深省。這些問題有的由來已久,其出現及蔓延與小報小刊、個別熒屏低俗網站推波助瀾有關,商 業傳媒宣傳的浮泛淺俗流弊同樣難脫干系。作為主流媒體,不能滿足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要策劃選題組織筆談研討,挖深層原因,找解決對策。對影響文藝風 氣的無良行為要敢于發聲、善于發言,對屈從商業化風氣、向市場妥協、放棄社會效益準則的做法,既劃清界限,更敢于抵制。發揚敢于批評善于批評的傳統,關注 焦點熱點問題,評述文藝思潮,抵制低俗之風。對形式大于內容、嘩眾取寵唯利是圖的現象,對單純刺激感官、混淆是非、冷漠低俗的作品,對干擾創作方向、引發 思想混亂的現象,要旗幟鮮明敢于亮劍。

        為多出優秀作品鼓與呼

        中國作家協會機關大廳墻壁上鐫刻著毛澤東題詞“希望更多的好作品問世”。優秀作品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水平,多出優秀作品,是文藝工作的 中心環節。什么是“好作品”呢?從習總書記講話中能夠找到答案。他說優秀作品要“文質兼美”,“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 的清風一樣”,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這些論斷直接回應了時代為生活、創作和審美鑒賞提出的問題,厘 定了優秀作品的價值所在,指明了堅持團結、繁榮、鼓勁,推介優秀作品的方位。文藝媒體服務創作服務作家藝術家,是通過對作品的判斷、甄別、品評來進行的。 在價值多元的氛圍中,辨別、發現、宣傳優秀作品,樹立風范、引領方向,不能單純看銷量、曝光率,不能道聽途說,要依據標準實事求是對作品細讀深研,寫文章 知人論作、字斟句酌。同仁堂祖訓是“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我們對好作品的評論,既不能減理論學術貫注之物力, 更不能省腦力情感投入的人工。評論珍品、評論聲譽就要這樣樹立。要站在時代審美判斷前列,提高推舉優秀作品的能力,給具有“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 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的作品更多篇幅,對“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的作品下力氣推薦,讓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 功,又能在市場上受歡迎的作品叫得更響,推動佳作持續涌現。

        展文藝批評的氣派風骨

        文藝批評依據什么標準、如何開展、要有什么樣的風骨,習總書記講話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高度,給予了深刻解答。關于評判和鑒賞實踐, 他明確指出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語句簡短但回答了文藝評論的立場、方法、途徑、指向、歸宿等重大問題。對批評實踐,講話則提出 了“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的原則,更具醍醐灌頂之力。

        我們的評論向來有過多的為賢者諱、為尊者諱,講真話拉不下面子,習慣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情因素重商業味道濃,花力氣治理,媒體有責任。要擴 大文藝評論園地,搞好選題策劃,活躍創作與評論的對話爭鳴,搭建好營造為真理真知交鋒爭論的平臺。要善于做“剜爛蘋果”的工作,對不好的作品敢批評善批 評,要多組織約寫敢于批評的文章,改進新聞報道,客觀反映有針對性和不留情面的批評意見。

        文藝評論要有中國氣派,習總書記提出的“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批評方面,學界對 西方的學習吸收可謂全面系統、成果多多,但對中國古典文論的吸收運用則有乏善可陳之弊。這與日常生活習慣、行為、語言方式日益向西方看齊,當代文化及國民 教育有意無意漠視遠離傳統、以西方標準為價值尺度不無關系。以西方模式思考問題、解析文本、表情達意,似乎已成不少文藝評論的“集體無意識”。一些評論離 開現代西方“流行”和“通行”理論好像就缺主心骨、底氣不足,一些評論充斥西方術語、成為西方概念演兵場、批發地,不說人懂的話,要堅決摒棄與批駁。要增 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堅定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志向。比方,古代文論反映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實踐的獨特經驗,不管“詩言志”、“文以載 道”,還是“神韻”、“意象”、“意境”、“風骨”;無論詩話詞話、書論畫論,還是評點序跋,啟迪深刻豐富。要深入探究古代文論寶藏,真正學到其思維、表 達、韻律的精髓,增強評論的中國氣派、中國風骨,增強感染力吸引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