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反思戰爭的影片在歐美一直是“主旋律”。《諾日吉瑪》能夠在反思戰爭的野蠻罪惡中,傳達出寬恕和解的信息,這就不僅僅是電影創作上的進步了?上Т祟悆炐愕奈乃嚻M不了院線,觀眾很少能看到。正所謂“走心的電影,還缺少走心的觀眾”。
初識蒙古族導演巴音,是在他的處女作《斯琴杭茹》入選首屆北京民族電影展優秀影片目錄時。不久,他告訴我他的下一部作品是戰爭題材的文藝片。再深問就什么也不說了。
巴音是個內心火熱、思想深刻但不善言辭的人。在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他的電影新作《諾日吉瑪》參加了民族電影展重點展映,中國電影家協會與內蒙古電影家協會為這部影片舉辦了觀片研究會。與會專家對巴音的新作給予高度評價。輪到巴音發言時,他說了個“我”,就沒有下文了,把頭埋了下去。坐在他一旁的蒙古族女演員哈斯高娃說,巴音參加電影研討會總是這樣。我想,對這部傾注了太多心血的《諾日吉瑪》,巴音一定是想說的太多了。
電影《諾日吉瑪》是一部很獨特的作品。影片以“諾門汗戰役”為背景,描寫了一個蒙古族女牧民救活了一個俄羅斯傷兵、一個日本傷兵的故事。俄羅斯傷兵截掉了一只胳膊,日本傷兵截掉了一條腿。兩個敵對雙方的傷兵,在一個蒙古包里,在一個蒙古族女人的照料下保住了生命。但恢復了精力和體力的士兵,仍在伺機殺死對方。女牧民諾日吉瑪,在苦苦地等待參戰的男人歸來,同時用她的善良感化了“這兩個畜牲”。三個語言不通的人,自說自話,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中,完成了人性的回歸,兩顆仇敵的心靈漸漸靠攏了,兩個敵對的傷兵,最終成為朋友。
因為出差到內蒙古正藍旗,我在元上都趕上了《諾日吉瑪》攝制組的封鏡儀式。此后過了兩年,我才看到剪好的片子,當時非常感慨。巴音導演的這部影片不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之前的中國民族題材電影,其對戰爭的思考是當代性的,達到了相當的思想深度。蒙古族導演寧才評價說,這部影片真實純樸,沒有外在地制造一個理念,只反映對女人的理解,眼里只有生命,電影思考是骨子里、血液里的——戰爭是共同的敵人,戰爭中沒有回來的男人。對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
中國已有的戰爭片,強調意識形態,稍深一些又會引起爭論;要么打日本,成為抗戰神片,留下一笑。《諾日吉瑪》則不同,獨特而優秀。它塑造了一個愛得心痛的蒙古族女性,講述了一個在草原上發生的故事,展示了草原民族內在的、與自然環境一致的情懷。渾然天成的藝術表達,告訴人們:人性的、愛的力量是可以消解仇恨的。
這部影片的可貴之處,在于自覺參與到世界主流電影關于啟迪人類反戰意識的創作行列中。有專家說,《諾日吉瑪》是有國際范兒的電影。我以為,這個評價不為過。
反思戰爭的影片在歐美一直是“主旋律”,同類的優秀影片不少,《諾日吉瑪》的主創人員對歐美電影的借鑒一定是有的。能夠在反思戰爭的野蠻罪惡中,傳達出寬恕和解的信息,這就不僅僅是電影創作上的進步了。
在世界電影關于二戰題材的走向上,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今天,從控訴納粹的殘暴罪行,到還原二戰各種復雜歷史真相,建構著超越懲罰和復仇、促進寬恕與和解的認同。最早揭露納粹暴政的影片產生于二戰之前,如《希特勒的恐怖統治》(1933年)、《大獨裁者》(1940年)等。二戰結束后,又出現了一批以“歷史記憶”為標志的戰爭片和反映納粹集中營屠殺猶太人的驚悚片。中國觀眾所熟悉的多是前蘇聯電影,如《斯大林格勒戰役》、《攻克柏林》、《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以及法國電影《老槍》等,它們表現了各國人民的抵抗斗爭。中國同時期的抗戰電影,同屬此類。
1993年,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辛特勒的名單》,刻畫出保護猶太人的“德國好人”形象,在世界影壇上以大片形式開啟了“歷史記憶”的新階段。還有德法合拍的《鋼琴家》等,用詩意影像對人性、戰爭和歷史進行反思,給此類影片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較高的審美特性。
進入新世紀,世界反思二戰電影的視角轉變,視野逐漸擴大。有的描寫猶太人復仇的血腥,有的反映德國人反抗納粹、保護猶太人的善舉以及戰敗的體驗,有的表現德國人和蘇聯人戰時的復雜關系,講述了敵對軍人共患難的故事!吨Z日吉瑪》的誕生,使中國電影進入世界二戰題材電影的主流行列?上Т祟悆炐愕奈乃嚻M不了院線,觀眾很少看到。正所謂“走心的電影,還缺少走心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