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2014年5月,遼寧歌劇院舉行了“軍民魚水情、共筑強軍夢”邊關萬里行慰問演出活動。文化志愿者演出隊在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進行3場主場演出后,又組成小分隊深入延吉、東京城、牡丹江、鶴立、伊春、黑河、塔河、漠河、加格達奇、滿洲里、海拉爾等基層哨所慰問演出40余場。遼寧歌劇院在文藝戰線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國夢。
記者:最近遼寧歌劇院創排的《雪原》是怎樣一部歌劇?有怎樣的影響?
車英:10月29日,《雪原》作為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參賽劇目在武漢湖北劇院上演。無論是舞美、音樂還是演員表演都給觀眾帶來震撼。專家稱,《雪原》是遼寧歌劇院繼《蒼原》后又一部史詩性力作。
關于抗聯題材的影視劇很多,但用歌劇形式來展現東北14年抗戰史,《雪原》是首部。整部歌劇以西方歌劇創作的一般原則為基礎,音樂汲取了東北民歌元素,采用現代主義的創作技法,再現了那段悲壯的歷史。
記者:這樣一部大型歌劇,你們是怎樣創作、排練的?
車英:這部歌劇樂隊、合唱隊、演員加到一起近300人,需要至少400平方米的排練場,可我院最大的排練場也只有120平方米,如果租劇場排練,一天則需要2萬元。為了省錢,大家急中生智,在辦公樓前搭建一個長40米、寬18米的大棚,解決了排練問題。20年前,遼寧歌劇院為了排歌劇《蒼原》賣汽車,如今又搭大棚排《雪原》,這見證了遼寧歌劇院為中國歌劇發展所做的艱苦努力。
記者:除了《雪原》,這些年遼寧歌劇院還創作了哪些有影響的劇目?遼寧歌劇院是怎樣堅持歌劇道路的?
車英:遼寧歌劇院建院50多年,一代又一代遼寧歌劇人在中國歌劇探索和發展的道路上執著前行,不斷地思考、探索與實踐,堅持走歌劇民族化道路,致力于打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歌劇精品,先后創作演出了歌劇《草原烽火》、《阿詩瑪》、《情人》、《歸去來》、《蒼原》、《滄海》、《紅海灘》、《遠方的胡楊》等50余部,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蒼原》的成功更是樹起了中國原創歌劇的一面旗幟,被譽為西洋歌劇民族化的典范和里程碑。
打造中國特色的歌劇,讓高雅藝術走進千家萬戶,是所有歌劇人的愿望。歌劇走向市場是一種必然,關鍵是要將藝術性和社會性完美地統一起來,只有貼近生活的創作,才能延續歌劇藝術的生命力。
記者:我們可以把您上面說的理解成遼寧歌劇院的藝術理念嗎?
車英: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同舟共濟、戮力同心,這正是支撐遼寧歌劇院幾十年如一日地打造中國歌劇的精神動力,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和精神財富。尤其是在泛娛樂化思潮泛濫,各種文化觀念空前活躍以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當下,有思想、有抱負、有作為的藝術家更應當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繼承前輩藝術家的優良傳統,潛心創作、抵御誘惑,避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緒,把歌劇藝術推向新的境界。
今天的藝術院團身處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體制改革、藝術創新、市場開拓,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同時擺在我們面前。文化惠民是黨交給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創造成果是藝術走向大眾、服務大眾的導向和目標,也是藝術培養觀眾以求長足發展的必由之路。我院一直致力于這項工作,至今有十幾個年頭了。僅2014年,劇院組織文化志愿者送文化、送文明到社區、農村、院校、軍營、工廠的公益演出活動就有許多場。我院現已參加了“遼寧省文化廳送戲到基層演出活動”“百姓大舞臺”“血脈相連,心系百姓”“公共文化流動服務年”等系列公益演出活動,公益演出場次超過130場。
記者:劇院過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
車英:關于劇院今后的發展,我認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就等于獲得了劇院快速發展的引擎。幾年來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建立競爭機制、擇優選拔人才,劇院各種音樂會的獨唱和歌劇角色的認定都要通過試唱這一環節,演員不分年齡、不分職級都要進行試唱,擇優任用;支持、鼓勵演員參加省內外各種賽事,對獲獎者給予獎勵;完善考核制度,每年對業務人員進行集訓,集訓后考核,不合格者待崗;每年邀請省內外名家來院授課,并與國內外大師合作,比如2013年我們承擔了交響芭蕾舞劇《斯巴達克》的演奏,在與大師合作的過程中受益匪淺。(本文配圖邱陸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