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故事 >> 正文

      為了潤澤北方大地(梅潔)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2月03日09:50 來源:人民日報  梅 潔

        站在美麗漢水潤澤的土地上,愿每一個受潤的生命懷一顆感恩的心,莊嚴向南一躹,說一聲“謝謝”,然后倍加珍惜每一滴來之不易的生命之水!

        為了潤澤北方大地(報告文學)(中國故事)

        梅 潔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定州渠道    資料圖片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定州渠道   資料圖片

        從丹江口水庫初建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完成,漢水流域八十二萬移民,在長達五十余年的歲月里,為了漢江中下游的安瀾,解救北方水困境,他們背井離鄉,痛失家園。他們所經受的巨大磨難,北方受水區人也許不知道。北方人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干渴處境,不知道水源區人民的犧牲與奉獻,有的甚至不知道中線調水。有人說,我們不屑知道,有沒有水那是政府的事。再說,水管里哪天沒有水呀……

        有沒有水,真的只是政府的事、與自己沒有干系嗎?十幾萬個家庭、幾十萬人為此受苦為此奉獻真的不屑知道嗎?水管里的水從哪兒來的、還能維持多久真的不想知道嗎?

        1

        三十五億年前,水有幸使生命在地球上起源,自此生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水使人類和地球上一切生物得以生存和延續,水最終使人類“辟草昧而致文明”。

        然而,曾幾何時,人類文明與水發生了巨大的碰撞,孕育我們的河流一條接一條地斷流了,干涸了,污染了,消失了;我們腳底下是有四十六億年生命的地球,地球體內的水正快速地被逐漸抽干,她已滿目瘡痍,她的軀體病態地塌陷著、龜裂著、蒼老著;曾經“天大地大不如人大”的我們,卻一天天在被真正大的塵沙追趕著、埋葬著,我們無處逃遁。

        中國是極度貧水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兩千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加拿大的四十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第一百一十位以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十三個貧水國家之一。

        聯合國審議人與水資源短缺標準為:人均水量在兩千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國家,人均水量不足一千立方米,即為嚴重缺水國,人均等于或小于五百立方米,為生存極限缺水。以此標準,包括京、津、冀在內的北方十六省市,人均水資源全部不足幾百立方米,已是生存極限缺水。我們,就像一群擱淺在沙灘上的魚……

        北方不僅有河皆干,而且有水皆污。據全國水環境監測網對全國九大流域七百多條河流水質監測評價,結果表明,在十一點四萬公里的河長中,不能飲用的四類、五類和劣五類水竟長達四點八萬公里。

        北方因缺水,三億多人用不上健康、衛生的飲用水。中國每年發生成千上萬起環境污染糾紛,因環境和水污染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年年遞增。

        沒有水怎么辦?打井超采地下水。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打井,年年打,年年超采。眼下,二百四十萬眼機井已將華北地下水幾近抽干,大地已被打成篩子眼。全民打井的結果,最終使黃淮海三片出現九萬平方公里的漏斗區。漏斗中心區地下水最大埋深已達二三百米,地面沉降最大已到二點六米。

        我們腳下的土地在沉陷,房屋在開裂,建筑物在傾斜倒塌,海水在倒灌,土壤在污染,莊稼在枯死!

        2

        北京成為首都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作為一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八百年來,北京已從三千年前薊國的一個小鎮發展到今天一個龐大的現代化都市。

        盡管北京人口自然增長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且上世紀末已降到了千分之一以下,然而2013年人口普查,北京常住人口已近一千九百萬。與此同時,北京的“中心”優勢使每年近四百多萬外來人口和數以萬計的企業、公司潮水般涌進了這座城市,而且還在增加。最終,這座遠離江河湖海的國際都市終因水資源的先天不足和人口、經濟的巨大膨脹,遭遇了城市生存和發展的最大障礙。

        應該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干旱一直橫掃北京。在北京歷史上作用非凡的泉水如今已銷聲匿跡,也許,我們常常站在異常干燥的北京城的某一個地方納悶,北京為什么這么多地方叫“海”“湖”“淀”“潭”?比如北海、中南海、什剎海、前海、后海;昆明湖、團結湖、團成湖、太平湖、紫竹院湖、龍潭湖;海淀、高橋淀、洄淀;積水潭、玉淵潭、黑龍潭;還有三里河、清河、南河沿、北河沿、東壩河、西壩河、六里橋、玉泉路等,不勝枚舉。這么多濕漉漉、水靈靈的名字難道是空穴來風?歷史上“河湖縱橫、清泉四溢、濕地遍布、禽鳥翔飛”的水鄉北京哪里去了?

        北京多年靠著密云水庫、官廳水庫兩盆水。然而,半個世紀以來,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在向北京人提供了四百億噸生命之水后,它滿目瘡痍了,連年的干旱使它常常降到死庫容以下,即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北京持續干旱、許多水庫塘堰干得亮了底之后,水量已降到死庫容的官廳水庫還堅持著向北京供水。它戎馬倥傯了近半個世紀以后終于躺下了,因水量不足加之沿途的工業生活嚴重污染,原本每年向北京提供十九億噸水到1997年只剩一億多噸污染水。

        北京人偌大的一個水盆就這樣說沒就沒了!

        而這時的母親河永定河呢?自官廳水庫建成后,永定河上共修了三座大型水庫,十九座中型水庫,二十八座小型水庫,層層建壩,層層攔截,最終,北京的母親河斷流了,干涸了,一個生命之河死亡了。

        永定河原名無定河,因為它水太多太大,四處流溢泛濫,是康熙皇帝為它賜了名“永定河”,寓此河永久安瀾,造福京畿。永定河上曾有許多與水有關的著名文化景觀,其中“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何等讓人銷魂,“輕看一線盧溝水,來到燕門橋上觀”“河聲流月漏聲殘,咫尺西山霧里看”,說的就是盧溝橋上橋下水月相映的美景;“橋上客,紛如織。橋下水,水長流”,說的是“前旅游時代”的游玩,人們如織般到盧溝橋上看水賞月,何其蜂擁。

        現在呢?永定河早已干涸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京一直水資源緊缺,為了滿足城市用水,三家店以上永定河水幾乎全部引入市區,使三家店以下七十多公里的河道長年斷流,河道兩邊土地沙化,又因沙石采盜猖獗,致使河道內溝壑遍布,河床裸露,每到冬春季節,西北風順河而下,京城頓時風沙彌漫。由于根本無水補給永定河,加上嚴重超采地下水,北京西部地區第四紀地下水已經全部疏干,永定河的生態系統已經受到嚴重破壞。昔日的“盧溝曉月”已經不再,飽經七百多年風雨滄桑的盧溝橋,孤寂而衰敗地架立在荒草萋萋、流沙滾滾的永定河床上。人們只是在想起那場戰爭時才偶爾想起它,唯獨橋欄上七百多尊石獅閱盡了人世滄桑。

        2011年5月,北京水資源再度告急——人均水資源量降至僅有一百立方米。這個數字極為恐怖——僅是中東沙漠國家人均水量的三分之一!

        3

        如同北京人說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一樣,天津人也世代都在感恩他們的母親河——海河。是古老天成的海河,孕育了天津城市的生命。歷史上說的“九河下梢”的“九河”,是對海河流域諸多河流的總稱,海河流域原本有大大小小的河流三百多條,這些河流在幾千年的分分合合中,最終在現在天津的三岔河口匯集成為一段僅有七十二公里的干流奔騰入海,后來人們把這段干流叫作海河,這是世界上干流最短的一條河流。天津就在這條干流河畔誕生了,七十二公里的海河穿城而過。

        海河河道和海河平原的形成只有四千年的歷史,那是渤海退走后留下的一片浩渺的“大陸澤”,這片“大陸澤”地勢很低,海拔只有五米。數千年來,海河平原由于地勢低洼和眾河匯聚,這里形成了無數的湖泊洼淀,當地人叫“沽”。天津俗有“七十二沽”之說,許多地名即以“沽”稱之,比如大家熟悉的塘沽、大沽、直沽、漢沽等等。天津市水利局工程師叢英對我說,“七十二沽”只是個約數,并非確數。據她查閱天津各區縣地名錄和有關資料,發現帶“沽”字的地名就有八十二個。由于河網密布、湖沽聚集,我們可以想象海河平原曾一度如蒼穹銀河、水光燦爛的大澤景象。

        到了隋代,隋煬帝楊廣下令修通濟渠、永濟渠,使全長一千四百余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運河的開通奠定了天津“地處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的航運中心地位,使天津成為“海流千派合,舟楫萬方通”的水鄉。

        然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水荒便開始頻頻襲擊天津……

        與北京一樣,在漢水、長江水到來之前,天津水荒一年接一年。在漫長的幾十年中,天津人不得不喝咸苦水,人們說,“天津人喝的水能腌咸菜”。

        泥沙滾滾的黃河,曾經斷流了二十一年的黃河,僅為三類、四類水質的黃河,哺喂了流域內幾億人的黃河,曾九次千里迢迢北上,解困嗷嗷待哺的天津。上世紀八十年代,十幾萬義務勞動大軍修筑的“引灤工程”,在二十二年里為天津人送來一百六十八億立方米生命水之后,不堪重負的潘家口水庫已降到死水位,一個原本二十九億庫容量的水庫,年入庫水量只有一億立方米。

        與京津的干渴一樣,人均水量僅為二百七十立方米的燕趙大地也饑渴難耐。

        九十萬眼機井使河北一省就出現五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開采漏斗區和地面沉降區,已占去河北平原面積的三分之二。河北東部幾百萬人因喝深井抽上來的超標準高氟水而經受著氟骨病的折磨。衡水、滄州地下水位已降至三百米以下,機井打下去數百米也難抽上水。即使這樣,嗓子干得冒煙的河北,2008年迄今已從黃壁莊等四座水庫向北京送水十六億方。

        然而,不知道北方干渴處境的人們卻依然不知節制。幾億人寄居的中國北方、幾千萬人寄居的北京,卻難以使用中水,用從幾百米深的地下抽出的寶貴飲用水沖廁所、洗車、澆草坪打高爾夫球、凍冰凝雪造人工滑雪場……

        而人均八千立方米水量的美國、人均八萬八千立方米水量的加拿大依然在百分之九十地回收中水,依然在發明“霧水收集法”……

        4

        一方面在對生命之水不知珍惜,一方面國家花費巨資給北方調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現了漢水北上,北方有一億多人受益。北京每年將獲得十二億方補充水量,天津年均將獲得十億方,河南年均獲得三十八億方,年均獲水量三十五億方的河北九十多個縣、百分之八十的平原地區都將受益于漢水。漢水千里迢迢北上,將極大地緩解北方四省市水困境,沿線的環境、生態、人民生活等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在這個世界上罕見的引水工程背后,無數鮮活的生命為此而奉獻著、奮斗著。正如水源區一位移民工作者說的那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建設者的汗水、移民工作者的苦水、移民的淚水和烈士的血水共同鑄就的一座無言的豐碑。

        早在1959年12月26日,經過十萬筑壩民工長達十年的奮戰,漢江丹江口工程截流合龍。

        四十八萬庫區移民(湖北十堰二十八萬, 河南淅川二十萬)開始了艱難的遷徙之路……

        處在“大躍進”“文革”那個災難性的歷史時期,移民的方式也錯綜復雜,移民在簡單、粗暴、無序或“以水攆人”中歷經了太多的磨難,在人均只有幾百元遷建費中他們含淚走向異鄉,即使這少得可憐的費用也是統一使用,并不發給移民本人。移民有的投親靠友,有的舉家遷往外縣外省,有的后靠到本地荒山野嶺。

        在那個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移民們被迫走上了異鄉之路。由于生活的艱辛、勞作方式的不適應,思鄉的移民開始成千上萬地返遷,他們不顧—切地又回到了各自的故鄉,哪怕是一路乞討要飯。但他們在故鄉已沒有了一切:沒有戶口、沒有房屋、沒有土地,他們屬于“黑人”。根據當時的政策,故鄉的政府根本不可能收留他們,除了勸說、辦學習班外,就是強行催攆。于是,他們攆了就跑,跑了又回來。他們成為—個龐大的游民群體。在一些公路、碼頭、城區邊,返遷移民的庵棚長達數公里。

        丹江口庫區,如同一位貧病潦倒的老人,在風雨中艱難前行……

        5

        從1990年長江委在庫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實物指標調查并下了禁建令,至2008年10月南水北調中線移民工程啟動,在這十八年中,工程一直處在“要上馬”的時緊時松的喧嚷聲中,庫區百姓和政府就再也不敢建設、也不讓建設了,庫區經濟、人民生活完全處于“凍結”狀態。

        一晃十八年過去了,他們錯過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最輝煌的年代!

        湖北丹江口市均縣鎮黨委書記張兆華說:“1992年,庫區開始執行國家停止建設的‘禁建令’,均縣鎮發展停滯,鎮上不建車站、村里不修公路,村民房屋變危房便租用帳篷度日以待搬遷。本以為等一等就要移民了,而這一等,就是十七八年。十幾年來,我們鎮幾乎沒有變化。市里一位領導前年過來視察時說,這里比十年前還破落。全國其它農村的‘村村通’工程在這里被取消了。建了也白建,還是要淹沒,建了也不賠償。洪家溝那幾個村至今未通水泥路,一到雨天,泥濘不堪,孩子們上學要坐船到十幾里外的村子。許多村民的土坯房不斷出現裂縫。到2008年,眼見著有幾戶房墻裂縫大得能伸進手臂,風一刮就搖搖欲垮。但移民的命令還沒有下,不得已,鎮上給村里有危房的家庭發了救災帳篷,有幾戶村民一家老少三代都擠住在帳篷里。帳篷冬冷夏熱,許多家在帳篷里一擠就是好幾年。”

        湖北十堰一位三十五歲男性移民在網上這樣感慨:“南水北調讓我惆悵,這里將是一片汪洋,漫長的等待呀,不知讓我們搬向何方,哪里將會是我們新的村莊,何時我才能找到我的新娘……”

        我曾沿著漢江、丹江走了三個月,三個月里,我仿佛總在聽到一個焦灼的聲音:南水北調,你到底什么時候上馬?我們實在拖不起了!我們的房子都拖塌了!我們的媳婦都拖沒了!

        6

        2008年10月,國務院第三十二次常務會議和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終于決定,南水北調中線移民工程正式啟動,湖北丹江口水庫2013年開始蓄水,2014年汛期后往北方四省市送水。

        消息傳來,作為有十八萬移民的湖北十堰和有十六萬移民的河南淅川,便開始了規模宏大的、遠比三峽移民更為復雜、更為艱辛的一場大移民行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從湖北丹江口水庫調漢江水一路北上,解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水危機。蓄水量為二百九十億方的漢江丹江口水庫,計劃2014年開始每年向中原、華北、京、津輸送九十五億方生活、生產用水,2030年以后,每年將輸送一百三十億至一百四十億方水。丹江口水庫將成為中國北方百姓最大的一口水井——一口生命之井!

        丹江口大壩加高至一百七十六點六米開始蓄水,三千公里的庫岸線,二百九十億方水,相當于二十個十三陵水庫、七個密云水庫的庫容。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將淹沒湖北十堰、河南淅川數千公里公路、一千多個碼頭、數百家企業、十幾個集鎮,損失非常慘重,這么多基礎設施的恢復需要時間,困難可以想象。

        而真正的困難是移民!

        中央領導說:中線調水成敗的關鍵在移民。鄂豫兩省領導說:中線調水移民是天大的事。

        今天的移民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移民,處境已是天壤之別。

        “移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這是中央對移民工作的總要求。“必須把移民安置點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范!边@是水源區政府對移民安置的剛性指令。

        舉全省之力,完成移民的外遷、后靠,保證一江清水按時送北京,已成為鄂豫兩省各級政府和人民強大的行為動力。

        為讓廣大移民早日身安、心安,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年任務,兩年完成”,要求南陽淅川縣十六萬農村移民搬遷完成時間,由原計劃的2013年年底提前到2011年8月底。全省上下按照這一決策,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歷盡艱辛,在中原大地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移民大搬遷。

        湖北省委省政府規劃“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即“四二三計劃”。面對緊迫的“四二三計劃”,省委書記李鴻忠說:“移民是天大的事。要用熱心、愛心、責任心做好移民工作。堅持優越、優先、優厚,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要對移民高看一眼;各項涉農優惠政策,要在移民中優先落實;各種待遇,移民要適當優厚!

        鄂豫吹響集結號!

        百萬名庫區移民包保干部宣誓:“忍辱負重,在所不惜!”

        7

        有十八萬移民任務的湖北十堰和有十六萬外遷移民的河南淅川縣, 三十四萬移民要在兩年或三年內搬遷完畢,這是一個什么速度!三峽大移民十八年才外遷十六萬人,秭歸也是一個縣,十年才遷了三萬人,中線移民只有幾十個月啊。如果把2009年一年的試點工作算上,也只有兩年多時間,真是天大的工程、天大的任務、天大的艱難啊。

        時任湖北十堰市市委書記陳天會在大會上強調:“移民工作做好了了不得,做不好不得了!”又說,“我們處在這個地區,趕上了這個時代,就要為國分憂,為民造福。”

        為了緩解北方水困境,丹江口庫區三十四萬移民開始了大遷徙——

        不能忘記:

        那位九十五歲被擔架抬著上移民車的老爹爹告別的眼淚……

        那位病重的大姐堅持到達幾百公里外的新家后才安然閉上雙眼……

        把老家的一串鑰匙埋進父親的墳里而后含淚離去的兒女……

        夜色里,舒家溝移民齊刷刷站在路邊、含淚向故鄉望去最后一眼……

        幾百人站在山梁上放聲大哭,然后齊聲大喊:洪家溝,再見了……

        還有:

        為了一江清水北送而給移民亡親下跪的移民干部……

        為了一江清水北送而倒下、累死的十多條基層工作者的生命……

        還有:那些寧死也守在主人家廢墟上的萬只忠犬……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前面沒有一個敵人,戰勝的全是自己。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但卻必須用意志、信念、責任和血肉之軀穿越槍林彈雨。

        鄂豫兩省兒女蘸著汗水、噙著淚水,踐行著“祖國在上,我把家鄉獻給你”“萬眾一心,一江清水送北方”的莊重承諾。

        2011年8月25日,河南省農村移民歷時二百一十一天,完成大規模搬遷一百九十三個批次,投入搬遷車輛三萬臺次,共轉移移民財物三十萬噸,搬遷行程一千七百萬公里,成功完成了十六萬人的大遷徙,做到了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實現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既定的“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

        2010年11月28日,是湖北移民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

        全省完成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武當山特區四個縣(市、區)、二十一個鄉鎮、一百六十三個村的移民外遷,十堰市共組織一百一十九批次、一萬八千零二十三戶、七萬六千六百五十二人遷往湖北省九個市,武漢、襄陽、荊門、荊州、天門、黃岡、潛江、仙桃和隨州等九市所屬的二十一個縣八十一個鄉鎮、一百九十四個安置點全部安全接遷。十堰市先后出動搬遷車輛一萬零三百三十三臺次,累計行駛里程超過八百五十萬公里!做到了“車不掉漆、人不破皮、不傷亡不漏掉一人”。

        就在移民外遷落下帷幕之際,湖北十堰又開始了十萬移民的內安、后靠,移民們在更高、更遠的山崗上創建家園。僅僅經過一年零九個月的鏖戰,2012年9月,十三個城集鎮建設和十萬人的農村移民內安全部竣工和搬遷。

        至此,湖北十八萬移民,在“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的號令下,全部如期順利遷徙,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跡。

        滾滾北上的漢水不會忘記萬眾一心的崢嶸歲月,在長達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鄂豫兩省各級政府官員、數百萬移民干部和建設隊伍、三十四萬移民全部投入了南水北調大移民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之中。無數的艱難、困苦,不盡的血汗與淚水,詮釋了一個國家的意志、一個執政黨的信心,一個以局部的犧牲贏取全局利益的大政只有在中國才會實施,才會成功,才會實現。

        千里迢迢,漢水北上。站在美麗漢水潤澤的土地上,愿每一個受潤的生命懷一顆感恩的心,莊嚴向南一躹,說一聲“謝謝”,然后倍加珍惜每一滴來之不易的生命之水!

        制圖:宋 嵩

        圖片:人民視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