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講到, “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這里對如何重視和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提出了新問題、新思想和新觀點。而“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則是在馬克思主義奠基人提出文學批評的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的基礎上,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拓的人民觀點的基礎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的實踐和理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原則這個文藝批評中至關重要的核心問題提出了新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的“美學觀點”與“歷史觀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之“觀點”一語,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其含義不是與一般性的“看法”等同的語詞,而是指稱評判和鑒賞文藝作品的內含著立場、方法和文藝批評標準的原則,把這種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表述為“觀點”,來自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同時,“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中的兩個觀點: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也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其中內在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思想。馬克思主義不僅全面地分析了作為藝術在內的意識形態形式在人類社會,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功能、實踐活動方式等,而且馬克思恩格斯以其實際的文學批評活動,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1859年4月,馬克思給裴迪南·拉薩爾寫信,就他的劇本《弗朗茨·馮·濟金根》發表了十分專業的文學評論見解。馬克思對拉薩爾的劇本的不足,談了兩點意見,“第一,——這純粹是形式問題——既然你用韻文寫,你本來可以把你的韻律安排得更藝術一些。”“第二,你所構想的沖突不僅是悲劇性的,而且是使1848—1849年的革命政黨必然滅亡的悲劇性的沖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頁)馬克思對拉薩爾劇本的文學批評,著眼于文學作品的兩個主要方面:形式和內容。從形式和內容統一的美學觀,馬克思既指出劇本形式的藝術性不足的問題,又深刻地指出作品對描繪的事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悲劇文體的結構性沖突,而應該揭示出這些事件的社會歷史的真實面貌。時隔一個月,恩格斯也寫信給拉薩爾,就他的劇本《弗朗茨·馮·濟金根》同樣發表了深刻犀利的文學批評意見。他分析拉薩爾劇本的思路與馬克思是一樣的。恩格斯把他與馬克思的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概括為“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恩格斯說,“我是從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須這樣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對意見”。“是的,幾年來,在我們中間,為了黨本身的利益,批評必然是盡可能坦率的;此外,每當出現一個新的例證,證明我們的黨不論在什么領域中出現,都顯出自己的優越性時,我和我們大家總是感到高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78頁。“史學觀點”是此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新譯,原譯為“歷史觀點”,二者在意義上是一致的。)
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基本原則,來自于馬克思關于藝術的兩個核心思想。一個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關于藝術是意識形態形式的論述,一個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關于藝術是人類從精神上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的論述。這兩個核心思想從審美和意識形態兩個基本層面,抓住了文學藝術作品以及一切文藝現象存在的主要特征。因而對于文藝作品的審美特征的批評要用美學觀點,對于文藝意識形態特征的批評要用歷史觀點。文藝是人類在審美領域的實踐活動,文藝作品和一切文藝現象都以審美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作家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審美意識活動和讀者、觀眾閱讀、欣賞時的審美感受和體驗,都必然首先從美學的觀點的分析中才能得到解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學批評活動,作為一種范例,已經證實了“美學觀點”在文學批評中的必要性。對于文學所具有的社會意識形態特征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優越的闡釋能力。所以,恩格斯說,文學批評不僅需要美學觀點,還需要史學觀點,即歷史觀點。這個歷史觀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說,就是根據“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對文藝作品在審美方式中表現的意識形態從其所以產生的社會存在根源上去分析、判斷。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要求在評論文藝作品時,必須把作品在藝術形式、情節結構、形象塑造、情感表現等諸多審美元素置于產生這些審美形態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進行分析,清晰地呈現作品所以產生、所以會以如此形態產生的真實社會歷史面貌,從而揭示與解釋內在地存在于作品深層的歷史觀、社會觀的實際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所確立的歷史觀點與美學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是否堅持歷史觀點與美學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與其他文學批評的重要區別。只有美學觀點,沒有歷史觀點,不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而只有歷史觀點,沒有美學觀點則是庸俗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文藝批評的歷史觀點歷來重視文藝作品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突出強調了藝術要正確地表現歷史走向現實的歷史傳統和美學精神,指出藝術家要 “為歷史存正氣”,“ 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現時代文藝作品有自身的審美特征,大眾化的審美取向是一種時代風尚,在這種時代審美習俗有所變化的時候,依然要堅持美學觀點。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低俗的快餐藝術影響擴展的問題,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藝術所引發的審美快感應該由悅耳悅目而逐次上升到悅心悅意、悅神悅志的高遠精神境界,審美快感并不僅僅是感官的滿足,而是經由感官滿足傳遞至整個心靈的精神洗禮,為此習近平總書記說,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而且,不僅是賞心悅目的美女帥哥、清幽雅致的風景等可以給人以優美秀麗的感受,搞笑幽默可以消愁解悶,而審美的至極則是習近平總書記所特別提出強調的文藝作品要“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恰好是人之為人、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人格精神和魅力的表征,在當下以美女帥哥主打演藝、搞笑奇異風格凸顯的文藝隨處可見,缺少著力表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扛鼎之作,是文藝美學精神的缺失。這些論述都是在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的制高點上對我國現實文藝問題的深刻論述,也是對文藝批評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的新觀點。
同時,馬恩除了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之外再也沒有提出其他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另外的兩個觀點,即人民觀點和藝術觀點,則是在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基礎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原則的創新。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開拓的人民觀點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集中概括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原則方法。《講話》非常著名的文學批評理論是關于文藝批評標準的論述。毛澤東說:“文藝批評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毛澤東論文藝》(增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頁)顯然,毛澤東提出的文學批評的政治標準有從列寧開始的強調文藝的階級性、黨性的政治意涵,而這種政治意涵從理論思路來講,總體上還是來自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歷史觀點,同時又在當時歷史環境中把歷史觀點強化與簡化為政治觀點。這種強化與簡化在當時有不能否定的意義和價值。現在看來,當然有不夠確切和妥當之處。在新時期,我國文藝界在調整文藝的方針政策,不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的口號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政治標準中包含著歷史觀點的內涵。現在重讀毛澤東的《講話》,我覺得貫穿在全文中毛澤東根據列寧“文學必須為千千萬萬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所闡發的人民美學思想和人民文學理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成就,而毛澤東的文學批評思想中獨樹一幟的正是文學批評的人民觀點。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對于過去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必須首先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而分別采取不同態度。”(《毛澤東論文藝》(增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頁)這個論述是毛澤東對其政治標準在應用時著力的重點環節,實際上把歷史觀點分析為“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兩個著眼點,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點的非常深刻的闡釋和拓展。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上有進步意義的作品必然有一種正確地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馬恩的歷史觀點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理論中進一步拓展為兩個要點:一個是馬恩一直關注的文藝思想價值的社會根源與歷史意義,另一個就是在文藝作品中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導地位。毛澤東明確地提出,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同上書,第45頁)“無論高級的或初級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同上書,第52頁)毛澤東的人民美學的主體是十分明確的,它始終都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它要讓創造物質文化的勞動者,也成為精神文化的擁有者,把剝削階級社會幾千年中“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的顛倒了的歷史再重新顛倒過來。由此,他要求藝術家創作出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要求從人民群眾實際的審美需求和滿足這種審美需求的可能性、現實性出發進行文藝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文藝實踐,要求在評論文藝作品時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等等。這一切,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實踐中形成了在歷史觀點基礎上延伸出獨立的人民觀點,并且強調歷史觀點與人民觀點的結合。
在新時期,鄧小平文藝思想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開拓的文藝批評的人民觀點。他指出,“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的成就應當由人民來評定。”(《鄧小平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8頁)這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人民觀點的重要論述。他說,文藝工作 “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同上書,第6頁)文藝批評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不僅是專門的文藝評論家要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服務意識,而且特別重要的是要把人民群眾作為文藝批評的評價主體。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文藝創作,是出作品,但又不是單純地為出作品而出作品,作品要有人來閱讀、觀看、欣賞,要為自己的服務對象服務。社會主義文藝的服務對象不是專門的文藝批評家,更不是主管文藝工作的領導,而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作品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不是領導和專家說了算,只有人民群眾自己最清楚。所以,只有人民才是文藝批評的最高的評價主體。馬克思說過,“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0頁)歷史反復證明,人民對作品的評價,就是社會和歷史對作品的檢驗,是歷史的裁決。凡是自以為是,拒絕和否定人民對文藝作品的鑒定、評價權利的,都違背了文藝批評的客觀規律。人民不站在你那一邊,歷史也不會站在你那一邊。對于文藝作品,人民的評價至關重要,人民在哪里,歷史的評價就會在哪里。
江澤民同樣把人民觀點作為審視文藝事業的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他說,文藝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充分認識人民群眾對文藝發展的基本要求。脫離人民、脫離生活的藝術,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江澤民在中國文聯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年12月19日)這里把是否表達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眾對文藝發展的基本要求,作為文藝作品成敗的尺度,特別要求“創作有利于群眾性文藝活動蓬勃開展的優秀作品”,都是文藝批評中的人民觀點的鮮明體現。
胡錦濤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把服務群眾作為基點和歸宿,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立志做人民喜愛的作家藝術家,不斷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胡錦濤在中國文聯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1年11月23日)這里把“人民滿意”作為文藝評價的最高標準,要求作家藝術家“立志做人民喜愛的作家藝術家”,創作“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突出了文學批評中人民觀點的重要意義。
應該說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都并沒有明確地提出把“人民觀點”作為文藝批評的原則,但是人民觀點始終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重要原則,幾十年來始終貫穿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實踐和理論中,成為一個核心價值準則,這是毫無疑義的。這樣一個事實,這一次由習近平總書記把它明確地表述出來,在理論上是一種新的概括。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這是對人民觀點的新的重要論述。
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生產的藝術觀點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從馬恩的歷史觀點中拓展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民觀點,是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人民群眾的實際地位和作用充分顯現以后,才逐漸認識和倡導的。而習近平這次在重提美學觀點的同時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即藝術觀點,根據我個人的認識,應該是對新形勢下藝術的原有精神性創作形態成為社會的藝術生產之后,文藝批評對文藝作品的評價不能僅僅只有美學的尺度和標準,而且必須有藝術生產的尺度和標準,于是在社會的藝術生產已經成為事實呈現在人們面前以后,在與美學觀點相聯系的維度上,單獨提出藝術觀點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原則之一,是時代的創新之舉。
在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生活的時代,在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存在藝術作品作為商品出售的現象,藝術作品在市場經濟中不時出入,但是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的藝術生產。對于當時藝術與社會生產的關系,馬克思有這樣的分析:“密爾頓創作《失樂園》得到五鎊,他是非生產勞動者。相反,為書商提供工廠式勞動的作家,則是生產勞動者。密爾頓出于同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作《失樂園》,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動表現。后來,他把作品賣了五鎊。但是,在書商指示下編寫書籍(例如政治經濟學大綱)的萊比錫一位無產者作家卻是生產勞動者,因為他的產品從一開始起就從屬于資本,只是為了增加資本的價值才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2頁)馬克思顯然認為,當時的藝術家從總體上是出于藝術的審美需要,“出于同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作”,即使作品交付出版商印行獲得一定報酬,藝術依然不能納入社會生產來分析和評價。馬恩所處的時代,藝術還沒有成為一種社會生產的事實。
事情在20世紀后期發生了根本變化。西方社會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漸步入又一輪高速發展軌道,使其出現前所未有的繁華景觀,同時又集聚了人口爆炸、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亂世怪象。國際性未來研究團體羅馬俱樂部1972年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這個報告對在全球市場經濟運行環境中世界人口增長、資本投資擴張及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增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等五大要素的趨勢性發展狀況,進行計算機模型模擬統計,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后一百年內某一時候達到極限。”(D。梅多思等著:《增長的極限》,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2頁)這個推斷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巨大沖擊,經濟和社會的危機意識突顯,西方各國政要、經濟界人士意識到當代全球經濟發展模式必須進行某種程度的調整,最后找到了一個既可實現繼續發展而又并不過度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就是大力興辦和發展不直接利用地球不可再生資源的文化產業。于是,出于經濟發展調整的需要,世界許多國家相繼把文藝納入社會生產的主要領域。而且,單純進行物質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生產,在一定周期經常會出現生產過剩、需求萎縮、資本嚴重縮水的經濟危機,而人們對文化藝術生產的精神需要從理論上說,是可以不斷生成和擴展,文化藝術的消費有著經久不衰的市場潛力。從全球經濟格局看,文化產業成為了從20世紀后期開始至今一直長盛不衰的支柱產業。
中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社會的基礎性轉型是從傳統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于是文藝的改革與發展不可避免地面臨全球化的藝術生產形勢。新時期文藝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文藝發展規律的組織體制、運行機制和活動方式。于是,當下的藝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文化生產產品。而對藝術的評價,也從單一的社會效益評價標準,轉換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評價標準。這樣,馬恩的美學觀點就覆蓋不到作為社會生產的藝術目前的外延和內涵的整體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到的文藝批評準則的藝術觀點就從美學觀點中分化而出,成為具有獨立品格的文藝批評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并沒有取消美學觀點,而是把藝術觀點作為美學觀點不能完全覆蓋的一種文藝評論視角提出來,把藝術觀點作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堅持正確藝術導向,保持藝術品格的一個重要文藝批評原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生產理論和文藝理論對現實新問題的一種概括和提升。
藝術不僅是精神意識的審美活動,而且正在和已經成為社會生產,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藝術生產體制中的藝術與非生產體制中的藝術在形態上有很多差別。非生產體制中藝術是一種審美精神活動,藝術家的創作及其產品藝術品是活動的中心。而在藝術生產體制中,在生產、營銷、消費的生產鏈條中有比單純審美活動更多的因素參與,資本操作、制作、傳播設備和技術等非審美因素在某一環節甚至發生突出作用。藝術觀點則是要把藝術生產環節合理運行的規范價值,作為文藝批評的一種尺度。馬恩和毛澤東都沒有論及這個問題,在提出文藝批評的原則、標準、方法時,他們都只是著眼于文藝的精神意識功能。面對新現實,回答新問題,提出新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軌跡。就在文藝創作剛剛開始面對市場之時,鄧小平就指出:“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產品,要堅決抵制壞產品的生產、進口和流傳。”(《鄧小平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宗旨是以社會效益作為惟一準則,但是當文化部門在改革中企業化、市場化以后,就具有除社會效益以外的如經濟效益等其他效益,此時依然要把社會效益作為第一效益、最高效益。我認為,藝術觀點就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藝術產業生產藝術產品的角度,按照“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評論藝術。藝術觀點的提出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原則的重要創新。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生產中進行文藝批評的藝術觀點主要是堅持社會主義藝術的正確方向,按照藝術自身的規律,在市場經濟中保持和發揮藝術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對此做了非常重要的論述。他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里用以上觀點論述當前我國文藝就是用藝術觀點評論在文藝生產中的文藝的很好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提出“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的四個觀點的文藝批評原則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新思想。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和研究。本文只是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發展歷程角度,作了一些個人的解讀。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是四個觀點中每一個觀點本身的具體價值評價內涵因素的構成,以及四種觀點辯證統一的聯系與區分,使四種觀點統一的文藝批評原則進一步在理論上深入理解與闡釋,同時廣泛地指導和運用于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實踐,使文藝批評及時克服當下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對中國文藝的繁榮發展作出切實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