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關于“高原”與“高峰”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0月27日11:07 來源:中國藝術報 傅庚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 ”一語中的,這是當前文藝創作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就交響樂創作來說,我以為,我國并不缺乏人才。從上個世紀50年代“留蘇” ,到改革開放以后“留美、英、法、德、俄”等國的留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歷歷在目。我國自己培養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更是大有人在,他們都受到過系統的專業技術訓練,并學習了外國的現代技法,在技術上不存在障礙,可以說“老中青”三代俱在。這些音樂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熱愛自己的專業,熱愛交響樂事業,為此付出辛勤勞動。僅第一屆“金鐘獎”參評的交響樂作品就有121部,評出了金獎《土樓回響》 。從那時到現在又過去了13年,又有幾百部作品問世。但是,在新中國成立50年、新中國成立60年,改革開放三十年等慶祝演出時竟很難選出“高峰”作品,而不得不還是演奏“老三篇” : 《梁祝》 《黃河》 《紅旗頌》 。同時,歐美等世界多國也呼吁要求演奏中國作品。但是,能拿得出去的作品的確很少。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很遺憾的事。為什么是這樣呢?正如某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新作品音樂會邀請外國專家出席,結果外國專家評論說:“你們這些作品的寫作技巧一點也不比外國差,但聽不出來是中國人寫的。 ”著名指揮家陳燮陽同志對我說:“現在有些作品樂團不愿意演,指揮不愿意指,聽眾不愿意聽。尤其是音樂院校學生寫的一些作品,指揮都無法下拍子。有的著名歌曲改編的曲子,聽眾竟以為是樂隊演錯了,甚至發生排練時樂手與作者吵架的現象……”這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和驚醒嗎!當然,事情正在發生變化,王寧寫的交響樂《人文頌》已在法國、美國和我們的臺灣上演,受到好評。

        我以為在創作思想上要提倡現代技法中國化。現代技法要學,但不能“生吞活剝,照搬照抄” ,要結合中國的創作實際。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馬列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鄧小平同志之所以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因為他既大膽提倡、學習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又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風時期毛主席就提出過“要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中國國情的系列講話,必將深刻地影響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音樂創作也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要把外國的現代技法化解為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的作品才能受到中國人民的歡迎。

        音樂語言民族化。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古今中外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無一例外地都有美好的旋律。而這些美好的旋律都與作品反映的國家民族相聯系,來自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間音樂語言。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種說法:“音樂是世界語言。 ”但這不排除音樂要具有國家、民族的色彩和風格,如果這些具有國家民族色彩的音樂語言都在作品中消失了,全世界的音樂都一個樣,那將多么乏味,也就不能稱其為世界了。正因為如此,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才以其鮮明的民族風格,美好的中國旋律傳遍了世界。要重視旋律的寫作,要重視音樂語言的民族化。

        音樂結構科學化。結構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作者當他的創作進展到一定程度,能否更上一層樓,駕馭曲式的能力將是重大考驗。恰當的體裁結構對作品思想內容的表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體裁結構是為內容服務的,要根據作品的內容來取舍,結構的存在和運用有其內在的規律。交響樂里常見的奏鳴曲式之所以沿用至今,就是由于音樂發展的規律,矛盾沖突、對立統一的需要。音樂結構科學化,是要遵循音樂發展的自身規律,為作品的思想內容提供恰當的形式、完美的表達。

        現代技法中國化,音樂語言民族化,音樂結構科學化,是中國音樂作品從“高原”走上“高峰”的必經之路。

        我們熱烈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懷抱理想信念,腳踏祖國熱土,朝向美好未來,勤奮耕耘,精益求精,為人民充滿激情地創作出無愧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峰”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