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青戲節:引領青年戲劇思維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0月27日10:35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 平

        一年一度的“北京青年戲劇節”落幕了,但筆者仍然沉浸在那一場場閃耀著“青春律動”的演出中。本屆“青戲節”共演出中外大小劇目40個,不僅豐富了北京的話劇舞臺,而且給我們帶來了創作的新思維,開啟了舞臺演出的新路徑。

        給戲劇插上“夢想”的翅膀

        給戲劇插上“夢想”的翅膀,探索戲劇藝術的最大可能性是“青戲節”給觀眾留下的最鮮明印象。

        如《相愛的人》(意大利都靈國立劇院)的內容很普通,演出效果卻非常驚奇,是一出非常感人的戲。劇中寫兩個相愛的男女青年——女青年艾烏杰尼亞·里多爾費和男青年福爾金斯提,在戀愛過程中微妙復雜的心態。不見面時想念,見面就吵架,說著不著邊際的話,讓對方生氣,折磨對方。過后又后悔,又思念,又盼著團聚,似乎誰也離不開誰。吵架的一個原因是女青年小心眼,嫉妒男青年對嫂子的感情,實際上是男青年按照外出哥哥的囑托照顧嫂子。但在女青年看來,這種感情就說不清了,男青年越解釋就越引起女青年的疑心,以致兩人又爆發新一輪爭吵。然而,爭吵歸爭吵,雙方都不愿意失去對方。在女青年姐姐的幫助下,疑點解除,男女青年重歸于好。經歷過情感激烈爭執乃至互相傷害后的兩個人擁抱在一起,感到無比地甜蜜。劇情并不復雜,卻寫得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層層遞進,步步揪心。吸引著觀眾,也感染著觀眾。

        《迷宮:定義人生》(美國張玫彥工作室與青原色創新實驗室聯合出品)的演出特點是沒有演員。觀眾就是演員。來看戲的觀眾被劇組邀請上臺參與演出,分為幾個小組,隨著劇組指導者的安排進行活動。如在小組活動時講述個人的故事——人生經歷、家庭、工作等;在一塊橫貫舞臺的白布上寫出自己想說的話或對社會人生的看法;而后又選出幾個代表站成一排,當眾說出自己的性格及其弱點,自己的心愿以及實現愿望的困難。而后,指導者在聽眾中尋找能夠提供幫助的人,以及幫助解決困難及克服弱點的辦法。演出是松散的、開放的,卻緊緊圍繞著一個主題——生活和人生。這種形式讓參與者感到很有趣味,放松走進,敞開心扉,接納別人,傾心交流,擁抱生活,增強信念。

        《兄弟連》(德國衛星劇團)是一個很有思想深義的作品。作者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他對社會政治的一種訴求。舞臺上的一堵“墻”隔開了本來可以成為朋友的人們,他們不是不想成為朋友,是因為這堵“墻”——政治的原因,造成了他們之間的隔閡,甚至有可能互為“敵人”,就像伊朗和以色列的青年。但是,作者是多么希望這兩部分青年人自己親手拆掉這堵“墻”——就像舞臺上所呈現的場面那樣,能夠成為“朋友”啊。

        探索,引領青年戲劇的思維

        探索,引領青年戲劇的思維,實驗、創新是他們藝術上的主旨追求。

        北京青年戲劇節從2008年啟動就提出明確主張,以培養青年戲劇創作人才,推出優秀青年戲劇作品,為青年戲劇人才搭建展示平臺為宗旨,以推動中國戲劇繁榮發展、促進國際青年戲劇文化交流為己任,以再創當代中國戲劇新百年輝煌為目標。因此,創新就成為歷屆“青戲節”的藝術追求。在本屆青戲節的演出中,突出體現實驗創新精神的作品是《群鬼2.0》和《時間簡史》。

        《群鬼2.0》是年輕導演王翀的“新浪潮戲劇作品”之一,其舞臺呈現足可以反映“新浪潮戲劇”的特質。該劇以易卜生的劇作《群鬼》為藍本,不是照本宣科地搬演,而是按照自己的藝術思路重新結構作品,展示人物關系。既沒有離原作很遠,又有自己新的解讀!度汗2.0》的舞臺上有四架攝像機參與演出,但不是像《雷雨2.0》那樣把舞臺變成了拍攝現場,而是利用攝像機的功能為突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服務。比如用夸張、變形、放大、特寫、拼貼等手法,突出人物的面目表情,增強故事的敘述功能;或者把舞臺上兩個表演區的人物表情放在一塊屏幕上,揭示各自的不同心態,展現獨特的個性特征;或者放大原作中的某些場景,營造出奇特的效果,使演出呈現出更大的沖擊力,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藝術效果。

        《時間簡史》由年輕導演常徠導演,也是一出具有探索、創新意味的戲。時間無處不在,可是卻看不到、摸不著,誰也無法回答時間是什么。從這個角度說,這也是一次冒險的探索,以抽象表達抽象,能說清楚嗎?但是,年輕的戲劇人敢于迎接這樣的挑戰。他們以自己的思維、以劇場藝術的形式表達一種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時間是無形的,觸摸不到卻能感覺得到。時間有長度卻無法丈量,只能由一個個具體的生命體現。古代人以自己的聰明智慧,用日晷、沙漏和鐘表計算時間。可是,在舞臺上如何表現卻是非常困難的。該劇試圖運用劇場藝術的元素來表達對時間意義的探索,劇中沒有具象的情節,也沒有明確的角色,是通過構建裝置藝術與行為,比如結繩計事,用三角模型等來呈現時間、解讀時間,表示時間的存在與意義。演出既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種儀式。也許劇中仍然沒有明確告訴觀眾“時間是什么”,但是從你走進劇場那一刻起,你分明可以感覺到時間是存在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活力的。至于它的意義,就在于你的感受與理解中。時間不講話,卻是有故事的,你珍惜它,它就眷顧你。你無視它,它就拋棄你。這個戲給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和創作思維。

        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

        “創新”是一種追求、一種目標,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戲劇因“創新”而鮮活、而有生命力,舞臺因“創新”而有吸引力、有魅力。但是,“創新”并不代表成熟,其中也會有曲折、挫折甚至失敗,但只要堅持必有收獲。成熟總是在幼稚中成長的。而且,觀眾也需要在“創新”的環境下成長,所謂“偉大的戲劇需要偉大的觀眾”,那么,“創新”的戲劇也需要有“創新”藝術欣賞思維的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說,“青戲節”演出的劇目也有些仍然“在路上”,在創新的實驗過程中,還沒有完全蛻去其幼稚與不成熟,中國的外國的都有。比如《鄭和的后代》《海鷗和別的鳥》《迷魂狂想曲》《在一起》《蘋果》等。

        《鄭和的后代》不是描寫鄭和的后代崇拜前輩的航海探險、開拓進取的精神,而是把筆墨用來寫太監的生活和遭遇,就有些離題了!逗zt和別的鳥》這個戲與《海鷗》無關,像玩游戲一樣插入《雷雨》喝藥和起誓的片段,還有《茶館》中龐太監一段,邀請觀眾上臺,演員不停地說著生活碎語。臺上很激動,演員很賣力,一會兒唱,一會兒跳,臺下卻無動于衷,不明白他們為什么激動。戲是演給觀眾看的,如果多數人看不懂,其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像《迷魂狂想曲》《在一起》《蘋果》等劇的創作思路是有新意的,但劇本創作和舞臺呈現與演員的表演顯然還沒有把創意理得很清晰,要么想表達的主題太大、內容太多如《迷魂狂想曲》,在短時間內很難一下子說清楚;要么把復雜的生活簡單化處理如《在一起》,舞臺語匯不足以表達內容的內蘊,形式與內容還沒有很融洽地結合起來。而《蘋果》顯然是一個靈機一動而臨時湊出來的作品,缺少青年戲劇應有的特點。

        盡管如此,這些團體的參與精神非?杉。戲劇大師田漢說過,“水只要流著就好了”。只要持續地堅持做下去,“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就必定會有一份收獲。自信是實驗的勇氣,執著是成長的根基。青年戲劇需要“敏感銳利的情愫”、“真誠熾熱的心靈”和“卓爾不群的藝術個性”。很多青年戲劇人的成長也說明了這個問題,比如王翀、邵澤輝、李建軍、康赫、黃盈、趙淼等就是很好的實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