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作家?guī)?>> 相關文章 >> 正文

      黛莉:時代萍影生命傳奇——熱評當前反響巨大的《尋找巴金的黛莉》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9月04日14:00 來源:山西日報 唐 晉

        作家趙瑜的報告文學《尋找巴金的黛莉》一經(jīng)《中國作家》推出,便產(chǎn)生了轟動,并當之無愧地榮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對于該書,評委們在授獎辭中這樣高度評價:“作品以尋找巴金的七封信為源,牽出一位現(xiàn)代女性傳奇而坎坷的命運。作者精湛的語言文字能力和結(jié)構(gòu)能力,標志著中國非虛構(gòu)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本價值,更體現(xiàn)了作家忠誠于土地的精神。”

        在寫作該書的過程中,引發(fā)了趙瑜諸多的感慨:“也許,我想在黛莉那坎坷的人生當中,尋找并且證明些什么——要國?要家?要民族解放、個人自由?這些概念是分裂的還是統(tǒng)一的?我們怎樣看待巴金先生和他的《家》?事到如今,我們對于現(xiàn)當代文學的主旨,又將如何評說?現(xiàn)當代文學之間是什么關系?作家與癡心讀者之間,在歷史上又產(chǎn)生了怎樣的作用?”

        我們唯有認真閱讀作家的作品,并從中去尋找答案。

        ——編 者

        2006年冬,作家趙瑜偶然在太原文廟一古董商那里邂逅了巴金從未發(fā)表過的七封親筆書信,這些加起來近4000字的書信是年輕的巴金寫給“山西太原坡子街20號”一位“趙黛莉女士”的,信件背后的人物命運深深地吸引著作家——趙黛莉是誰?近百年時代風云,她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從此,趙瑜“追隨著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跡”,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尋找巴金的黛莉”這一艱難而又神奇的過程。而趙瑜記錄全過程的報告文學作品《尋找巴金的黛莉》一經(jīng)《中國作家》推出,便產(chǎn)生了轟動,并當之無愧地榮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10萬元大獎,16位評委全票通過;榮登由《北京文學》月刊社主辦的“2009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前列。多家報刊幾乎同步開始連載,《新華文摘》精編了5萬余字給以刊發(fā),眾多報紙紛紛推出巴金七封信的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新華社連續(xù)組織了三篇由資深記者趙蘭英撰寫的新聞通稿,詳細介紹了趙瑜發(fā)現(xiàn)巴金信件以及苦苦尋找黛莉的整個經(jīng)過,這種做法比較罕見。文學報以《明白人下笨功夫》為題,整版宣傳介紹了該書,《北京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華商報》等國內(nèi)數(shù)百種報刊及時關注,各大網(wǎng)站同時展開熱議,越來越多的學者、評論家發(fā)表文章從各個角度提出肯定。作為批評界的重要刊物,《文藝爭鳴》今年二月號刊發(fā)朱競長文,將作品反響引向高潮。

        作品主人公趙黛莉和女兒趙健讀完全書后,熱情致電趙瑜和編者,感謝他們,并表示:“想不到我們成了新聞人物了!”但她們不希望媒體登門打擾,要求住址保密。

        關于自己的這部作品,趙瑜說:“今天的現(xiàn)實無疑是從歷史推衍而來的,任何民族都只有把歷史看成如自己的宗教般那么重要,才能更好地關注當下。所以,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現(xiàn)實和政策層面,因為你關注的這個問題很可能不久就能得到解決,一旦得到解決,作品就沒有意義了。因此,要從歷史上、從更深的地方去關懷土地與農(nóng)民,才能告訴大家一些更豐厚的東西。”

        著名評論家雷達認為,這部作品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那種作品——就是一粒沙可見大千世界的好例子,由7封信引出了大滄桑、大境界、大悲憫。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評論家陳曉明在《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文章認為,晉文化的底蘊和晉人品性的書寫,是這部作品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可見趙瑜筆法老到,恰是毫無遮掩的紀實筆法,讓讀者體驗到晉文化的特有韻味;當然,更為深層的還在于書寫晉人的歷史命運。山西在近代中國一度是經(jīng)濟和金融的中心,想想當年平遙古城,多少大戶人家,如今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山西在近代中國向現(xiàn)代中國轉(zhuǎn)型中的敗落,是中華民族令人驚懼的歷史變異。現(xiàn)在,尋找黛莉的過程正是這種歷程的艱難展開。尋找黛莉的故事攜帶出來的,是山西幾個大家族在20世紀的動蕩波折。尋找黛莉,幾經(jīng)曲折,分析的卻是20世紀上半期山西的歷史,也是中國現(xiàn)代動蕩不安的歷史。中國的大家族卷入了生產(chǎn)、戰(zhàn)爭、政治、暴力,無一幸免,歷經(jīng)事件的沖擊,或分崩離析,或顛沛流離,或茍全性命。這部作品最讓人震驚的主題隱而不現(xiàn),卻時刻要爆發(fā)出來,那就是山西的也是中國的那些大家族,在20世紀無休止的戰(zhàn)爭動亂中的崩潰與滅亡。

        那些尋找黛莉的誤區(qū),卻是展示中國現(xiàn)代歷史之創(chuàng)傷最有效的歷程。幾經(jīng)尋找,探尋了多戶趙家,最后才找到了太原市坡子街20號趙公館,其主人出生于寧武趙家。這戶趙家到了趙廷雅、趙廷英這一輩,兄弟二人有些來歷,其遭際也嵌進了中國現(xiàn)代史。趙廷雅畢業(yè)于英國劍橋大學,歸國后以實業(yè)救國;趙廷英畢業(yè)于保定軍校,官至少將,卻落入汪精衛(wèi)的漢奸陣營,命途多舛。這個家族與中國現(xiàn)代劇烈的社會革命裹挾在一起,家族的成員,或者反革命,或者革命,或者被革命摧毀。山西在現(xiàn)代中國劇變的年代就是一個戰(zhàn)場,打完抗日戰(zhàn)爭,再打解放戰(zhàn)爭,此后就是斬草除根的土改,再也沒有幾戶大戶剩余下來。血雨腥風,山西的那些大家族、那些幾進幾出的大院,還有多少遺留下來?拆的拆,毀的毀,這就是我們的歷史、家族的劫難。

        陳曉明說,趙瑜作為晉人去書寫晉人,那種情感與情懷,恰恰有一種不可多得的深切、一種撕裂的痛楚。書寫者把歷史撕裂,歷史把家族撕裂,生命在撕裂的縫隙間留存下來。

        著名評論家李炳銀在《文藝報》發(fā)表文章,寫道:“關于巴金的研究,應該說已經(jīng)是相當充分和多樣了。但是,巴金致黛莉這七封信的發(fā)現(xiàn),依然可以給巴金研究帶來新的活力和內(nèi)容。在巴金致黛莉的這些信中,既包含著巴金1937年前后的生活、工作情景,也很多地流露了巴金作為一個作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對于人生的理解。”“巴金對于社會的責任擔當和對于他人的深情關愛,光是從這些信件中就有很多的表現(xiàn),這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巴金所以成為大家的思想道德基礎、自我的社會承當精神與"利他"理念的實踐。巴金的作品在當時的青年人中的重要影響足以給人許多的啟示。趙瑜不是一個巴金研究專家,但他圍繞這七封信件對于巴金的人生和文學道路的簡要追溯,結(jié)合著現(xiàn)實的文壇,還是發(fā)出了我認為是精深的感嘆。”“《尋找巴金的黛莉》不是單純的史料公開和作家研究,趙瑜將這些信件巧妙地作為敘述的珍貴線索,并將其藝術(shù)地融入到一種歷史寫作追求中去,成功地表現(xiàn)出其藝術(shù)思想蘊涵和個性風格,成為當今紀實文學乃至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多見的杰作。”

        作家韓石山很是看重這部作品中趙瑜的文體意識。韓石山認為:“此中的關鍵,在于找見那位1937年17歲、現(xiàn)若活著當近90歲,又顯然絕非本名的黛莉小姐。坡子街,襄汾,寧武,西安,線索斷了又續(xù)起,對象找錯了再重來,幾經(jīng)挫折,幾多悲喜,終于找見了現(xiàn)居西安的趙梅生老人,解開了這七封不是情書卻滿含情義的書信的謎底,也解開了一個飽經(jīng)世事滄桑的老人與她那個龐大家族的謎團。十幾頁紙質(zhì)灰黃的書信,如一片又一片的云霞,在歷史的天宇輕輕飄浮,聚集著什么,又照耀著什么。于是在這深邃的時空里,我們聽到了救亡圖存的吶喊,也聽到了民不聊生的哀嘆,看到了河山遞變的痕跡,也看到了輾轉(zhuǎn)流離的艱辛。最小的和最大的、最薄的和最厚的,就這樣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尋找是緊張的,堪稱緊鑼密鼓,有時甚至到了間不容發(fā)的地步。讀信則相對平靜,悠然神往而又屏氣息聲。這一緊一慢、一動一靜,大致規(guī)定了敘事的路徑,也調(diào)適了敘述的節(jié)奏;而這緊慢之際、動靜之間,又不是均衡用力,約略說來,前半部分敘事舒緩,信的插入就稠些,后半部分敘事緊湊,信的插入就稀些。第14節(jié)之后,已不再是"尋找",而是"黛莉"了。這樣一路敘說下來,自然叮當有聲,自然儀態(tài)萬方。這是一種文體美,也是一種大聰明。”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批評家李建軍在《中國作家》發(fā)表同期評論認為:“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恐怕正在于它有助于我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師、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文學。真正的文學大師,從來就不是僅僅為"文學"而寫作的,從來就不是"純文學"低首下心的信徒,他們絕不會為了單純的"美"或形式上的"真"而犧牲人道意義上的"善",而放棄愛的責任和利他的熱情。巴金顯然就是這樣的作家。趙瑜顯然了解巴金的信仰和追求的意義,也明白這七封書信對于讀者的價值。”

        作家邱華棟在博客里寫道:“在《中國作家》雜志第12期紀實版上,發(fā)表了山西作家趙瑜考證巴金當年給山西一個大戶人家的嬌小姐寫的七封"情書"——其實不算情書——的長篇敘事文章,功力深湛。過去,我知道巴金和蕭珊結(jié)婚的時候,他已經(jīng)40歲了,當時我就有疑問,40歲的巴金過去從來就沒有談過戀愛?現(xiàn)在,這篇趙瑜的文章,給我們提供了一點線索。”“這篇文章寫得波瀾起伏,離奇的是,里面三個人都姓趙——作家,文物販子和那個巴金的寫信對象黛莉;而且,給作家轉(zhuǎn)讓這些書信的趙姓文物商竟然離奇地被殺了。2008年,作家險些被當作兇手。兇手現(xiàn)在都沒有被抓到。”“作家將一個少女的命運和近代史聯(lián)系在了一起,描繪了時代和個人命運的殘酷沖突。時下大量的娛樂垃圾、娛樂影視充斥,可是,這本書,要是拍成一部電影,我覺得挺好。”

        這篇報告文學較早的讀者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勇用大半個下午一口氣讀完了這本近10萬字的書。在趙勇的印象中,趙瑜以往的作品是比較喜歡高調(diào)敘事的,但這篇作品卻寫得相當冷靜和節(jié)制;而更讓趙勇感興趣的是,或許是由于“尋找”本身的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這篇報告文學寫得簡直就像偵探小說。在新京報及網(wǎng)上發(fā)表的專文里,趙勇表示,“我總覺得里面藏著某種玄機,這種玄機似乎也是構(gòu)成《尋找巴金的黛莉》的魅力要素之一。”

        據(jù)悉,著名評論家白燁、賀紹俊、陳丹晨、劉茵、崔道怡、黃集偉、左文等,對作品也先后予以好評。

        讀者齊文義說,趙瑜尋訪黛莉,讀者關注著黛莉。尋找黛莉,趙瑜付出了艱辛。黛莉健在,令趙瑜欣喜,也令所有讀過此書的人感到欣慰。“精湛的語言,巧妙的布局,是一部不多見的報告文學,令人讀了還想再讀。作家那種情懷、那種執(zhí)著,令人肅然起敬。”

        讀者王慶高在博客中寫道:“這部紀實作品寫得引人入勝,使我愛不釋卷,一口氣讀完。別的我先不說,僅就趙瑜先生的深入精神,就非常令我感動。可見,作為一個作家,應該具有那樣的品格。一個作家,若沒有生活、沒有對生活的深入了解、沒有對生活的細心研究和觀察,單靠技巧和小聰明,是寫不出什么好東西來的。”

        在眾多的人物事件里,趙瑜更看重的是那個時代平凡人的命運:“民國是一段使人嘆為觀止、熱淚長流的歷史。在那個社會大動蕩時期,曾經(jīng)發(fā)生過很多故事,特別是對于那些向往新生活的女性讀書人、女知識分子,她們并非都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那樣表現(xiàn)出革命性,而是在非常復雜的條件下完成自己的人生的。但是,這種研究現(xiàn)在還相對邊緣化。這些女知識分子的命運誰去關注?她們的命運和歷史就不值得我們?nèi)チ私夂吞綄幔课以敢馊ネ诰蜻@些。”

        作品中主人公的命運牽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更勾起了很多當年熟悉趙家情況、與趙家有過來往的人們的回憶和懷想,他們紛紛給媒體寫信、打電話,希望通過作者以及媒體與健在的黛莉老人建立聯(lián)系。有一位趙女士自稱是黛莉在并的后人,表示出強烈的尋親愿望。《華商報》特別刊出《巴金的“黛莉”在西安》一稿,代表廣大讀者給黛莉老人獻上美好的祝福。太原讀者郭宇一將家中珍藏多年的黛莉三姐妹合影主動提供給趙瑜使用。就在筆者做客趙瑜家里了解相關情況時,一位寧武籍王姓讀者登門拜訪作者,回憶講述自身與趙家的淵源。讀者齊文義在博客中寫道:“少年時,我父親就常常講起關于趙家的一些事情。趙家雖然富有,但對下人、雇工不薄,每年正月,他們都要大辦酒席,宴請賓朋、親友,一個正月,幾乎天天請人。因人手不足,常雇一些年輕人幫忙打雜,我父親就干過這樣的事情,父親說除了能跟上吃幾天好的,還能賺一些工錢;他對當年的趙家人也非常熟悉。那個如雷貫耳的趙務承,便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現(xiàn)在讀此書,我方知那應該是黛莉的曾祖父。”

        一些讀者通過對巴金七封信的閱讀,投書媒體,認為應該好好挖掘、宣揚巴金信件里令人震撼的精神世界。《新民晚報》發(fā)表讀者陳歆耕的文章,認為“一個已經(jīng)寫出《家》等優(yōu)秀作品的著名作家不厭其煩地給一個普通讀者寫信,這一舉動本身促使我思考一個作家究竟如何面對他的讀者?巴金的那句名言"把心交給讀者",在這7封信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可以看出來,巴金在信中完全把這位未曾謀面的讀者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了,深切、無私地關心著她的一切,完全沒有一點點高高在上的架子。”他表示,廣大媒體何不好好“炒炒”巴金的七封信,看看巴金在與讀者的信件往來中表現(xiàn)出的足夠耐心和博大愛心;而巴金在信中的娓娓話語,尤其是“不要"崇敬"我,我是一個極平凡的人”的誠摯表達,深深打動了新華社資深記者趙蘭英。該記者特別摘出這句話,作為其新聞通稿的標題與核心。

        《尋找巴金的黛莉》已經(jīng)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出版,首印5萬冊已經(jīng)售罄。在今春舉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由黃集偉等八位著名書評家組成的專家組,將《尋找巴金的黛莉》列為漢語原創(chuàng)作品首位,向全國多渠道書店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在文學作品中加印八面彩頁,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盜版。作者趙瑜表示,對于作品發(fā)表以來各種好的意見以及重要的新資料,將在再版時予以補充修訂。我們相信,隨著閱讀的進一步深入,這段蕩氣回腸的故事將會更為廣泛地流傳,時代與個人的命運糾結(jié)會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思考。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