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作家庫 >> 相關文章 >> 正文
時間:2014年6月29日,北京
主辦單位:作家出版社
主持人: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黃賓堂,介紹來賓。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
作家出版社社長葛笑政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北京文學雜志社社長楊曉升
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建軍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勇
中國攝影報原總編輯何志云
中國作家雜志社原副主編蕭立軍
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李朝全
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吳硯華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副主席、新華社領銜編輯陳小波
《中國作家》雜志社評論主管朱競
陜西人民出版社北京策劃中心主任李向晨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趙瑜,是我們這部新書的作者。
還有不少媒體界的朋友們。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
主持人黃賓堂:這次研討會不僅有文學界的專家,還有攝影界的專家,這都因了趙瑜這部新書,我們定義為長篇攝影報告文學。趙瑜在形成文本過程中,實際上有三重創作:文字創作,攝影創作,還有圖文融合的創作。本書文字只有八萬字,攝影作品則達八百余幅,攝影作品是這本書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于文字的“插圖”,圖和文齊頭并進,圖能說明的地方,文字隱去,所以為了適應這種結構,文字部分的創作基本是單線條敘述,如果搞縱橫交錯的結構,圖說部分就不好融合了。所以攝影作品的取舍,包括最終放在什么位置,與文字如何契合,實際上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這部分的創作甚至花費了趙瑜兩個月的心血,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攝影報告文學,有著探索和創新意義。希望能聽到大家的高見。下面請建明主席發言。
何建明:非常高興參加趙瑜作品研討會,看到趙瑜不斷涌現新作品,我只想說一個字:好,就是好。趙瑜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獨立的新想法,這對于一個作家非常重要。進入現場親身參與,值得我們大力研討。報告文學的文體從起源到現在,可謂豐富多彩。圖文并茂是一個重要的表達形式。趙瑜比我們強,寫得好,又會攝影,是兩項全能,他的攝影不比報告文學差。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的場景、環境、事件,趙瑜捕捉到了,能夠留下來,這就更有意義,趙瑜在這方面做了可貴的探索。
許多紀錄片受歡迎,跟他們在影像上下了功夫有關。我們學會也曾想與紀錄片人聯手做事。當今世界以影像為主導閱讀環境,現在是手機閱讀,人們的閱讀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大部分讀者以這樣的方式獲取信息。如果報告文學拘泥于傳統創作方式,肯定有它弱勢的地方。但如果有了攝影,效果肯定不一樣。甚至在這本書的最后,加上一個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光盤!一部《野人山淘金記》,野人山到底什么樣,淘金方式又是什么樣,文字表達是一方面,趙瑜的文字功夫不用說了,是非常精彩的表達。攝影表達又給我們更為強烈的震撼。我看了這本書,有些攝影作品非常罕見,非常珍貴,本身就有獨立價值。淘金本身具有神秘感,用影像表達更切近人心。這本書總共七八萬字,文字加照片,整體讀下來,非常舒服。讀文字看照片,一目了然,甚至有時不看文字,看看照片就能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這本書為報告文學的方向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我想這是作品在當前閱讀體系下的價值所在。
從開放角度看,哪一種文體都值得探索。我們如果能夠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加以合理擺布,讓技術為我們服務,以新的方式完美呈現,從而使得作品更加好看,就非常好。手機和網絡閱讀火爆,文學文體面臨挑戰。
長篇小說每年的總量,官方統計為四五千部,而紀實作品至少有十萬部,光正式出版的傳記就有兩三千部,個人回憶錄式就更多了。好多寫實作品往這里靠,形式五花八門,但是,報告文學仍然面臨很多挑戰。網絡對出版社沖擊也非常大。
報告文學處在不斷完善的道路上,寫作者的創新探索極其可貴,需要我們作家更加用心地去思考,去嘗試。趙瑜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值得研討。縱觀趙瑜多年的創作,他有足夠的時間,有足夠的耐心,精心打磨每一部作品。很多作家出手快,但在品質上可能值得懷疑。在這個層面上說,《野人山淘金記》的淘金,不是簡單的淘金,而是淘我們自己的金。作家出版社在這本書上下了很大功夫,可以考慮多出幾本,形成系列,做成一個品牌。
祝賀趙瑜,感謝作家出版社。
閻晶明:我跟老趙是老朋友,老同事。我對趙瑜的創作一直有個看法,他雖然是位山西作家,但他的視野非常開闊。同時有自己的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地,他的根據地就是山西,是晉東南。這對一個作家非常重要。他以前寫奧運會,寫中國體育,也能跟少年時代的自行車訓練、游泳經歷聯系到一起,甚至寫湖北的革命百里洲,寫宜萬鐵路,也能從自己的生活底蘊出發,進入事件和故事。這種敘事是他一貫的特色,可讀性強,親切,對報告文學創作來說,這不單是個寫作習慣問題,更是一種寫作姿態,一種寫作風格,一種寫作策略。
《野人山淘金記》把戰場鋪排到了緬甸,但他同樣有自己的出發點,還是太原、長治,所有的人都是跟作家自己有關聯。采訪對象多是作家少年時代的玩伴,從而很快進入現場,近距離地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 作品給讀者一個新的世界和新的視角。如果只是個采風隊員,簡單地呆上十天半月。或只是記者式的采訪,那么在閱讀的踏實感、可信度方面,就會打很多折扣。這些因素非常重要,作家既是參與者,旁觀者,也是記錄者,所有東西都是本真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趙瑜是一個有著自己根據地的作家。希望專家們注意這一點。
趙瑜的創作不管題材領域多么大,一上來就是敘事,永遠在敘事中講故事,把讀者很快帶入敘事狀態中。《強國夢》《兵敗漢城》等等,即使寫國家戰略,作家都是有根有據,從能夠把握的地方進入,敘述故事, 這是趙瑜創作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地方, 這么多年堅持下來。他不急于在作品中講道理,或者顯示把控全局的能力,而是通過故事本身逐步展示,給人一種親切感, 逐步呈現一個新奇的世界,《野人山淘金記》也有這個特點, 每次都這樣。關于緬甸野人山,關于淘金,換作是我,不先來個20頁的交待,就生怕讀者弄不清楚,但趙瑜上來就寫出發,寫帶了多少白面多少斤醋,帶了多少汾酒,讓我們自然而然進入了野人山。這是作家在敘事技巧上的自信, 他有自己的風格, 一下子就與同類作家分辨出來了。他不單跟別人不一樣,跟自己曾經的創作也不一樣, 這部書依靠平實敘述吸引人, 去掉了以往作品中的理論思考。趙瑜每部作品都在謀求改變,我們能明顯看到他改變的努力。這種敘事上的探索精神非常可貴。
攝影報告文學要立體化也有難度。比如一個官員出本詩集,加一點照片,比如單頁是詩歌,雙頁是攝影,也可以聲稱是攝影詩歌集,但攝影是多余的,而在趙瑜這本書里,攝影是必需的,是有效的。設想一下,只是七八萬字的文字,沒有照片,就抽空了很多東西,關于野人山的風光甚至民俗就缺失了,而有了照片,這一切都得到了清晰的呈現。這本書在文字與攝影的結合上,是巧妙嚴密的。
通過三十年的創作,趙瑜作品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對于我們整個報告文學創作是有借鑒意義的。
吳硯華:幾個月前, 聽趙瑜說要編這樣一部書,覺得是一項浩大而又艱難的工程,沒想到很快見到成書了。參加這次會,我們也很積極。我們攝影界很多人只會拍,不會寫,趙瑜既能拍又能寫,他以攝影的方式結合文學創作來做這樣一部作品, 讓我們都很興奮。這在我們攝影界也是很期待的一件事。怎樣能把這種結合,讓攝影界更多地借鑒一下,是我最近琢磨的一件事。
趙瑜講故事的能力沒得說,什么是好的文字? 就我個人而言,從第一個字,能一口氣讀到結束,就是最好的文字。趙瑜寫作的實踐形式,書里也說了,叫“一竿子插到底”,可以說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到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經歷那么長時間,這種精神令人感動。他如此賣命的寫作方法,在整個中國也為數不多。
我站在攝影角度來談這部書。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每一個藝術行當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都會在某一方面越鉆越深,可能無暇顧及其他門類的創作。八九十年代的《美國國家地理》,讓全世界為之著迷,紀實報道攝影風行一時,受到讀者追捧,但這種形式是和傳播技術手段緊密相關, 因為他們拍攝出來的影像,攝影記者去的地方,都是人跡罕至,常人難以到達。紀實攝影滿足了常人對未知領域未知事件的好奇心。中國的八九十年代,紀實攝影也非常熱鬧,攝影家把鏡頭轉向真人故事,與原來的宣傳大不一樣,也是迎來了一個高潮。今天, 隨著技術的發展,紀實報道攝影末落了。數碼攝影的普及,互聯網的發展,隨著我們個體經濟能力的提高,全民攝影者可以無處不往。那些曾經人跡罕至, 讓人感到好奇的地方,產生照片非常多,反而變得不新鮮了。我們看南極北極的照片多了,對于身邊的關注反而更少了。
回到趙瑜的題材選擇上,他選擇了一個太難得的題材,野人山淘金, 選得非常好,人類行走的能力越來越強,但在野人山這塊領域,仍然充滿了神秘,充滿了危險危機,也充滿了吸引力。趙瑜的選擇堪稱眼光獨到。在攝影界,有幾個人選擇的題材也很成功,大家可能有所耳聞,一個靠拍妓女而知名的趙鐵林,也是能拍又能寫。他混進小姐圈,展現了她們的情感和生活,作為社會學文本轟動一時;還有一位魯廣, 是自由攝影師,典型的拼命三郎,我們聽他說起其中諸多故事,完全可能形成精彩的文學作品。可惜他只有攝影作品,缺乏精到的文字。又比如黑明,他做過老知青圖文書,用最簡單的攝影關注人,不在于講豐富的故事,而是靠畫面打動人心,直抵人的精神深處。這是一些先例;就這部《野人山淘金記》而言,趙瑜的文學創作功底,他的攝影功底,可能跟他做過很長時間的紀錄片導演有關,無論是講故事,還是拍照片,都能駕馭游刃有余。兩種表達方式都很老到,對他個人而言,也許不是什么創新,而是他能力的重新展示。
這部書從視覺上講,重新考慮了三方面層次。一是視覺的邏輯性。用影像講述故事,要有自己的邏輯。首先交待大環境,關系的遞進式。二是視覺的信息承載。每一張圖片的信息都要相對明確,照片放在什么位置,不是插圖,而是傳達具體的信息。這部書里有的作品重復了,在信息傳遞上不夠精確。三是視覺的審美。這種審美要求,在這部書里有非常精到的呈現。但在呈現的方式上,有的比較弱, 還可以做得更好。我說過,要是我能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編輯一下,去掉信息不準確的,重復的,把邏輯性強化一下,把審美強化一下,可能會更加打動人心。
總體而言,產生了這樣一部書,在傳播領域是非常好的嘗試。
無論是攝影,還是文學,最終都歸結為精神上的產品。怎么考量這種精神產品呢,我認為有這么幾個標準:一是主題的力度,是否讓大家心所向往。二是足夠強的故事力度。三是表達的力度。四是思想的力度。這幾種考量在這部書里體現得特別有深度,它可能是關乎歷史的,關乎人性的,關乎自然,關乎民族,甚至是關乎人類的思考,這就讓作品有了力量。五是傳播的力度。現在行業的隔膜已經在打破。我想做好這五點,就能把最好的精神產品呈現給受眾。
李炳銀:《野人山淘金記》首先是題材的獨特性,一眼便知。這種獨特性不是每個作家都能捕捉得到,也不是每一個作家能夠承擔得了的。趙瑜的優勢和特點非常明顯。看似不經意的表述, 散片式的掃描,對一群特殊群體的描述非常吸引人。作品中對人的欲望,對人的情感,對人的復雜的關系的表現,都非常獨特。作家不到那種環境,不到那種生活的場景中去,是體會不到的。趙瑜作品細致入微,非常真實,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了。在人性的深度挖掘上,這本書提供了很深刻的參照。
趙瑜是個有文體意識的作家。他每次完成一個題材,無論在結構上,還是敘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獨特表達,而不是輕率的處理。《強國夢》《尋找巴金的黛莉》《王家嶺的訴說》《火車頭震蕩》都不一樣。打破寫作的慣性看起來容易,其實需要作家有強大的思考能力。很多作家忽略了這一點,不管是什么題材,都用一種辦法,結果顯示不出特點來。圖文并茂的《野人山淘金記》,又是文字與攝影自然融合,很有特色。我們也看到過普利策獎的經典攝影作品,能看到攝影記者深入第一線的努力。剛才硯華女士說,好多記者在攝影方面突出,具體到文字就差一點,而《野人山淘金記》的文字和攝影都有沖擊力。在這里攝影不是簡單的圖片插入。作品在《北京文學》首發時,我就震撼了一次, 看到圖文本的新書,沖擊力效果更明顯了。稱之為攝影報告文學當之無愧。
趙瑜的這次創作,也給中國報告文學提出了新的期待。過去,報告文學吸收了新聞的許多東西,從而使得這個門類在思想深度上, 在展開社會生活的廣度上,有所突破。這些年,因為互聯網、因為影像的沖擊,報告文學出現了危機,影片直接侵入到你的眼前了,報告文學還有多少前途?光靠文字,怎么和生動影像競爭?趙瑜提供了一個榜樣,報告文學同樣可以吸收攝影樣式為我所用。《野人山淘金記》給報告文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趙瑜給作家的創作姿態做出了榜樣。有的報告文學過分看重社會矛盾,過分要求關注重大問題,走了極端,好像報告文學純屬政治話題,把社會問題推到了極致,一味強調,也就把道路弄得太狹窄了。這不是報告文學的全部。報告文學可以從方方面面,從不同的角度介入社會生活,寫出人的生存狀態。《野人山淘金記》沒有很大的新聞政治性,沒有尖銳的社會矛盾問題,卻是和人性相通的,比如說寫到文虎要送給趙瑜一個金餅時,趙瑜說他心底也有了幾分貪欲。細節把人性的隱秘部分寫出來了。很多人聲稱自己不愛錢不愛權,但真要把那么多錢那么大的權力擺在面前時,你怎么辦?他寫了很多關乎人性的細節,能觸到人的心靈深處。這些人受那樣大的罪,還要冒險在那干,既展示了人的欲望,也體現了人不服輸的性格。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算計,也有深層次的展示。我們既看出了人的勇猛精神,又看到了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東西,為了淘金,人類對環境破壞得一塌糊涂,作品有所批判,又不是非常直露,讓讀者自己去思考。
這部作品從思想上,從人性上,包含豐富。雖是七八萬字的篇幅,但力量強大,表現恢宏,像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突然走進到一個燦爛復雜的生猛世界。
作品與很多攝影畫冊完全不一樣,與圖像歷史也不一樣。不是簡單的攝影作品匯集。文字生動,照片鮮活,可讀性強,可圈可點。這種創作必將是一個趨勢。若出版社多搞幾本,形成一個系列,可能影響更大。但找到既能拍又能寫的作家,恐怕也有難度。這部書在市場上應該會有可觀的成績。
梁鴻鷹:趙瑜這部作品, 是報告文學,也是行動文學,膽識文學,冒險文學,異域文學,最主要的還是男子漢文學。趙瑜的存在,使我們的報告文學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景象,《野人山淘金記》為報告文學創作打開了新的領域。可以從幾個方面認識:
一是他善于寫小人物。寫了一些進過監獄的人,家庭不幸的人,不在社會主流關注之中的一群人。《尋找巴金的黛莉》,找著找著,找到最后,發現一個歷史中的真實存在已經被人遺忘了,他對這樣的人抱有非常大的善意,認為人的存在總有其值得關注之處。人人都是一個小世界,每個人都有值得大力書寫的地方。作家的良知、眼光,決定了關注的對象,這一點很了不起。當前,報告文學存在的問題是,領導說某人是典型,要宣傳,作家就去寫這些。而趙瑜相信自己的眼光,選取他值得關注的人物。這是優秀報告文學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選材獨到,從普通人身上發見人性的幽微之處,最終呈現的文本也就具有了引人入勝的可能。
二是讀趙瑜的報告文學總能讀到清晰的人物形象,讀著讀著,很多形象呼之欲出。《尋找巴金的黛莉》中賣給他幾封信的那個古董商,《火車頭震蕩》中有個每天寫日記的人,到現在我記得非常清楚。這部《野人山淘金記》, 狗狗、文虎的性格都非常鮮明,在嚴酷環境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被作家挖掘出來了。趙瑜捕捉人性中非常普遍的東西,比如寫男人們談論性,談論女人,寫人在利益面前的搏斗,也捕捉到了常人關注不到的細節,都非常精煉,寫出了人的多面性。這部書語言簡潔,對社會的開掘卻很深。
三是對自我的反思,什么文明什么不文明,書中都有所涉及。反映了一個作家的良知,趙瑜一竿子插到底,靠自己的能力深入到蠻荒之地,這個歷險過程,非常動人,有吸引力。臨別時跟妻子告別,用了袁妻與袁氏兩個稱呼,都讓人莞爾。相較而言,很多作家沒有很好的珍視自己,但在這部書里,很多美好的遭遇,趙瑜都和我們分享了。
四是作品經常從現場到歷史。那些對歷史的追溯,人和疾病的斗爭,使得作品飽滿,不單是線性的敘述。
五是圖文并茂,我對攝影沒有研究,但從閱讀上來說,讀到老王時,就看到了老王的照片,能夠有一個更為明確的印象。從攝影邏輯和文字邏輯上怎么弄,我還沒有想好,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值得深入探討。
六是這部書在結構上看, 是一個線性結構,170段有長有短,都是手記而不是日記,作家處理得非常巧妙。每個小的標題都反映了作家的思考。
七是本書語言,很有新意。不少報告文學語言是新聞報道式的,或是脫胎于新聞通稿的公共語言,而且還有一種翻譯語言。但趙瑜作品不一樣,有他自己的風格,吸收了北方漢語包括民間文學的優點。一句話好像沒說完,但他突然打住了,留下無窮回味空間, 有些詞句也很有意思。
如何處理應邀寫作與主動寫作,是報告文學面臨的一大問題。即是應邀寫作,也能看出高下,趙瑜寫《火車頭震蕩》,寫出了一部中國鐵路簡史, 超越了簡單的應命寫作,最終突破了框架和束縛,走出了自己的路。這種文體的探索,對我們的報告文學創作非常有啟發意義。
陳曉明:每次讀趙瑜作品都非常激動。他的《尋找巴金的黛莉》還有《犧牲者》,給當代中國留下了一段歷史記錄,留下了作為一個中國作家對時代的理解、思考和把握。他盡到了一個作家書寫的責任。從理論上概括,趙瑜的非虛構寫作建構了一個震驚美學。而趙瑜的非虛構創作量這么大,我還是想把他的作品放到世界文學的框架去理解他。報告文學在國外統稱為非虛構寫作。美國五六十年代曾風行一時, 后來被旅游文學之類取代。非虛構沒有成為主流,這是因為他們的新聞非常自由,最終導致非虛構沒了立足之地。但在中國,非虛構文學卻是久盛不衰, 在整個世界文學創作中可能是非常獨特、不能低估的,這跟我們的宣傳和新聞不自由有很大關系。中國非虛構在全世界獨樹一幟。我讀趙瑜作品,他提供給我的就是這樣一種震驚美學。
這種震驚美學,跟本雅明對現代性的某種震驚描述相通。本雅明認為現代歷史處于頹敗之中,在這種頹敗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現代技術進步,熟視無睹,而文學創作,無論是小說還是詩歌,只有在這種震驚之中,才能讓我們體會到一種現代性的美。現在的很多報告文學, 多為受命文學,或為獲獎,或為宣傳,投機心理相當強,這樣的寫作意義在哪里?他們的寫作技術,并不比趙瑜差,但是讀趙瑜作品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區別就在于這種震驚上。像《尋找巴金的黛莉》,對漢語文學有著特別貢獻。我震驚的不是一個少女和巴金寫了幾封信,而是在整個敘述過程中,他把整個大家族的頹敗,清晰地呈現出來了。只有在對平凡事物的驚訝之中,我們才可能看到真正的震驚美學, 感到一個新奇的存在。在美學方面能夠給人以震驚,是趙瑜作品打動我的地方, 也可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這些作品寫出了偉大農業文明最后的衰敗,最后幾個大家族的衰敗,曾經輝煌的家族化為瓦礫,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切?那些在房梁上發現的信,那些細節的描繪,也是讓我震驚的時刻,跟波德萊爾在大街上看到的貴婦人的驚鴻一瞥,是相通的。
回到《野人山淘金記》,也給我一種強烈的震驚。他書寫了原始的生命意志與金錢欲望。對原始積累時期欲望的描寫,非常生動。中國現在可能跨過了這段原始積累時期,九十年代有過寫原始欲望的現象,很快又被新的東西覆蓋了。淘金是所有進入現代時期,財富原始積累最初最基本的手段, 資本主義的起源,與黃金作為一個計量單位關系非常緊密。美國的淘金記,就是一個現代文明新大陸誕生的神話起源。中國描寫淘金故事不夠充分, 可能跟中國不是盛產黃金的國度有關。但這二十年的金礦采掘業發達,還有黃金上市公司,山東有黃金老板進入到福布斯,但作家要進入這一塊,需要足夠的冒險、吃苦精神。趙瑜以少有的勇氣去面對最困難境地。包括過去寫體育,他把人民最關心的東西寫出來了。他啃的都是最難吃的骨頭。他這部關于淘金的作品,又一次給中國留下了歷史的記錄。
三十年代, 包括沙汀在內的底層文學書寫,也涉及過淘金,但他們或是左翼,立場有別,都是漫畫式的書寫,一說到資本家就是為富不仁,一說到工人都是受苦受難,先入為主地把一批冒險家用道德審視,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中國歷史上,這批人最先富起來,他們是領頭人,是地方能人, 而我們對原始積累時期的書寫并不充分, 這些人的故事一直被遮蔽。怎樣去寫這些人的故事?就要考究作家的能力了。《野人山淘金記》非常真實,有原始的惡,主人公大都進過監獄,趙瑜的立足點不是人的好壞,而是寫出了原始積累時期能人的形象。老霍、文虎、狗狗,每一個人都參與了資本的運作, 不能單純說成兇殘罪惡,黑格爾說惡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作品寫出了原始欲望與生命意志的糾葛,
把黑道白道盡量呈現,堪稱豐富。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作家并沒有很好的關注他們,呈現他們。他們是扁平化的,是概念化的。而在《野人山淘金記》里,這些人物非常生動,趙瑜寫出了原始積累時期一個個領頭人的形象。為了活下來,這些人在極端環境中展現出了豐富的人性力量。趙瑜寫出了一類人的存在, 金錢欲望有其貪婪兇狠的一面,狗狗開槍把人打死,花幾萬塊錢把事兒擺平,可以說兇殘,但這些地盤又是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打下來的。當然,趙瑜的價值判斷非常明晰,對殺人給出了批評。作品的豐富性在于寫出了惡產生的環境,把人放到具體環境中審視,寫出了人在惡的環境中的生存之艱,這是高明之處。不能簡單地批判,不能簡單歸納,歷史的正義價值觀,在特殊情形下變得非常復雜。
趙瑜的寫作都有極端的情境,無論是《兵敗漢城》,《犧牲者》,還有《野人山淘金記》,這種情境都是我們平時看不到的。野人山,簡直就是一條生死之路。有關單位應該給趙瑜設立特別獎。他的多部作品,冒著生命危險去結構,這樣的作家令人敬佩,這樣的創作,是對文字負責,也是對歷史負責。
二是紀實筆法的親歷性。趙瑜能與書中的人物處成兄弟。這種直接性,是身體是生活,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床,或說是抗日戰爭扛過槍, 解放戰爭渡過江,改革開放下過鄉等等,這里涉及到一種男人的友誼,是關于兄弟的學問。德里達寫過一本《友愛政治學》,在趙瑜作品中可以看到,與黑幫處成兄弟,他們大方地送他金餅。這是一種兄弟情誼的象征。
三是新的文體。全書攝影作品和文字一起,構成了作家的理解。他拍下很多珍貴的作品。比如緬甸營長、模范囚徒、老吳文虎,這些人非常獨特,不是一般人能見到的,是非同尋常之輩。當過度贊揚寫作群眾性人民性時,我們對特別的人、非同尋常的人, 就愈加渴望。趙瑜說出了他們的故事,又有攝影為證,這就更加真實。他們是真正的歷史,作品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力。
葛笑政:我當初有疑問,一個報告文學作家,中國這么大一個社會,趙瑜為什么要去野人山?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選擇?趙瑜為什么要揚短避長, 轉換他最具優勢的文字敘述,又弄上了攝影?讀完全書,理解了一點兒。開場的第一張照片我就很喜歡。我喜歡這些抓拍的照片,我能感覺到主人公的神情,感覺到光。這種文體結構很有意思,他不是用他最擅長的文字大量去寫,而是用了大量照片, 值得好好琢磨。
我一直在想, 文學的假定是什么?趙瑜作品給了我答案,我在其中找到了對善的假定。這部書三教九流都有,國民黨逃兵的后代,黑幫,國內逃犯,文革前后到緬甸支援的紅衛兵,趙瑜都關注到了。他看出了人的生存困境。
《野人山淘金記》在形式上創新,又回答了我的某些困惑,可以肯定,趙瑜兄還會出更好的作品。
何志云:以前看完《尋找巴金的黛莉》我很興奮,讀了《野人山淘金記》我更是震撼。從《尋找巴金的黛莉》中,我知道民國的精神是怎樣毀滅的,那里有一個大時代和一段綿延歷史的終結。兩部書篇幅都不長,事情也不大,但趙瑜順藤摸瓜進去,卻出來了那么大兩部作品。好的小說家在于想象力,好的報告文學作家的想象力, 在于對生活的廣闊掃描和深度開掘。要達到這一點,報告文學作家的應該具備幾種素養:一是眼界,沒有開闊的眼界,沉浸在一己悲歡離合之中,不可能處理與時代和人民的關系;二是情懷,趙瑜能寫出題材的親歷感,唯有這樣的情懷,才能與對象感同身受,才有趣才好玩,否則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材料;三是學養,寫出生動的人,讓人看到這里會心一笑。他的觀察能力非常強;四是文字,一批中青年作家已經不講究文字了,沒有味道了,而趙瑜的文字干凈生動,讀起來非常過癮,這可能與趙瑜生活在山西有關,山西跟古漢語的聯系仍很緊密。有了這四點,趙瑜就把尋常的人和事,寫得非常精彩。
關于圖文。《野人山淘金記》是報告文學表現社會生活手段的拓展,是對藝術反映生活綜合手段的有益嘗試。兩個角度有聯系也有區別。攝影報告文學,著重在文學,如果是文學攝影報告,又有另外的解讀。攝影界這方面已經有所拓展。陳小波領銜搞一套內蒙畫冊,我們盡量引入文字,要求攝影界朋友閱讀《世界征服者史》、《成吉思汗畫傳》,同時又讓搞文字的人多看少數民族地區的影像,我們試著打通兩者之間。在影像里引入文字,是攝影界的近期努力, 而在文學界,趙瑜開了一個好頭。文字不是圖像的注釋,圖像也不是文字的簡單圖解, 這就對美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真讓小波、硯華等攝影界專家重新編排一下, 可能會產生更有趣的對照,這本書會更好。要有兩種眼光,兩種手段,兩套家伙事兒。
《野人山淘金記》的主人公,與趙瑜是朋友是鄉黨,作家有話也許沒有說透,這些人在山西,肯定是官商勾結的失敗者,相信他們在山西的故事也同樣驚心動魄。
今天的會,文學和攝影兩班人一起開,兩邊專家的不同眼光和經驗,更值得研討,《野人山淘金記》提供了一個新的嘗試標本。而新的藝術樣式到底是什么模樣,需要我們想象, 值得去做。我想到另外一個話題,古代文人,琴棋書畫洋洋精通,而今,在專業分工越來越僵化前提下,也出現了一種苗頭,比如何立偉的畫,有作家觀察生活的思考,比如老樹的畫,而趙瑜在玩攝影,誰知道哪一天,趙瑜會不會畫畫,哪一天會不會還拍成片子,還附一個光盤,還自己作曲?如果那樣就更有意思了。
張 陵:我去過野人山,我尋找的是革命風暴歷史的碎片,主題不一樣,趙瑜找的是生活, 寫了大量我們沒有關注到的生活,底層人真是過得非常慘。《野人山淘金記》通過這么幾個人,寫出了當今社會背后的真實。那個地方黃金并不很多,主要生產毒品和翡翠,而這幾個人卻不販毒,也不弄翡翠,反而是淘金,從他們的生活中,能夠看到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活得仍然不盡人意。社會生活還不像我們知識分子想象的那樣發達,這部書揭示了底層生活的真實模樣,趙瑜挖掘了一個小孔,小中見大,剖析整個社會。
這本書是我們出的,不好多說, 主要聽取大家的意見。
楊曉升:趙瑜是個性鮮明,充滿定力,富于創造力的作家。他每一部報告文學都給文壇留下了風景。一是他的獨特性。題材的獨特,眼光的獨特。有沒有獨特性,首先能分出作家的高下。趙瑜的智慧和眼光,對生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都是不可復制的。有些作家作品很多,但因為不獨特,經受不了時間的檢驗。
二是他的親歷性。多數作家都是靠后期采訪,但缺乏親歷,也就缺失了精彩。比如《野人山淘金記》, 作家靠道聽途說則不能完成,趙瑜以親身經歷證實了兄弟們的話,一竿子插到底,從而展示了更精彩的生活。
三是故事性。在趙瑜多部作品里,可以看出小說家講故事的生動能力,還有民間文化的氣息,使得作品具有強烈感染力。《野人山淘金記》一開始,就把讀者的胃口吊得很足。一個又一個情節的鋪開,不斷深入,在故事和情節中,探討了赴緬淘金者的生存現狀,表現了人物的豐富性、復雜性、獨特性,使整個故事呈現出獨特風格。
四是思辨性。思辨性可能更多地出現在趙瑜《強國夢》《兵敗漢城》等作品中,《野人山淘金記》盡管以講故事為主,但最終對惡的思考,非常有力量,也讓讀者難以平靜。
趙瑜兄最初把作品給我,《北京文學》容量有限,不好全文刊發,征得趙瑜兄同意,濃縮成四萬字首發,這里感謝趙瑜兄的配合。發出來反響挺不錯,《北京日報》摘了一整版,山西《太行晚報》也連載了。
李建軍:《野人山淘金記》圖文并茂,讀起來很輕松。體現了趙瑜一貫的寫作風格。他發現了特殊的人群,這些人非常有個性,從他們的身上,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問題和危機。書中人物寫得很鮮活,很多人物著墨不多,作家并沒有過多煽情,卻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三姐給淘金者提供柴油,最悲摧的是,她三千多萬的財產被親人卷走,仍然很堅強,讀來給人非常辛酸的感覺,我讀后心里沉甸甸的。這樣的地方很多。里面的老霍說,他要辦世界第一流的紅燈區,分批把五十六個民族和全世界頂尖姑娘都弄來,生了孩子也不要緊,要辦世界一流的幼兒園,還要養到十八歲,這種異想天開,很見人物個性,一下子就寫出了冒險家的思維方式。那種瑰麗的想象,那種“要整頓邊境經濟秩序”之類的烏托邦設想,其中也許有作家的再創造? 但作家的判斷有冷靜和理智思考在里頭。《野人山淘金記》處處能見到趙瑜強大的敘事才華,通過細微之處,展現了報告文學的魅力。
讀這本書,讓我想到司馬遷,太史公對人們追求財富的正常需求有他合理的辯護。胡適寫過一篇文章,說司馬遷曾為商人辯護,而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重農抑商,對商人道德的錯誤想象和消極評價根深蒂固。趙瑜試圖對這類人群加以重新審視和理解。司馬遷說追求財富是人的天性,取一種理解態度,而不是極端地抹黑他們。從《野人山淘金記》書寫的對象,能看出趙瑜有著很寬容的道德判斷。
我還想講一個問題:這部書號稱長篇攝影報告文學。我一直對這種可視文化和印刷文化的沖突,抱有憂心忡忡的態度,文學就是要用文字來呈現。用攝影作品,可能是以己之短應彼之所長,最終呈現出來的文本反而削弱了文字本身的魅力。需要警惕。大量攝影作品的插入,嚴重影響了趙瑜一貫氣勢浩大的思辨能力,使整部書稿呈現一種碎片化的斷裂性。不如《兵敗漢城》、《馬家軍調查》,包括《尋找巴金的黛莉》那樣的磅礴氣勢。或許, 《野人山淘金記》可以看作趙瑜探索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具體成效還得交給時間檢驗。
趙瑜應該克服過于好奇的毛病。愛奇是人類的天性,但要控制在普遍理性常識、普世價值觀的范疇之內。因為過于好奇,使得趙瑜對人物的描寫呈現出某種混亂。252頁說“我的祖國,正處在多種社會因素長期并存的沖突之中,呈現著一個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共同生長的現實世界,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對歷史決定論深惡痛絕。我認為人的偉大之處, 在于主觀能性,在于拒絕這種歷史必然性。又比如黑格爾說,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杠桿。這句話給整個歷史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對照我們古老的哲學傳統,推動社會進步的不是惡,而是善。這種道德理性,我們應該自覺地批判他, 盡管這句話恩格斯給予了肯定,但我認為惡本身應該給以批判。惡只能給人帶來災難。作家應該建同黑格爾這種冷血哲學家不同的思想價值體系,托爾斯泰、歌德、司馬遷,肯定不會贊成惡是社會動力的觀點。黑格爾的學說在二十世紀后半期, 受到了猛烈的抨擊和質疑。他的論調,不應是一個成熟作家贊同的觀點。
趙瑜的文字當然是很好的,但大作家的范兒就是不屑于查查詞典,百密一疏,有些詞值得商榷。比如“兀自”,比如“臧譏”,都用得不一定對,后者我在詞典上查不出來。
《野人山淘金記》是一部高質量的書,原諒我好吹毛求疵。
陳小波:1998年,我從香港住了三年回到北京,在報攤上看到蕭立軍老師編的《中國作家》,里面有《馬家軍調查》,當時買了很多本送給朋友。在書里不僅看到了中國體育,也看到了我少年時代體校生活的痕跡,關鍵是文字好,我們這些1982、1983年中文系的人,非常享受的文字。從此, 我可能是中國攝影界讀趙瑜作品最多的人。當年我們追捧各種文學雜志,到了現在,我只讀趙瑜,只讀我的導師高爾泰的文本,前年我也讀了齊邦媛,因為他們寫的確實是一種震驚美學。我記得在香港時,一個瑞典朋友讀到諶容的《虹》,打動了他,他說要來中國,要寫那樣的人家。他說為什么中國小說家寫土改,那么大的事件,都是一筆帶過、大而化之?為什么在你們作品里看不到更細致的描述?在北歐人的概念中,我們經歷的一樁事, 可能是很多北歐人一輩子都經歷不到的。
我們用老照片研究中國歷史,本應開一個小口,挖一個深井,但更多的情景是,挖開很多口子,很淺就結束了。
趙瑜每一次寫作都是撲上去,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學識, 努力去寫。他在社會上獲得的常識性東西, 要比我們多。他怎么會有這么好的文字去表述?現在很多人是寫作機器,作品沒法兒看,看了第一句,不想看第二句。趙瑜的寫作,我從頭看到尾,沒有讓我失望。
《野人山淘金記》也非常抓人。越來越多的學者想做視覺文本,但不一定能夠做好。手頭一位攝影家,他有二三百張關于緬甸童軍的攝影,但我編不成一部作品,因為沒有文字。編畫冊又太簡單了。中國有一億人拿相機,多數作品都是風花雪月,沒有什么傳播意義, 主要跟學養有關。我們想把《野人山淘金記》重新編輯一下,比如把雷同照片刪減掉, 可能會有另一種價值。。這不是攝影原作的問題,是編排認識問題。把這部作品重新編輯,就是攝影方面最好的教材。
我同意陳曉明先生的說法,中國文學界應該給趙瑜一個特別貢獻獎,他對報告文學事業的貢獻太多,給了我們多重享受, 不知趙瑜下次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趙 勇:我用兩句話概括閱讀《野人山淘金記》的感受:有圖有真相, 一竿子插到底。
各位談到了圖與文的關系。上世紀三十年代, 本雅明就曾經引用別人的話并稍作解釋:將來的文盲不是不會書寫的人, 而是不懂攝影的人。一位攝影家不會解釋自己的作品,就是文盲。對攝影的描繪將變成攝影極重要的部分。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攝影文學,他已經開始思考圖像與文字的關系。趙瑜這部攝影報告文學,我個人認為還是以文為主。趙瑜有多年報告文學實踐,創作已臻成熟。我注意到,他講述故事描繪人物,以及做些思考,都非常節制,不像更早以前議論文字那么多。這部沒有太多故事情節的《野人山淘金記》,寫出了多重意思,呈現了文字文本的魅力, 攝影在這里的作用多是證據。想起一句網絡流行語:上圖,有圖有真相!這句流行語的背后,表現了視覺文化時代,人們對文字的不信任,說明人們對真相對信息的追求,
呈現更高要求。意味著報告文學盡管妙筆生花,放言無忌,卻還需要另外一種功能,即用攝影作品把事實呈現出來。紀實寫作應有更多探索, 趙瑜的圖文創作具有某種示范性, 不失為一條新路,作家不光要有筆,還要兩臺照相機,像趙瑜那樣,一長一短。
再說一竿子插到底。趙瑜的采訪功夫,堪稱上天入地。也許, 趙瑜在中國當代作家中,是一個另類。趙瑜常常把稀奇古怪的題材弄到手,并寫出來。一竿子插到底, 這句話背后另有深意:在當今一切淺表化的時代,報告文學要想羸得尊重,不僅要吃大苦耐大勞,而且要像戰地記者一樣不怕死。美國著名戰地記者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趙瑜正像卡帕那樣,靠得如此之近,寫出了圖文并茂的《野人山淘金記》,值得信任,對我構成很強烈的吸引力。
報告文學已經成為一種行走的藝術,一種行動的藝術,零距離的藝術。作家的問題意識在行走中被觸動被喚醒。趙瑜在行走之中,最終把問題搞清楚了。明白了淘金者的冒險與瘋魔,也就明白了時代的種種癥候,我們雖然沒有去中緬邊境淘金,但時代已經把我們打造成了形形色色的淘金客,我們與老霍等人相比,也就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而已, 請諒解我的一點感受。
蕭立軍:讀趙瑜作品多年,就兩個字:過癮。從八十年代以來,無論是中篇還是長篇,都非常過癮。我注意到,近來幾年,趙瑜創作風格有了變化,敘述越來越趨于平實。《馬家軍調查》還在煞費苦心,天鼎地鼎人鼎, 但最近多部作品都極為平實,讀起來卻同樣解恨,描述減少卻非常到位。《野人山淘金記》短短七八萬字,包括的信息量極多,延伸出緬北的政治、軍事、經濟來。趙瑜最初說要編一本有字有影的書,我曾特別擔心,2011年我編《震中在人心》就是一例,鳴生也是按攝影報告文學做,但書里的照片未能構成一個系統,敘述不了一個內在的邏輯故事。最終看了趙瑜的成書,松了一口氣, 這些照片自成系統,自有邏輯,傳達了更多的信息。文字還是一個獨立系統。本書編排也許在專業攝影看來仍不滿意,但我很喜歡。我認為這部作品在圖文方面是一個成功的結合。
朱 競:說幾句煽情的話。在趙瑜赴緬走后的兩個多月里,大家都很擔心。他有那么多大作,還要冒險去寫這樣一本書,要干嗎啊? 趙瑜就是要拓展報告文學之路。到他回來,看到他腿爛了,渾身是傷,大家坐在一起喝酒都流淚了。一個作家走了兩個月,帶回來幾千副照片,給我們講每幅圖是怎么回事兒,用他手繪的地圖講什么是克欽邦。我意識到這本書很有意思。我最喜歡32頁這副照片,從老霍的背影,看衰敗的賭場,背后有很多故事吸引著我們。《野人山淘金記》寫到最后,老趙回到北京很久,老霍打來電話,說他有了20萬畝地, 準備種植開發。這時趙瑜又擔心了,怕他種植罌粟。
大家都感謝作家出版社下功夫來做這部書。我們看到,出版社專門開了一個辦公室,從社長到編輯,事無巨細,最終才呈現出這樣好的效果,我攝影作品讀一遍,文字讀一遍,一連看了好幾遍。遺憾的是用紙偏黃,圖下字號也黃,晚上讀來有些費勁。
李向晨:讀《野人山淘金記》,我有很多感觸。前不久,我們陜西人民出版社做了趙瑜的精品選,《獨立調查啟示錄》6卷本,第一個考驗就是怎么設計這個封面。我感覺封面得用攝影來表現。因為趙瑜的每本書都充滿了畫面感。尤其后期作品更是如此。這套書總標題叫做獨立調查,是對他多年堅守的概括,還貫穿了一個概念,即紙上紀錄片。到了這部《野人山淘金記》,作者直接使用更多的攝影作品來表現,創作到此非常自然, 水到渠成,直接就是一部紙上紀錄片, 都是真實鏡頭的紀錄。作者的眼睛就是一個照相機。圖文互補,拓展了空間,是對報告文學的新貢獻。
一個更強烈的震撼是,趙瑜怎樣把采訪對象的配合欲望都挑動起來啦? 不得而知。也許這是趙老師的獨門絕殺。所謂客觀書寫,其實是通過作家的主觀啟發實現的。
在獨立調查背后,是趙瑜老師科學理性的精神,這是來自西方的好東西。而同時, 趙瑜堅持了中國文學的繼承性,很多技巧來自中國傳統文學,這一點對報告文學寫作特別重要, 希望引起研究界的重視。
李朝全:趙瑜的作品,我讀得很多,我也用兩句話概括: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
他的創作已經不懼評論家怎樣評說了。評論家已經不是他的對手。趙瑜更重要的對手還是自己。他面對著用自己的磚頭砌成的高墻,一系列磚頭似的作品,不說有多厚,而是分量重。作家要翻過自己壘就的高墻,不斷超越自己,創新自己,是一個重要問題。《野人山淘金記》就是一種新的創造,是作家又一次獨立思考。我最先看的是書中的圖,像看連環畫看動漫一樣,我找到了童年的感覺。然后再看文字,發現攝影作品和文字相得益彰, 構成了互動關系。不管叫攝影報告文學,還是叫攝影紀實文學,作品的確借鑒了圖像的優長, 超越了一般圖文書,形成了圖像化與文字文本的雙重優勢。
另一個感受是,趙瑜采用了獨特的體驗式寫作方式。有些作家也寫過跨國題材,比如《戰火紛飛下的車臣》,比如一位不懂俄語的女作家跑到俄羅斯寫出《亡命俄羅斯》。其實趙瑜本身就是一個冒險家。他不是采訪結束回到北京工作室寫下來的,而是在旅途中打著手電筒,冒著毒蚊叮咬記述下來的。關于緬甸、金三角、野人山,趙瑜不是第一個作家,鄧賢的《闖蕩金三角》也有所觸及。沒有這段經歷的人,肯定沒有那么深的感受。
趙瑜寫《野人山淘金記》不是為了呈現一個神秘領域而獵奇,重要的是對人性攫取物質的欲望和貪婪,對野生動物的獵殺, 堅持了深刻的批判態度。有些人糟蹋完國內的生態環境,又跑到國外折騰,作家心底非常清楚,作家在反問:如果緬甸統一了,還會任由別國淘金者破壞嗎?
這部作品非常好看,像淘金、黑道、異域、原始叢林,都是吸引人的元素,構成了文本的多重看點,但歸根結底,仍是一個關于中國人的故事,只是改到國際淘金去了,作家關注的還是中國冒險家的生命力,或者叫新的晉商,山西商人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冒險主義精神。
本書質量很高,但感覺意猶未盡,如果趙瑜能跟書中人物有更多接觸,比如緬方軍事將領, 相信展現出來的世界,包括思考,會更加廣闊,也更具吸引力。
黃賓堂:研討會非常有質量,大家都很客觀,沒說太多客套話。下面請趙瑜發言。
趙 瑜:非常感謝專家們。說實話,當代作家總是開研討會,我不敢再興奮,最近一篇文章統計說,總共開過十五次我的作品研討會,所以我必須低調。但這一次,我還是非常愿意聆聽研討意見,因為這本書是圖文并舉的合謀。我希望作家拿起照相機來,同時希望攝影家拿起筆來。兩者緊密結合,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寫作朝代。建軍兄不怎么喜歡影像文本,強調《文學為什么而偉大》,強調文字上過關,否則用照片也是言不及義。但是時代在前進,傳播手段在變化,你忽略它,它仍在前進在變化,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它。圖像與文字相結合是我的一個愿望,繼而實驗。是為了讓作品獲得更好的生命力。不管是批判還是好評,形式的實驗是為了探索,而不是定論。
非常希望報告文學能給社會民眾一點波瀾,作家選材時,能與平民感同身受,讓人看出我們的生活仍有值得驚奇之處, 改善人們對生活習以為常的想法。比如一個清華畢業生,遵紀守法,半輩子苦干卻買不起房,直到最終,也許買成也許永遠買不起,這個社會正常嗎?如果認真記錄其中過程,寫成一本小書,就會發現其中的驚心動魄。
還是要感謝編輯們,蕭立軍編了我六本長篇,賓堂兄編了我四本書。其中的互動、啟發、學習,過程非常美好,作家出版社為編就此書不遺余力,讓我非常感動。沒有編輯們的理解,就沒有這次試驗。
陳克海整理
201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