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亮出民族的“精氣神”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2月27日11:50 來源:經濟日報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迫切需要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有力精神支撐。《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并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部署。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意見》和部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鞏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不僅需要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而且需要精神文化的極大滿足。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魂”,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的重要需求和價值歸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要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看到,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生活方式深刻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活動也隨之發生巨大波動,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多彩紛呈。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新形勢,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進而在全社會形成巨大的價值共識和思想共鳴,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確方向。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緊緊圍繞“三個倡導”這一基本內容,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就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也不斷增強。但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國際影響力還不相稱,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還處于劣勢。文化的力量,歸根到底是來自于凝結其中的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文化的競爭,說到底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價值觀的競爭。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追求真善美的價值觀。要把增強全社會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作為宣傳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引導人們辨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自覺做到常修善德、常懷善念、常做善舉。我們要看到,當今社會一些人價值判斷沒了界限、喪失了底線,甚至以假亂真、以丑為美、以恥為榮。因此,一定要把正面教育與輿論監督結合起來,把熱點問題引導與群眾道德評議結合起來,旗幟鮮明地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做良好道德風尚的建設者,做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者。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實踐的社會風尚。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每一個社會成員自覺行動。參與面越廣,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就越深厚。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必須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動員人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進而增強自覺奉行和日常踐行的能力。要堅持不懈推動實踐養成,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人們在實踐中深化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同時,推動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一定要注意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讓人們便于參與、樂于參與。

        (執筆:孫存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